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如何學中醫?給初學中醫和中醫愛好者的一點建言!

如何學中醫?給初學中醫和中醫愛好者的一點建言!

如何學中醫?給初學中醫和中醫愛好者的一點建言!



小編導讀

很多人因為愛中醫而學中醫,甚至從事中醫職業;也有很多人愛中醫,但只是作為一種業餘愛好。對於這些有一顆愛中醫的心且想學中醫的人,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如何學中醫的方法了。小編在回復後台留言時,發現不少人想學中醫,卻不知從何下手,今天,小編就分享一篇給初學中醫和中醫愛好者的建言,或能有益!


中醫學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遠的原因,我認為還有一點應當提及的是,中華文化成就、總結和傳承了中醫學理論,反過來中醫學理論又充實了中華文化。歷史上的一些著名醫家有先從士儒之學而後轉學中醫的,如皇甫謐、朱丹溪;有既是政府官員又懂醫學的,如王冰、徐大椿,而且大都有醫著傳世。這種現象與中國文化同中國醫學在某些典籍中相互串聯不無關係,以致當時在文人中流傳有「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理」之訓。也許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以前一些文人往往把中醫學作為業餘愛好學習、玩味。其實,中醫學除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與疾病治療外,其內容還包括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古漢語學等。我們學習它,除了自我養生祛病外,還會學到其中蘊含的眾多國學知識。所以若有閑情逸趣,不妨以此研究之。


自學中醫自然要讀中醫書籍,而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入門讀物和有序的閱讀,無疑是關係到時間和成效的。我現以個人多年的的經驗和領悟,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中醫基礎理論類

本書是中醫理論的總框架,從這本書開始,首先使我們了解中醫是如何闡述人體的生理、疾病的發生和對疾病的認識的。書中提到的中醫名詞、術語將充斥於所有的中醫書籍中,故先讀懂此書,後來便知其所指。書中理論貫穿於其他各書、各科之中,總體指導著中醫的各種診療行為,必須讀懂讀透。由於中醫學充斥著古代的哲學思想,很抽象,而整體觀和邏輯性又很強,所以我們讀它時僅憑文字直解是不透徹的,而要將它立體化地思維、推演,不僅要達到融會貫通,還要能運用自如。


二、中藥類


通過歷代的發掘整理,目前的中藥已達1萬餘種,而現今的一些中藥教材基本上還是圍繞《神農本草經》略作增加,載葯僅在400味左右,而且功效多系沿襲,這對於從事多科臨床診療的專業中醫來講是不夠用的。另外,因歷史條件所限,書中還有對藥物的功效認識有誤的,或言過其實的,或有其他功效尚未發現的,所以臨床應用時還必須參考現代的一些藥學專著充實之。我從背藥性歌訣啟蒙學醫,至今行醫五十餘年,仍在看新出版的中藥類書籍,為的就是「再發現」,然後結合臨床實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篩選使用以提高療效。所以對藥物的性、味、功用、炮製、用量都必須確實掌握,對其副作用亦須了解,特別是毒性藥物。


三、方劑類


方劑學是闡述和研究藥物組方配伍規律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之一。由於它以藥物為基礎,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所以必須在掌握中藥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才能學好它。

中醫書籍中所載的方劑很多,粗略統計在明代以前就達6萬多首,加之後來創新的還有很多。現在的方劑教科書多按照治法、功效分類各取一些代表方劑進行闡述,只選方400首左右,有的已經很少用或完全不用了,而臨床各科還有很多方劑沒有選入。因此,初學者可請臨床中醫師指點取捨。


學習方劑學除了要掌握方劑的基本知識,還要熟記臨床常用的方劑和書中未載方劑的藥物組成、功效、主治。前人之方是其治療經驗的總結,有的經歷兩千餘年仍在使用,所以需要花功夫背誦。


四、中醫診斷類


本類闡述的是從整體出發,運用辨證的理論與方法識別病證,推斷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是臨床各科不可忽略的基本課程。


中醫診斷的基本手段是望、聞、問、切四診,四診不可偏廢。在望診中舌診尤為重要,有「證不辨憑諸脈,脈不辨憑諸舌」之說,說明憑舌診可在疑似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切診以切脈讓人感到玄而複雜難學,以前一些中醫往往以此來炫耀技能,三指一觸便滔滔不絕地講出患者的癥狀。其實這並非全憑脈診所獲,而是因為有患者或家屬的主訴在前,加上診脈的同時默默施行望、聞,參合而得。古代的脈診專著因限於歷史條件或為音韻之需,多有誇大其作用或失之武斷之說。我們不可單一迷信脈診而廢其他,必須四診合參。

