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這名將領,未必會潰敗?

「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這名將領,未必會潰敗?

「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這名將領,未必會潰敗?

文:劉黎平 來源:鳳凰歷史


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發動叛亂,公開向建文帝開戰。於是大明王朝進入一場慘烈的「南北戰爭」。這時候處於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
經無多少大將可用,而北方的很多將領都歸順了朱棣,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建文帝朱允炆算來算去,就只有年已65歲的老將耿炳文可以委以重任,於是任命他為
北伐主帥,率領30萬大軍(其實只有13萬)北上討伐朱棣。

先說說耿炳文此人,他是明朝的開國大將,其名氣雖然和徐
達、常遇春、胡大海、藍玉等人無法相比,然而也是戰功赫赫,彪炳史冊。翻翻他的功勞簿看看吧。耿炳文算是朱元璋創業的第一批員工了,他是安徽鳳陽人,朱元
璋的老鄉,他的父親耿君用跟隨朱元璋作戰,在長江戰死,耿炳文承續父親的職位,繼續為朱元璋征戰。

耿炳文打仗的本領
是杠杠的,公元1357年,耿炳文攻取張士誠的地盤長興,張士誠派李伯升率十萬大兵進行反撲。當時長興城內只有七千守軍,而朱元璋派來的援軍也被李伯升夜
襲擊退,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耿炳文不慌不忙,隨機應變,居然憑七千孤軍與十萬敵軍相持一個多月,「炳文嬰城固守,攻甚急,隨方御之,不解甲者月
余。」後來在常遇春的配合下,擊潰李伯升的主力部隊,耿炳文還在追擊戰中殲滅敵軍五千多人。此戰使耿炳文威名遠揚,也讓他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在以後歷次的
大型戰役中,耿炳文一直是重要人物,他跟隨常遇春等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擊敗元朝大將乃兒不花,還南征雲南。手裡握著大把戰功,因此,朱元璋在論功行
賞時,將耿炳文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並列,還因為他的長興保衛戰而封他為長興侯。

列舉這麼一大堆,只是說明:建文帝派遣耿炳文北上討伐朱棣應該是明智的,至少不是錯誤的,只有這樣的百戰名將才能勝任如此大任。然而,老將軍碰到了新情況。北上的部隊剛進入河北,進駐真定,就遭受挫折,駐守雄縣的前鋒九千多人被朱棣全殲,鄚州失守。


期的失利,可能暴露了耿炳文的一個短板:善於防守,不善於進攻。善於消耗,不善於決戰。這個缺陷導致朝廷部隊進一步的失利,當時耿炳文手下大將張寶被俘,
朱棣故意將其放回,放風說要進攻真定。耿炳文的軍隊分別駐紮滹沱河南北兩岸,一聽說真定將遭受攻擊,耿炳文慌忙將南岸部隊調往北岸,以保真定。然而,部隊
剛剛渡河,朱棣的軍隊就發動奇襲,趁著耿炳文軍渡河時候隊列不整的情況,將其橫插截斷,耿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慘重,「炳文軍不得成列,敗入城。爭門,
門塞,蹈藉死者不可數計。」

然而,耿炳文畢竟是一代名將,他的部隊一旦成功收縮戰線,撤回真定城,就變得堅不可摧。
朱棣連攻三日,真定城絲毫不動,穩如磐石。朱棣說:這是開國老將,打不過,我們撤,於是撤圍而走,「燕王知炳文老將,未易下,越三日,解圍還。」雖然一時
戰敗,但此時真定城中尚有十萬大軍,固守不成問題。然而這時的金陵卻亂了陣腳,被一時的戰敗所嚇倒,居然認為耿炳文無能,將其撤換,以李景隆代替,還找個
理由逼其自殺。這一撤換極其要命,李景隆主導明軍,迎來更大的失敗,在白溝河慘敗,幾乎全軍覆滅。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定,李景隆卻一路敗退到山東濟南。後
來又是李景隆打開金陵城門,主動投降朱棣。

如果建文帝繼續重用耿炳文,以制約燕王,戰局未必如後面那樣潰敗,而耿炳文一死,等燕王南下時,朝中已無大將可用。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撤換能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能人在,總會出現轉機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這位明朝高富帥帶兵打仗,送兵不止最後還把京師送了
傳說中秋褲就是他的發明,同時他還坑了不少中國科學家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一將領未必會遭潰敗
學者:「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一將領未必會遭潰敗
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究竟有沒有下過不許殺死朱棣的命令?
建文帝究竟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此人在靖難之役坑了建文帝,建文帝卻放過他,有人疑他是朱棣卧底
靖難之役,建文帝一家下場可憐,皇后自焚而死,皇子被軟禁五十年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的失敗,誰的責任
此人不被朱元璋殺掉,朱棣不敢有異心,此人若在,靖難之役必敗
朱棣本身就是蕃王,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後,是如何解決蕃王問題的?
當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了哪裡?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行蹤成迷,膝下子嗣竟被朱棣「撫養到老」。
朱元璋錯殺之人,他若不死,靖難之役或許不會發生
「靖難之役」的真實內情是什麼 朱棣為什麼會造反?
靖難之役後,朱棣誅殺了很多人,卻唯獨不敢殺他
朱棣為何要發起靖難之役?
歷史探尋:揭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
靖難之役,燕軍攻破南京,皇宮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歷史探尋: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
如果不是此人早死,很可能不會出現靖難之役,北京也不會成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