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文 |許倬雲

中國的文化中,事物的分類是其特色。我們熟悉的五行、四季、三辰,都是分類的理念。這種觀念,五行是最有代表的一套分類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浙江的良渚文化,有一些人造的土山,作為禮儀的中心。其中有一處土山,山頂上就有一個篩過的細土形成的平台,平台上,有青、紅、黑、白、黃五個顏色的泥土,各佔一方,黃色佔在中央,這個也許就是中國五行觀念的開始,四方再加上一個中心。


春秋的晚期,以及戰國,有一個所謂五行學派出現,將世間的事物和變化,用金、木、水、火、土的特色和彼此關係,來解釋宇宙間的許多現象。這一個學派,究竟和良渚文化代表的古老傳統,有如何的關係?我們很難確定。至少,這一個學派,和另一個所謂陰陽學派,都嘗試以形上論建構的觀念,以駕馭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現象。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此處,我們先討論關於五行的觀念。尚書《周書》的《洪範》篇,假借商代賢人箕子提出《洪範》九疇的理論,說明商代建立的文明系統,如何將世界的運轉和個人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規律,這九個項目之中,大都是以「五」為基礎,來解釋什麼叫做「五行」——


第一就是五種事物,第二項是五種人類的行為和能力,第三項是八種管理的工作,第四項是五種祭祀的方法,第五則是說明五種好的治理的型態,第六是三種不同的性格,第七是十項占卜的方式和解釋的規律,第八是五種紀時,第九是五種福澤。


這九類將政治、社會和天人之間的關係,都列入今天成為範疇,「範疇」這兩個字,就是洪範九疇簡略而成的名詞,用英文來解釋就是categories。


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春秋正是一樞軸時代,人類開始以抽象的思考,和超越的觀念,來解釋四周圍各種現象。在其他的文化系統中,他們的樞紐時代,也有類似以抽象與超越的思考來解釋宇宙。例如,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就有專論來討論事物的分類。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也常看見各種的分類,說明宇宙的變化和人間的系統。


在中國,長期以來,上述範疇提出的一些名詞和觀念,始終傳而不斷,到今天,中國傳統的醫藥,所謂「中醫」,和中國式的烹飪,還經常以五行觀念,作為運作的依據。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將宇宙萬物分成可見的天然因素,其中「金」一項的出現,正是說明,中國當時已經進入銅器時代,才有「金」的觀念。相對於中國,印度只有風、土、水、火四個觀念,沒有「金」。


在洪範之中,已經列出五行的特色。九疇中的第一疇,就列舉水、火、木、金、土,水的特色是潤濕,水或是往下流動或是往下滲透;火的特色是,火焰上沖;木的特性是有曲有直,但曲的可伸成直,直的可彎成曲;金是不斷地在固體、液體、氣體之間變化;土是最重要的,乃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


洪範之中,也將這五種味道,分別配屬在五行之中,水是鹹的,這一觀念大概是海水的咸性得來;火是苦的,碳的味道是苦澀的感覺;木是酸的,究竟怎麼得到木是酸的觀念,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推論,水果沒有很熟之前,都是帶酸的;金是辛辣、沖鼻的,我想在鑄煉青銅合金時,發出刺鼻的味道;土長出來的莊稼,卻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資源,無論大米或是小米,咀嚼之時,都有甘和的味道。


五行不僅是一個生一個,所謂「五行相生」,也有彼此相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一系列的相剋,我們不必解釋,就可以理解。相生相剋,互相配合,才能得到五行各種元素的協調。(與生克現象類似的易經八卦變化,將在別處討論。)可是在相生相剋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彼此強弱的差異;理想的情況是,強弱相當,恰到好處。例如,金能生水,但是強金要得到水,才能有鋒口;木碰到金,是金屬的工具,可以砍伐木材,砍得太多,又損害了木材;水多土少,不免泛濫;水土相合,才能種植。這種種的解釋,大都是從日常生活之中,體驗而得。


在傳統生活中,農業耕植、收穫莊稼;居住的房屋,木結構、瓦頂、土牆;土堤防水、深井取水;日常烹飪,土灶、木炭、鐵鍋、水火相濟,烹茶煮飯:這一串的日常生活條件,就是五行的互相配合。

