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12月16日,《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就要被搬上大銀幕了,在這之前,它的紀錄片版本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導演蕭寒等了整整四年,做了十萬字的調研,如今在豆瓣獲得了9.4的高分,沒有過山車的劇情,沒有大牌沒有小鮮肉,就是這樣一部波瀾不驚的片子,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好評。

對於那些文物修復師們而言,一腳邁進城門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關上了。看完三集紀錄片,故宮文保科技部木器組的屈峰給師太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6年他從中央美院雕塑系碩士畢業,就進了故宮。原本以為故宮裡應該會有超級現代的實驗室,結果來了才知道——就是個滄桑的農家院子啊。環境,上班時間,薪水,還有高牆內的孤獨……一個火急火燎的年輕人,在故宮的前5年,無數次地想過要離開,內心很掙扎,卻只能不停地自我對話再自我和解。後來,在他中央美院的校友聚會上,看著老同學都紛紛做起現代化的藝術裝置,也許賺得錢更多,但屈峰眼裡沒有羨慕,他寧願回到埋頭與文物打交道的「單純」生活,用蓋文物的紙,接從樹上打下來的李子。


或許,這就是耐心吧。


修文物和做書似乎也有那麼一絲相似,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後,師太君便想起另一部電影《編舟記》,在那部電影中,主角馬締光也與同事們用整整十五年的時間,編寫一部辭典,而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被各種書和詞典重重包圍,工作內容也多是機械、瑣碎的抄寫和查閱,但他們依然以此為志。


「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或許,這便是為什麼這樣的片子、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會打動人心的原因吧。

叨叨絮絮了這麼多,今天師太君是要給大家介紹《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書。這本書由著名作家綠妖對紀錄片中的人物進行深度採訪,由著名攝影家嚴明進行實地拍攝,由最美圖書設計者熊瓊進行全書設計。無論你是被紀錄片或者電影圈粉了,還是覺得看過了片子還不過癮,想要進一步了解片中那些人和事,這本書都是一個極好的選擇。紀錄片側重於文物修復的日常,本書則側重於「修文物的人」不為人所知的、與文物摩挲交流的、時間的故事。


不一樣的人,會做出不一樣的作品。品格不同,審美不同,心境不同的修復師手裡,會修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這些做修復的「人」,特別重要。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慾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我在故宮修文物》主題曲MV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我在故宮修文物》

蕭寒 主編 綠妖 撰稿 嚴明 攝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王津:修文物是與歷代工匠的對話


(節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王津在修復大型鐘錶


郭老師說我修過寫字人鍾嗎?哦,那是瑞士的寫字人鍾,那裡面的人寫出來的字兒是英文。當時瑞士在北京辦一個活動,鍾摔壞了。他們有修復師過來,但可能時間緊,晚上發現,第三天早上就要用,就請故宮幫一下忙,地方在金融街,離我家特別近。那時晚上十點多了,我從家過去幹了半宿,損壞的小零件做了做,第二天中午又去,弄到晚上十二點。


其實也沒什麼,它有一個鏈斷了,不夠長。我說你乾脆摘掉這個,買根0.5(號)的釣魚線。那個線粗細合適,韌性好,力量夠,新聞發布會能用。救急你沒辦法。它應該是這種鏈,這種鏈我們故宮有一些,不多,不能給他用呀,兩碼事。只能拿這個代替一下。他也同意,他說行行,達到效果就行。


用民國的紙幣代替羊皮補氣囊,我們師父那一代就用。那種紙幣韌性好,比紙要強。後來我們發現前人修復中也有拿那紙幣粘的。那種羊皮是國外做的,挺薄,跟紙似的,國內沒有。這些都是沒有辦法,(零件)沒有啊。現在我們錢(紙幣)也沒了,也沒用了。


修文物是跟古人對話,他們那麼說,我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但的確感覺跟歷代修復過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開一個鍾,你能感覺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細。這人手藝,活糙活細,有感覺。可能很多鐘上一次修都還是清朝。包括桌上這個鐘,它上一次修是什麼時候?解放後修過的鐘肯定不會損壞得這麼厲害。距離上次修應該百八十年了。


王有亮:我們永遠是修舊如舊


(節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王有亮在修復青銅器


文物修復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包括修復的地方跟原件要有區別、有可識別性,這是義大利和日本搞的,叫《威尼斯憲章》,我們倒是不反對你們國家怎麼修。義大利那兒修的我們也看了,我和我師哥我們一起去過,它那兒雕塑多,只要能立著,胳膊缺了不配,維納斯缺了不配,擱咱們這兒的話我個人認為還是不好。如果你有可參考的資料依據你就配上,還是完美的一個再現。可是他們就是有資料也不配,就說你弄上去不是原來的東西了,他就是那麼一個概念。然後色還不給人家做好了,就是故意。其實擱我們來講等於手藝忒差了,等於你做不出來你才……咱們不能擠兌人家,我們就說我們的想法就是修復得越看不出來我們才認可,這是你的手藝。讓人能看出來,那太簡單了,那活兒還不好乾。有個教堂是地震了還是什麼,神父像碎的一塌糊塗,又貼回去了,貼回去多少把眼睛得隨上吧,他給你露白,眼睛是白的還有裂縫,多難看,人物首先要看眼睛,你多少給它勾勾。


我們這行,對一個人手藝的最高讚譽是恢復原貌,就等於你所做的讓人看不出來。一件青銅器碎一百多片,別說什麼了,光焊接上面全是道子,跟蜘蛛網似的,所有焊錫多了得去,少了得補,然後顏色跟兩邊隨,得讓它看不出斷碴兒來,我們必須這麼做。


