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

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

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



最近,一篇由母親講述孩子遭遇校園霸凌事件的文章刷爆網路。主要闡述的事情如下:

1.一個孩子在學校被人把裝有廁所垃圾的垃圾桶扣在了腦袋上;


2.學生家長要求對方學生道歉被拒絕;


3.被扣垃圾筐的倒霉孩子患上了急性應激反應。


今天聽說事情出現了反轉,雖然還值得商榷,主要觀點梳理如下:

1.被欺負的孩子在班裡十分惹人討厭,欺負同學,屢教不改;


2.被欺負的孩子會空手道;


3.被欺負的孩子借關係進校,因為換班主任的事情家長和老師有矛盾;


4.被欺負孩子的家長是編劇,是東北人;


5.被欺負的孩子家長在對方孩子家長面前謾罵甚至動用了武力威脅,和其他學生家長也有矛盾。

但是in寶看完之後,並沒有「事情不是想像的那樣」的反轉感,就算有以上諸多理由,也沒有推翻之前霸凌事件中的三點事實。垃圾桶扣了嗎?對方道歉了嗎?孩子患上急性應激反應了嗎?基本事實沒問題,何來反轉?


就算「反轉」消息完全屬實,這個孩子再怎麼淘氣、惹人討厭,扣垃圾桶的行為就變成可原諒的正義行為了嗎?


近年來,隨著此類事件在網路上曝光度的增加,霸凌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孩童過來,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會有自己的孩子,我們都面臨著校園霸凌潛在的傷害,它離我們並不遙遠。


其實「霸凌」不僅僅出現在校園裡,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惡意的嘲諷、評論或譏笑等,只不過對於成年人而言傷害會小很多罷了。


到底如何應對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呢?先從校園霸凌說起吧——

什麼是校園霸凌?


大部分人對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的界定都很模糊。


挪威有一個學者,心理學教授Dan Olweus,他下了一個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定義:


「在一段有明顯強弱不平衡的關係中,若是總是時不時地有某種言語/肢體行為的重複性動作,校園霸凌就形成了。」

還有學者將校園暴力分為直接/顯性侵害(Direct/Overt aggression)和間接/隱性侵害(Indirect/Covert aggression)。


前一種就是,含有類似推、撞、踢等肢體搏鬥或者罵人、中傷、取笑等帶有言語威脅的行為,這些都是面對面的衝突情境;後一種是在第三方中進行的流言散布、背後羞辱式的非直接衝突。


以上,都是校園暴力。


你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都成為過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或是校園霸凌的施暴者,而不自知。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欺負?


男孩or女孩,誰更勇敢?


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群學者作了一個在校園霸凌中關於性別和年級的比較研究。


研究發現,相比於高年級的學生和男孩子,較低年級的學生和女孩在面對校園霸凌時,更有可能採取直接干預、幫助受害者或者告訴大人這樣的積極行為。但是,在面對施暴者時,不論男女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忽視他或避開他。


另一項結論是,小學生在遇上校園霸凌時,是最有可能採取大人所期望的那種行動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會直接走上前去制止施暴者,或者將發生的事告訴家裡的大人或者學校的老師。相比較之下,中學生就更有可能直接走掉或者什麼也不幹。高年級不會「打小報告」,也不願意白白受欺負或是看著他人受欺負,他們怎麼樣呢?他們會叫上一幫人,欺負回去。

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同輩群體中,女孩子更加傾向於承擔了一個積極的「防衛者」、「守護者」的角色。當她們看到有人被欺負時,她們比起男孩子更有可能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尋求他人幫助,並試圖通過處理相關人員去解決這件事。


當研究人員把性別與年級放在一起看時,他們發現,哪怕是女孩子,在由低年級變到高年級之後,她們的干預或者反抗行為也會顯著地減少,而且會由正面直接的反抗轉變為間接的反抗,比如僅僅是向他人傾訴。這也顯示了一種行為暗示:


我不想破壞表面關係。我不想和你正面衝突。


越來越接近成年人的思維了,是不是?

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



長的胖,長的丑,就更容易受欺負嗎?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是在實際生活中,真的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們明明什麼也沒做,卻無辜地成為了校園霸凌中的受害者。


位於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的一群博士專門調查了在15-16歲之間的青少年中肥胖和校園暴力之間的關係。事實表明,超重的同學的確比一般人更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們通常會被疏遠,被散播一些不屬實的謠言,還會被起難聽的外號,甚至直接被拳腳相向。(果然是個看臉的時代,從小就是,233)


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Richard M. Lerner運用了一個理論模型去闡釋人的外表和他的社交功能的聯繫。他認為,在一個有著高度審美標準的文化環境中,一個人的外在影響著其他人對他的反應。


實際上,「胖」僅僅是一個標靶,孩子們會把他們的肥胖的同學描述成自私、刻薄、好鬥的人。在平時的社交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社會交往中,外貌是他們選擇同伴的重要依據,所以他們會傾向於在那些超重的同伴身上貼上消極負面的標籤並傾向於相信「這個人就是這樣子的人」。


可是,無論是胖矮丑還是小窮挫這些標籤都不應該成為霸凌的借口。


面對霸凌應該怎麼做?