在傳統時代,五行的觀念,的確是和人生密切相關。甚至於在前幾年,我和曼麗在西湖休閑,北山路湖邊,一個小茶座,主人準備桌椅,又有個小炭爐,支鍋煮水,鍋中掛了銅罐暖酒,另有一個竹勺,隨時取鍋中滾水,傾注小茶壺中泡茶。近處樹枝上,懸掛幾個風鈴,叮噹作聲。這麼一個簡單的日子,一點小小的享受,包括了金、木、水、火、土,儼然五行具備。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到了漢代,顯然五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以中國的文字而說,「六書」之中,形聲字最多。所謂形聲是以他的分類部首為歸屬,而以發音和歸屬的部首合而成「字」。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那是中國第一部字典。他的編排,「物以類聚、方以群分」,將整個的文字系統,分成二百多個類別。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這部字典,不僅是字書,而且具體地反應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宇宙觀。凡是在「木」部之下,不是各種樹木,就是各種以木製作的工具和器材。在「水」部之下,有各種河流、各種水流、湖泊、池塘,也有各種液體狀態的事物,與水氣有關的現象。諸如此類,我們不必細說。這也許是中國文字的特色,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很難用具體的形象,呈現各種事物和現象。


《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比例,超過其他五類,應當具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清代的《康熙字典》,是中國最後一部傳統方法編製的主要字典,所收的字數,有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字,分別歸屬在二百十四個部首之下,其中最多部分是形聲字。


我自己將主要部首的字數,稍作統計,得到的結果:屬於金、木、水、火、土,五個部首,再加上附屬的部首,例如,三點水,或是四點火,金、木、水、火、土,五類的字數,總計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一個字;這些字歸屬的部首,五個正項加上三點水等類的部首變項,共佔有十個部首;這十個部首,只佔了部首總數的百分之四不到,卻佔有總字數的四分之一,其集中的程度,在比例上超過應有配額六倍之多。相對比較,牛、馬、羊、魚、鳥、禾、豆,這一類常見的動、植物,每一部首之下,字數不過數十到百數而已。五行觀念在中國人的宇宙事物分類之中,其影響之大,由此可以瞻見。


五行觀念,在今天中醫的醫學理論之中,還是最主要的形而上論依據。《黃帝內經》是中醫最重要的理論典籍,其主要的理論,就是將五行和身體的器官,和各種力量的強度,都放在五行之下。身體之中的肝、心、肺、腎、脾,都歸屬在木、水、金、火、土之下,又分別說明主觀的性質,是溫、熱、涼、寒、平;根據四季和四方,四方的中央是個土,四季中間,中醫在夏天的後段硬切出一個仲夏,這種作法相當勉強。同樣相當勉強的,就是冬天的寒、夏天的熱、秋天的燥、和春天的溫,如何處置?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小宇宙,外面大宇宙的變化,對小宇宙是有一定的影響。中醫就以這些理論,說明每個器官,具有本身應有的特性,季節的轉換,會引發器官本身變化,許多器官之間的變化,彼此牽引,就會發生疾病。在中醫的系統之中,春季發生溫病(今天瘟疫的「瘟」,還是從「溫」的觀念轉化而來)。夏季容易發生熱病,與我們日常說的中暑,就是如此觀念。秋季天涼,冬季寒冷,也是疾病常發生的時候。


在季節變化以外,人的情緒,和因為飲食、環境等等引發的變化,也會造成和某個器官不相符合的現象。這些變態,就是中醫所謂疾病的所在。中醫調治身體,基本的原則,又是將引起變態的偏差,加以矯正,過寒的,以溫補,過熱的,以涼瀉……諸如此類。


中醫的診病,講究望、聞、問、切:望其顏色,聞其味道,問其經過,切其經脈,以判斷身體內部的偏差。中醫的下藥,以草藥為主,加上一些天然的化合物。每一種藥物,根據經驗,都分為溫、涼、寒、熱、和,五類。每一個藥物本身,在中醫看法中,代表某些特性,如果直接用來克制或補足,藥性可能太強或太弱,太強的必須用另外一種葯,來削弱一些強度,太弱了,用另一種葯來加強其強度:這兩種葯,代表一「君」一「臣」。如果中間還是會有矯正過度,或是不足之處,又要加兩味葯,補足微小的特性。第三種輔助是「佐」,最後一項微調的部份,則是「使」。除了君、臣、佐、使之外,還有「藥引」,也就是用來下藥的水、油、蜜、酒等類。


中醫的方濟,君、臣、佐、使,是四個重要的項目。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每一位中醫的醫師,有自己的判斷,斟酌處方。中醫醫學,並沒有定性分析;藥方中,諸項藥物的強弱,只能由醫者憑經驗和直覺,加以衡量。中國醫學,有「醫者,意也」的說法,亦即「只能意會」。