單嘉玖:磨刀刮紙就是磨你的性子


(節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單嘉玖在描摹古畫


傳統上講我們這個工作就是師承製這麼傳下來的,它確實有它的好處,不像學院一個老師教四五十人,你教出來的東西,它就像近親繁殖一樣,那四五十人全是書上一個模式。你這個一個師父教一到兩名,比如這位師父做手卷相當不錯,那位師父可能是冊頁,他各有各的特長,帶徒弟出來,必然跟師父靠近,那這個東西是一個蒸蒸向上的東西,它就會長遠。所以書畫修復從歷史上到現在一直是師承製。


師承製傳授的全是經驗,比如說我應該怎麼做這步,從外觀看覺得應該怎麼做,但真正做中有可能觸發其他情況,要調整方案,這就需要經驗。學院制是通過理論來傳授,初級你可以是學院制,先普及一下,那要往深了走一定是師承製,這個走得更長遠。這是我的理解。


徒弟跟師父學也是言傳身教,從師父身上學東西。老師傅們從來沒有說八點鐘上班八點鐘到,基本上都在七點半,七點四十就來了。來了之後不像現在先看手機看微信,看新聞,喝點水,吃個早點,人家是來了以後就系圍裙。他們那群人工作上真是。所以那時當徒弟比現在苦,師父七點半就站那兒了,沒有說師父幹活,你在旁邊坐著的。那時候的人可能學技術也比現在更積極,大環境是這樣。


沒人要求這些老師傅們,他們可能就是愛干,就是對這個工作有極大的樂趣,他不煩,幹完一件領一件。


屈峰:文物的價值不在於修復,而是傳承


(節選)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木器組屈峰在修復文物


我認為修舊如舊,舊就是經過了歷史滄桑才叫舊,必須是經過時間磨鍊才叫舊。要把它修成跟新的一樣,那你重做一件不就完了,你按照它的工藝重做一件,你幹嗎修它。修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時間磨損中有損傷了,我要讓它不再損傷,延長它的壽命,並不是說我要就要把它弄成一個新的。比如說一個人,他老了,我們只是讓他身體整個健康能多活幾年,我們不能說把這個人一下子變成二十歲,那沒有意義的。就是因為他走完了這一段人生,他的歷程這裡邊有很多事情。文物的生命和人是一樣的,你要把它修到那個嬰兒時期,那意義有多大,那我們把故宮拆了重蓋一遍,按過去的工藝重蓋一遍,何必修它呢。就像表面的漆,正因為那個漆經過滄桑歷史它才變得斑駁,它有斷有裂紋,我們才覺得好。它是另一種美,它是歷史滄桑的美,對吧。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兒,這太牛了,現在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兩次槽,一年跳三次槽。這就是為什麼年輕觀眾會一下被打中,都說「獻出我的膝蓋」、「跪了」。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


著名作家綠妖:很有幸,我能近距離地看到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狀態,聽到他們回憶自己的師父的點點滴滴,工匠的驕傲並不來自炫耀自己修過多少國之瑰寶,而來自更真實的器物,更具體的手感:這件文物我修過,我對得起它,我放心。他們的面貌沉靜安詳,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臉。我羨慕這樣的面容。


著名攝影家嚴明:能在故宮「拍文物」,我是幸運的,也滿心震撼。長期的心馳神往終於變為抵達:國寶俯仰皆是,人物真實可感。文物總是在時間裡越發顯露出它們的意義,修復技師們正是用時間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們坐得住、給得起,如此一生……像一個景觀、像一個儀式。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書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他們是故宮裡的鐘錶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宮牆外的世界斗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錶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畫揭一兩個月;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們那一代興許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們的身上還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離開故宮,和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他們用一輩子醫治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最後,他們將自己的痕迹抹去。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慾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預告片


樸素的文字,詩意的攝影


知名作家綠妖深入故宮,用了大量的時間,觀摩大師們的日常工作,與他們面對面交流,深入採訪;詩人攝影家嚴明,近距離跟隨拍攝。綠妖和嚴明均為各自行當里頗受讚譽的「匠人」,業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現


近百幅精美文物圖、人物圖、修復圖及絕版老照片,採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裝幀採用裸脊鎖線,使書得以舒展平鋪,內頁彩圖優雅呈現。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書。


閱讀推薦:


※他們在桂林丨廣西師大社讀者72小時桂林之行


※今天,我們想送你11個讀者關於閱讀的故事


※百日共讀計劃丨我想和你在閱讀中,重新認識愛情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571次推送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搬上了大銀幕,還出了一本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西師大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那些你不曾留意的古籍文獻類好書

TAG:廣西師大出版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除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有這麼多好看的國產紀錄片!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想到了這件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而這部100集的故宮紀錄片,更不能被埋沒
寫《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人來了丨綠妖讀書分享會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敦煌修壁畫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看展覽
你在故宮修文物,他在民間修書畫!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的一場「血案」,連中央都被驚動了……
故宮藏了一幅畫,是乾隆皇帝精選出來的,後來溥儀還在上面蓋了印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生只為一事來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群人把一輩子的光陰都奉獻給了故宮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輩子一件事
日本曾在我國大肆搜刮珍寶,為何在佔領北京後沒動故宮一件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 國慶節,來看看你不知道的故宮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逆今為止唯一一部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他畫一張海報200萬,《讓子彈飛》《黃金時代》《我在故宮修文物》都讓他畫驚艷了!
故宮將再展出《千里江山圖》,上一次還是在 4 年前
《我在故宮修文物》賀歲檔上映,你會去支持嗎?
「義大利故宮」出遊戲了!這是除了《紀念碑谷》最接近藝術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