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2016年10月17日,當代藝術家余潤德的作品《異樣的自由》發行申購,10月19日正式在南方文交所掛牌交易。這次余潤德限量藝術品的上市,不僅是藝術家對藝術形態的新探索,也是南方文交所藝術品交易中心對藝術品實物電子化交易的新嘗試。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面對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金融,文化藝術品該如何與二者的特質和優勢有機結合?在「互聯網+文化藝術+金融」的創新業態下,文化藝術品又該如何走進大眾生活,繁榮文化藝術市場?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北京 余潤德工作室

在當代藝術家余潤德的工作室里,還擺放著他眾多的作品,其中包括在南方文交所上線的《異樣的自由》系列作品。如何能讓更多人理解、欣賞自己的作品,余潤德有著自己的方法。


余潤德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藝術家不斷地在創作好的作品,能夠表達出有價值和意義的這樣一些思想,要有一個比較理性的、健康的方式來銜接,如何用好文化藝術市場使它的價值能夠得到顯現出來,那我也把自己的作品去做一些這樣的一些積極地嘗試。」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發展文化藝術產業,需要更多的人欣賞藝術、消費藝術產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說起藝術品消費,大多數人首先想起的是畫廊、拍賣行等一級、二級市場。這對於專業程度較弱、資金不足的藝術愛好者來說,顯然不適合。如何讓滿足市場需求,讓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參與到藝術品的交易中?一種新的方式——參與金融化進行藝術品消費成為很多人的一種選擇。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廣州 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然後進入冬季,卻也格外陰冷。相比之下,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掛著的交易電子盤卻熱鬧很多。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張志兵


「2011年的時候我們開始業務第一年,它全年的交易總額才10個億,但是到2015年,我們全年的交易額有2000多個億,平均每個交易日是10個億。我們是緊緊圍繞文化產品和文化這個產業鏈條來延伸和開展我們的業務,我們認為這個是以文化這麼一個內容物。當然交易是始終做任何一項活動它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它達成交易。」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對於文化產權交易所,很多人並不陌生,前幾年的各地文交所事件所掀起的波瀾,是對這個領域的一次探索。作為從事文化產權交易及相關投融資服務工作的機構,文交所在促進文化藝術與資本、市場、科技等領域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我們借用了科技的手段,你比如大數據、雲平台。基本上從2014年10月份接近2014年年終的時候,我們就推出了線上交易平台,就是藉助了現代的科技手段把線下客戶引導到線上客戶,這個我們是成為了我們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方面有些創新和突破。」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2015年10月,南方文交所正式上線文化商品交易平台,從事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把藝術品實物與電子化交易雙結合。作為文創產業的先鋒探索,以《異樣的自由》為代表的數字版畫,一經上市,便倍受矚目,從發行價38元,現在已經漲到700多元,作為藝術品的一種載體,為什麼數字版畫也會受到藝術投資的熱捧?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申小波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因為余潤德是做油畫的,造詣是比較深的,另一方面的話,他的學術、他的繪畫技法在整個市場上得到非常高的認可,要實現大規模的人群參與,快速地形成藝術品的交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藝術品的產品化。怎麼樣來解決這個藝術品的產品化,我們主要的創新點,是通過數字版畫這種業務把它延展開來,保留它的藝術價值,然後把這個藝術價值無縫地進行複製,複製完了以後參與的人群也會更多,同時的話藝術品的這個門檻也會隨著這樣數字版畫的複製會把這個門檻降到最低。」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在南方文交所,「限量授權數字版畫」是藝術品里銷售量最大的畫種。每件作品都有印額的限制,畫作下方也會有作者的電子簽名,有作品的詳細編號。這就決定了其作品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藝術名家的原作都是天價,但他們的數字版畫作品價格則相對低廉很多,大部分家庭都買得起,限量授權數字版畫已經漸漸受到國內市場認可。然而作為有形資產投資,藝術品鑒定、價值評估、倉儲保管、流通退出等產業鏈條上,又該如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藝術品有藝術品的鑒定公司,我們指定第三方專業的公司進行我們所有交易產品的鑒定,;第二個就是專業的保管、託管,所有在我平台交易的產品都必須放到我指定的符合規定的專業安全的保管機構;第三個就是資金,我們所有的資金,客戶的資金、交易資金全部放在和我們合作的幾大銀行,所以這些客戶資金它是在客戶自己的資金賬戶上;第四個就是文交所要做的就是交易結算,就是這個藝術品應該在誰的名下,這個錢應該在誰的名下,我們是提供這麼一個平台。」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藝術品的電子化交易,實現了各類藝術品短時間內的多次交易和快速流通,又避免了實物交易過程的品相損耗。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介入藝術領域的金融機構也隨之迅速增加。


丁旭亮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去年2015年2月份的話,國家明確指出就是要加大文化藝術品的產權產業發展,包括鼓勵一些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能夠對文化產業進行融資的一個方案,把一些金融的資金注入文化產業裡面,所以我覺得這一次的話南方文交所在藝術品上線的話,其實也是加快了藝術品行業的發展。」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金融資本進入藝術產業,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實現金融資本與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而在「互聯網+」的創新業態下,「互聯網+文化藝術+金融」的交易模式,使文化藝術品便捷地走進大眾生活,讓高高在上的文化藝術品走下神壇,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參與到藝術品的投資交易中。


在這樣的形勢下,無論藝術家、藝術品收藏者,還是文交所、金融機構,都在藝術品市場積極探索新的途徑。發展完善類似於文交所這樣的綜合服務平台,建立更廣泛,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來滿足社會與市場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最終能夠讓大眾放心、安全的參與其中,繁榮文化藝術市場。


新浪收藏文交所頻道


傳遞文化產權市場健康價值觀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收藏 的精彩文章:

華強藝術品交易中心喜迎喬遷
王寅:安貴從源頭上形成價值投資
中國藝交所聯手中華善德網傳播傳統文化
簡直美Cry!有個攝影師男友是多麼重要
黛安娜王妃服飾將拍賣

TAG:新浪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西沐:要圍繞「文化資源活化」做文化金融
「金融的水有多深」羅蔚說金融背後的真相
金融危機的背後是政治力量的博弈
新文化經濟現三大特徵 股權類文化金融發展加快
打造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若干思考
現金貸狂飆:互聯網金融最熱「風口」的賺錢秘密
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大勢所趨
文化+金融政策先導與眾不同
藝術銀行,文化金融發展的新引擎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的信息技術思路
開啟藝術金融資產化的「洪荒之力」
順應金融+科技大勢 理財范引領互聯網金融新潮流
【思想者】中央對金融腐敗發檄文 或引更猛風暴
一文說清中國金融體系的特徵、問題與風險
分利寶觀察:金融科技風頭正勁 供應鏈金融一枝獨秀
當前階段的市場無論是在宏觀緊縮效應、海外交易背景、金融監管環境
聚焦金融創新
經濟史學博士後聚焦貨幣金融與現代化
英國養老金融產品的發展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