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東海岸,出現了一種有毒廢物耐受能力超強的魚
研究人員們已發現一種居住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的魚,其抵抗有毒廢物的能力是普通魚類的八千倍。
這種小型條紋「泥蔭魚」(鱂魚)因住在重污染港灣而聞名,如新澤西紐華克灣和維吉尼亞的伊麗莎白赫河。科學家們現在發現這種魚之所以能生存下來,全得感謝能讓它們忍受有毒廢物的基因突變。
鱂魚因其嬌小的體積和燦爛的顏色而飽受水族館的喜愛,作為充當污染地區水生金絲雀的指示生物,生態學家們也很喜歡它。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環境毒理學家Andrew Whitehead表示:「你會看到這些地方的鱂魚對某些化學污染物的忍耐力極強。」
這些地方的四氯二苯二氧、多氯聯苯和重金屬混合物比大部分鱂魚所在地高八千倍。就像辛普森一家裡面的三眼魚一樣樣,這些魚在毒水裡苦苦掙扎。
但現實生活中的這些鱂魚身體結構與其它鱂魚並未不同,它們之間只有基因相差甚大。
Whitehead及其團隊從美國東海岸邊的重污染地區收集了400條大西洋鱂魚,並對其進行了基因測序。在教科書式的趨同進化案例中,他們發現這些魚身上各自出現了同樣的基因突變。
這些突變的基因關閉了毒物會影響到的分子通道,從而讓細胞不再受到損傷。更重要的是,它們是生活在污染地區的獨特鱂魚,它們還給凈化環境做出了一點微小的貢獻。
看著海洋生物適應我們帶來的致命廢料似乎讓我們鬆了口氣,但這並不全是好消息。
Whitehead解釋道:「不幸的是,我們關注的大部分物種都沒辦法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因為它們沒有能讓它們快速進化的基因變異。」
鱂魚的優勢在於其基因多樣性,這使得它們能夠在隨機洗牌中堅持到找出合適基因組合。
或者就像Whitehead說的那樣:「當環境突然改變的時候,手上有必要的底牌,這很重要。」
對於高度專業化的物種來說,不好的突變對它們生存的影響會更大。
但這些突變也有代價。在適應有毒家園的時候,群體多樣性就會下降,它們也會變得更加專業化。這些有毒環境未來的變化會讓本就艱辛的鱂魚陷入滅頂之災。
對於鱂魚而言的勝利,對它的捕食者而言就不那麼美妙了。這種小魚是其它大魚和鳥的食物,這就不用我來解釋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給食物鏈的其它環節帶來的影響吧,就連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不例外。
該研究已被發表在《科學》上。
[肌肉桃 via Sciencealert]
※沙漠中新出現的喵型蛇,絕對是有毒的,能萌倒人!
※這種汁液有毒的多肉植物,卻能釀成世界都有名美酒
※天生有毒的東西,卻具有絕佳抗癌性,美國普遍食用
※湖南人在冰島發現「綠霉臘肉」,有毒,價格高,不是所有人都喜歡
※這魚的血有毒,喜歡吃的人卻不少,有強壯身體除風濕的功效
※大叔費力將大魚釣起,抱起卻是一隻有毒的怪物
※果似狗爪,一種大家都知道有毒,卻偏偏拿來補腎強身的東西
※動物內臟別再多吃了,含有的這種有毒物質,會影響壽命!
※這八種植物有毒性碰不得,家裡有的趕緊搬出來
※這種植物古時被稱作「妖芋」,全株有毒,現是涮火鍋一大美味
※國際著名的十大有毒觀賞花卉之一,極有可能引起嘔吐等癥狀
※有毒的蔬菜不能吃,哪種是有毒的呢
※有毒!歡瑞出品的《天下長安》竟讓人有一種想追的魔力了!
※菜市場一元一大把,能加速體內有毒物質排泄,北方很少見!
※此物其實屬於外來入侵物種,危害較大,且帶有毒性,卻得不到重視
※廣告片里的騙子把戲,所有美味的食物都有毒,只能看不能吃
※它是連接生死的彼岸花,其實是一種有毒的中藥
※這一味中藥雖說有毒,但影響不了其中所蘊含著的不得了的強腎助陽功效
※這魚有毒,但卻是最好吃的一種,肉質爽滑細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