其實切脈並不難,書中27(一作28)種脈象可先從便於掌握的入手,如以脈位深淺而分的沉、浮脈,以脈息快慢而分的數、遲脈,以脈搏力度強弱而分的實、虛脈,以指下振幅盈虧而分的洪、微脈,以脈管搏動超過或不及寸、關、尺三部而定的長、短脈,以脈波流暢與否而分的滑、澀脈,以脈搏節律改變而分的促、結、代脈等,其他脈象經反覆實踐後,久之便也得心應手了。


四診的過程是檢查的過程,也是取其病態證據的過程。把四診所得的證據歸納起來,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推斷出患者的病因、病機、病位、性質、病勢等,這就是「辨證」。中醫治療是「因證施治」,所以辨證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成敗。這也是衡量醫技高低的重要標誌。而熟練與否則取決於對中醫理論的掌握與臨床經驗。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前人為我們總結了一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辨證方法,諸如病因、八綱、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這本是不同時期的醫學家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針對不同疾病創造的辨證手段,它們各具特點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如今合到一起正好互補不足。在臨床診斷中,並非對每一種疾病都用各種方法進行一次評判,而是要按疾病類別有所側重。


五、《傷寒論》《金匱要略》

這兩本書均被奉為經典之作。兩書總結了前代醫家的醫學理論、證治經驗及張仲景的臨床心得,使理、法、方、葯有機結合,並使辨證理論系統化。其中一些方劑因療效卓著而延用至今,有的還被製成了成藥。這兩本書為習醫者的必讀之著。


《金匱要略》為雜病專著,章章互不相連,比較易讀。而《傷寒論》連及後面的霍亂、勞復章雖只有398條13400餘字,但自傳世以來,歷代醫家為其注釋、解析的著作多達幾十部,反而越解越糾結,如今亦然。究其原因就是圍繞著傷寒病必有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個層次的證候和傳變的觀點而欲圓其不可圓之說使然。須知本書原與《金匱要略》合在一起名為《傷寒雜病論》,既講傷寒(外感)又講雜病,是王叔和先選取傷寒部分為一書,後人又將殘存部分而為《金匱要略》。所以,就其分開後的《傷寒論》一書而言,它是以外感病為主,藉助《素問·熱論》之「六經」對疾病進行歸類,並敘述其辨證方法和治療原則。「傳變」之「傳」是病情循著一定趨向發展,「變」是指不循一般規律而變化。


「直中」是相對於「傳」而言的發病方式,即一開始就直接患什麼證候或是不循常規的急劇變化。《傷寒論》中有的疾病與原發病無關,更與傷寒(外感)無關,所以也就不存在循序漸進的問題,只是在歸類時劃分在其經之中罷了(有的兼顧了臟腑的經屬關係)。所以讀《傷寒論》,「六經」可作為一個學說,但不要囿於「六經」,更不要困於「六經傳變」之說,而是要領會其辨證施治的法則。


六、《溫病學》


溫病學是研究四時熱病病因、病機和辨證施治的一個臨床學科。我之所以把它作為基礎學科的書籍推薦閱讀,一是因為書中的一些理論、辨證施治方法、療效顯著的方劑為他書所未及;再則我們作為一個醫生不可能不見到四時發熱性疾病,況且現在發熱性傳染病的發病率在逐漸上升,還不斷有新的病種出現,這就更需要我們全面掌握溫熱病的辨證診斷和治療原則方可適應臨床之需。因此,我們既應把溫病學作為專門的學科,又應把它作為習醫者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來認真學習,切實掌握。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診余絮語》(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嘉霓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帶下病,不妨試試這個方劑!
中醫經典必背:醫學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
還在為腰痛苦惱?你可能是沒看見這幾張妙方!
有兩個傳承百年的止癢秘方,很多人不知道!
極限解讀:陰陽九針第七層境界——春風扶柳!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中醫是偽科學?關鍵在於中醫理論和中醫的區別
撥開迷霧學中醫,這才是學中醫的重點!
中醫與未來醫學
美女老外迷上中醫?盤點學習中醫的歪果仁
中國醫藥學院的中醫系學生,為什麼都做西醫而不做中醫呢?
普通人如何學中醫(學中醫應該從哪開始)
中醫是偽科學嗎?
如何能學好中醫?
什麼是中醫醫學裡面說的葯膳
中醫能治病嗎 中醫科學嗎 中醫的未來是什麼
學了中醫,治病就是牛氣「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一個中醫大夫眼裡的正宗中醫、民間中醫和偽中醫
5代中醫世家的傳人是如何學中醫的
他給學到哭的中醫學子一些寶貴的建議
醫案對學中醫的人來說有多重要?淺談中醫醫案的解讀與學習
這裡有一條學中醫的捷徑「跟己安先生學中醫」
焦樹德:中醫是醫學藝術,中醫事業危在旦夕
求賢 | 葫蘆中醫——一個有趣的中醫學堂
初學中醫不知如何下手,從中醫四小經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