關於「如果被打了應不應該打回去?」這個眾說紛紜的問題,in寶認為,單純地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或「能忍則忍」都不是完美的解決辦法。


很多媽媽生怕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從小就教育甚至是訓練孩子,如果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為什麼我反對「以暴制暴」?


首先,短期來看,「以暴制暴」的方式並不是當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如果孩子形成了這種「別人打我,我一定要打回去」的條件反射,那麼孩子間的打鬧很容易演變成性質嚴重的打架,孩子更容易受傷。


兒童心理學專家也指出以暴制暴的是最不合理,也是最無效的處理方式,只會讓事情更加複雜和嚴重。


所以相比以暴制暴,你更應該教會孩子,怎麼保護自己,以及學會理智地判斷,我應該怎麼去處理不同的情況,而不是一概而論。


此外,長期來看,這樣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從小形成一種「我不能吃一點虧」的思維和睚眥必報的性格。更嚴重的就是,乖巧的孩子也會慢慢有暴力傾向,或是讓人覺得戾氣太重。


當然,反對「以暴制暴」不代表要教孩子一味地忍讓,但是家長們要相信,偶爾吃點小虧,教會孩子「原諒」,不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性格懦弱的人。只要正確引導,反而可以變成一個心理健康、強大、樂觀的人。


所以在「別人打了你,要不要打回去」這個問題上,其實是可以權衡地做一個折中的處理的:


1.保護自己,制止對方:告訴孩子,面對小朋友打過來的小巴掌時,如果躲不過,不妨試一試迅速抓住對方的手,抓住對方手腕的同時,要告訴這位小朋友:「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


2.大聲說話,警告對方:比如「你再打我,我就不客氣了。」


3.盡量尋求外部強大力量的幫助,比如找老師,或者告訴父母。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不能解決衝突,對方依舊得寸進尺,你就得告訴孩子,最重要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在這個大前提下,可以採取適當的回擊反應:還手!注意是適當的,一定要告訴孩子,還手時,盡量不要用利器傷害到別人的要害部位。


其實,我們每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有這樣的思維。


走出校園時代,生活中、工作中難道就沒有「霸凌」嗎?


就說說網路上的「噴子」吧。微博上的口水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啊,這個人說話好難聽,好沒素質,好氣,我一定要罵回去。


你罵他沒素質,傻X,有病,你和他又有什麼區別?


罵回去你又得到了什麼?除了心理上的快感,什麼也沒有留下。而因為你的斤斤計較浪費的大量時間,也一去不返了。剩下的只有越來越狹隘的心胸。


所以,為什麼我們長大了就知道,什麼事情,看開點就好,不要太放在心上,吃虧是福,卻要教孩子「一定要打回去,不能吃虧」?


反觀這次沸沸揚揚的「霸凌事件」,不管到底這個孩子是無辜地被欺負,還是因為「作惡多端」惹惱了別的孩子,才對他實施了這樣的「報復」行為,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家長和學校去正確引導。


而我們成年後,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都是語言上、心理上的「霸凌」,和小朋友處理「要不要打回去」的方式一樣,不要像炸了毛的刺蝟一樣,跳起來就「以牙還牙」,也不要一味逆來順受。告訴對方這樣的行為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保護自己,並適當地學會原諒。


人大概就是在這樣的過程里,慢慢成長,慢慢沉澱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大學 的精彩文章:

有個逗逼老師是怎樣的體驗?
我拒絕和你這樣吃相的人一起吃飯
天天用的二維碼,你知道它是個啥東西嗎?

TAG:in大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女兒死後才知被霸凌,母親討公道反被怒嗆「又不是只有我」
還在告訴孩子沉默是金,寬容是德嗎?你可知道校園霸凌背後的真相
校園霸凌讓身患重病的她無法參加畢業舞會,當她媽媽把這事兒發到網上後,網友們都看不下去了!
校園霸凌離你有多遠?
校園霸凌要不得!你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不是開玩笑,校園霸凌打痛了誰?
我兒子不就是和你開玩笑嗎,哪兒霸凌你了?
何潤東憶起以前被霸凌的過往 依然覺得有點心酸
校園霸凌,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
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做才能不讓噩夢伴隨終生?
小時候受霸凌,不僅心理受影響,長大後還易患慢性病!
他因为被霸凌而选择自杀,在葬礼上,一帮英雄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找很多人霸凌你!梁雲菲鞠躬認錯:真的很想說對不起
影向標:反思校園霸凌,我們還需要做更多
面對校園霸凌,二寶爸想說:哭有什麼用?自己的尊嚴,自己去捍衛!
5歲小女孩因為禿頭被霸凌「只好戴假髮上學」,沒想到老師看到竟然當眾羞辱「這可不是制服」!
何潤東為拒絕校園霸凌發聲:讓傷害不再發生,痛苦不再複製!
比霸凌更可怕的,是對霸凌現象的和稀泥
他因為被霸凌而選擇自殺,在葬禮上,一幫英雄陪他走完最後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