『雋恪至渝』《巨嬰國》
自打弗洛伊德隔山打牛似的對達芬奇進行分析之後,精神分析家就樂此不疲的開始了對文學人物和歷史人物的分析,這種抑制不住的表達衝動最好的自制力就是,要等到被分析者過世之後才公開分析他們,也就是說,只分析死去的,不分析活著的人,一如科胡特對托馬斯曼的分析,如此,是一個修為,一個道德,一個倫理。
一個人的人格是怎麼樣形成的?精神分析認為當人處於嬰兒時期(嬰兒特指一歲前的孩子),和父母、家庭的全套互動模式決定了人的人格,六歲之前就基本定型,六歲之後的所有行為方式都是六歲之前的強迫性重複!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欲期(1歲前)、肛欲期(1—3歲)、俄狄甫斯期(3—5歲)、潛伏期(6—12歲)、生殖期(13—18歲)。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的一個基本共識就是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一歲,當然精神分析師們也認為所有人的心理年齡都停留在五歲之前,所有民族也如是!英美是俄期,德國肛欲期,中國是口欲期。
《巨嬰國》是武志紅系統分析中國國民性的一本書。以「巨嬰」和「巨嬰國」的概念再來解讀當下的人心、國民性及社會,問題變得清晰可見。巨嬰這個詞真的太貼切了,身體長大了可心理還處於嬰兒階段,感覺生活中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巨嬰,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發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那麼,中國人,作為一個集體,心理年齡會有多大?
武志紅說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現則是,好吃,並且,什麼事都要經過嘴來體驗。口欲期不僅是好吃,也因為嘴部最敏感,所以1歲前的嬰兒,做什麼都喜歡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巨嬰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動物,國人都想把它們吃到肚子里,變成自身的一部分。這就像是,口欲期的嬰兒覺得自己是匱乏的,他們必須把媽媽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遊記》中,各種妖怪都想吃了唐僧肉,以追求長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學看來,一個完美的乳房,對嬰兒來講,就是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獲得永生的。
巨嬰,即是成年的嬰兒,而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作為由巨嬰們組成的國度,中國吃文化如此發達,特別是廣東,可以從早茶開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消夜。就像是,嬰兒永遠在找奶吃。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稱,6個月前的嬰兒,處於正常共生期,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母嬰共同體,即嬰兒覺得,他和媽媽共用一個身體和心靈,是一個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為什麼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說,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後的共生,都可稱為病態共生。其實,除了共生心理,小嬰兒有很多很誇張的心理,但對於這個年齡的他們而言,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過,假若成年人還有這些心理,那就是病態的了。
6個月前的嬰兒,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特徵:
一、共生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更小的嬰兒,如3個月前的,他們甚至會覺得,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二、全能自戀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這是嬰兒和巨嬰的最核心心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複雜難處,這是最根本的。
中國男人多有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多有皇太后夢,這個夢的原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要整個世界圍著自己的想像轉。
三、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特別是3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願必須堅持下去。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為二,且兩者不能並存。譬如,好壞不能並存,黑白不能並存,善惡不能並存,不同意見不能並存……
偏執分裂加一起,則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願才能存在,你則是壞的、黑的、惡的,你的意願不能存在。
這一心理,在我們過去的影視上很容易看到:英雄們都高大全,沒有一點缺點,壞蛋們則沒有一點優點。
嬰兒的基本心理,可以歸到這三點上,巨嬰們也如是。並且,它們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各種經典的中國式現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這三類心理。類似邏輯,在巨嬰身上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深切呈現巨嬰的內在肌理,《巨嬰國》說的相對有道理,也思考了自己的情況。國情作為大環境確實對人影響很大,如果我們可以突破自己做到俄狄甫斯期階段的樣子,恐怕就是群體中的佼佼者了。讀《巨嬰國》,感覺作者偏愛弗洛伊德學派,人在嬰兒以及孩童時期的成長很關鍵,得不到被重視的愛,則很可能在將來的潛意識中投射出來,自我傷害及傷害旁人。用書中觀點來觀照自己內心,有收穫,也有質疑。
有時候吧,看中國人的各種聰明努力,新興行業的興起,新技術的普及之快世界第一令人驚嘆,讓我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有時候呢,看到官民矛盾,醫患矛盾頻發,又深深的為國家的司法感到失望。打開地圖,全球空氣最差的就是中國和印度。怎麼說呢,中國還是人治,不是法治。巨嬰國不法治是沒辦法在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定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只會積累更大的矛盾給未來增加更多風險和不確定性。
譬如,中國人的愛情模式就是在找媽,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樣也是如此,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讓中國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實可靠男人,都是「媽媽」,都是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這是典型的巨嬰心理。
武志紅說,經常看到人們討論「老人倒地扶不扶」問題,其實老人被扶後反怪他人也是巨嬰心理的體現,「這些老人是巨嬰,巨嬰不能為自己的失控負責。他們發生失控後一定要找一個人去怪罪,用怪罪對方的方式,為自己的失控找到原因,也找到歸罪對象。」成年嬰兒,即巨嬰,和嬰兒的心理邏輯是一樣的。作為巨嬰,這樣的老人摔倒受傷,是一個巨大失控,他們會認為,這不是「我」導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個敵對力量導致的,並且它有主觀惡意動機。
所以,他們必然會找人去怪罪,這樣就保護了「我還是能掌控自己身體」而的這種感覺,且他們會認為對方是主觀惡意的,於是對方必須負責和道歉,否則他們就一直死磕下去,一些案例中,即便有了視頻和目擊者強有力地證明了對方是扶助者,他們還是要死磕。
稍嫌不足的感覺是現在的一些理論看起來很新穎,其實都舊瓶新裝,只是換個嘩眾取寵的名字,再加點驚悚的例證,巨嬰指的不就有任性,偏執,冷漠,控制欲強等人格問題的人么。既然是人格問題,就與民族性無關。哪個國家都有巨嬰,算是普世問題,這和人生際遇,環境,教育,制度,文化都有關,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望小博大。
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我只是想做一個孩子」的說辭欺騙過。孩子的特點是每一天都在探索和冒險,是對萬物巨大的好奇心,是一刻不停的成長和變化。而那些說想做一個孩子的人真正的意思是安於做一個心理侏儒,一個被製成了標本的彼得·潘,一個害怕看看前面有什麼的人。巨嬰並不是溺愛的結果,巨嬰其實都是孤獨的、失聯的嬰兒。所以,讓巨嬰走向成熟的,是鏈接、理解與愛,而不是批判與壓制。
武志紅以顯微鏡式的微細與精確呈現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作者優美的文筆、對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關懷,又令本書散發出溫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聲來鼓勵每個人看到自己內在的負面能量,擁抱內心的嬰兒,從而活出豐盛的自己。
※促膝而談家常事
※環環相扣的科幻小說——環界
※人類與末日的關係
※生命與科技——鏡像人之末世如你
※帶你一起看和果子
TAG:豆瓣 |
※《巨嬰國》:中國女人正在覺醒,中國男人還活在大清
※《巨嬰國》:中國女人正在覺醒,男人還活在大清?
※心理學書籍《巨嬰國》被禁引發熱議
※《巨嬰國》值得一看嗎?
※2017年讀書25:《巨嬰國》讀後感
※堅持第二十九篇 《巨嬰國》讀書筆記-成為你自己
※武志紅談巨嬰國: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每個戀愛關係中的男女都應該讀讀巨嬰國
※巨嬰國的作者說,我們還是活的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