於是,每一位醫者,君、臣、佐、使的配方,並不會完全一樣;種種微調過程,也未必完全遵守「君、臣、佐、使」四項的觀念,往往必須以五六項、七八項,配合成方。


特別精密的醫生,在「君」這一項就可以有四五種,「臣」這一項,也可以有四五種。「名醫」的處方,列入的藥味往往很多。中醫的藥材,從唐代以後,以《本草》作為記載藥性的專書。《本草》包含的項目,以草藥為主,加上一些其他輔助藥品,可說是藥材的分類學。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成為中國藥典最完整的結集,討論一切方劑成分的經典。

許倬云:傳統中醫為何不能算是科學



中醫的醫書,在《本草》以外,有所謂「方劑之學」,收羅標準的「驗方」;列代醫者參考的驗方專書,有葛洪的《肘後方》、孫思邈的《千金方》、和清代汪昂所著,民間醫師最常用的《湯頭歌訣》等等。這些「驗方」,聚集了常用的、有效的藥方,傳流於各處。每一位醫者,都會參考這些「驗方」,經過使用後,又加以修改,並將修改的過程,注入正文。經過一代又一代不斷修改、不斷增添,一個「驗方」,可能衍生為一串不同的藥方。中國傳統醫藥,也有一些「成藥」,例如,保濟丸、諸葛行軍散、桔梗枇杷膏等等,他們的成份,就非常複雜,在君、臣、佐、使之外,又添加了許多藥劑。這些添加,都是醫生與藥局,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


如此過程,乃是實證的發展,用今天的術語說,是臨床經驗的紀錄。


傳統醫學的理論,根據五行變化,只能說是一種哲學的思維,將人體當做一個小宇宙,和大宇宙相配平行的理論,並沒有經過對於藥物的化學分析。因此,傳統醫藥,並不能算是科學,然而,經過長期累積的經驗,發展為一套有相當功效、也有一定局限性的醫療方法。


和傳統醫藥平行的另一套醫療方法,則是針灸之學。早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曾出現,用尖銳的石器,作為醫療用具的遺迹。在日常經驗之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身上某一處如以尖物碰撞,就會發麻。這一現象,當然是因為偶然,以尖銳的物體,碰撞了某處神經的節點,產生了痛感或麻感。針灸之學也許就從這條線索,逐漸開展的醫療方法。


中國針灸之學,雖然也依據五行觀念為基礎,然而,其理論假設,則是所謂「精、氣、神」的觀念。自古以來,對於這三個名詞,有不同的理解,此處,我們無法在此仔細討論。王陽明的觀念,在《傳習錄》中,認為精、氣、神,只是一件事:「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理解為:「精」是生命的本體,「神」是生命中呈現的理性和感性,「氣」則是將生命之力量,有些人稱之為能量,分布於各處。人身體各處的生理反應和人的行為,其實都與神經系統有關。另一方面,血液和淋巴液,周流全身各處。人的整個身體,是幾個大的循環系統迭合,才有各種器官之間,許多結構性功能的配合。


中國的針灸,主要就是要認識和控制,各種流轉的「氣」。今天研究針灸的現代學者,大多數認為,針灸的穴道系統,與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係;也有些學者,認為淋巴液的周流,與血液的周流,也是針灸處理的對象。我們至今還無法確認上述諸說孰是孰非。尤其,淋巴液並沒有一定的管道,如何認識淋巴液的所在和流動的路線,其實相當困難。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許倬雲|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名歷史學家。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姚遙:中國的校園欺凌,結局主要看拼爹
中國商業與商人成長的歷史
中國人醉倒在床上,日本人醉倒在路邊
「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6年度分類好書榜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能不能有宗教信仰!
現在還能不能學醫?
如何科學的判斷男人能不能能陪你天長地久
無信仰的人能不能學通佛法?
一些物理學不能預測的事,學習演算法卻能辦到?
杞人憂天能不能算哲學思考
灌夫:能屈不能伸是懦夫,能伸不能屈是匹夫
中華佛教網:學佛人是不是一點酒都不能喝?
趣味科學:人為什麼不能冬眠?
吳佩孚這樣的人,不能算民族英雄
民間科學愛好者為什麼不能取得科學意義上的成功?
哲學不能當飯吃,能夠證明哲學沒有用嗎
科學家證實「人死不能復生是錯誤論點」,復活有可能
嚴復:西學重要但是決不能廢棄中國傳統文化
吳佩孚這樣的人,不能算「民族英雄」
在英國留學,這些英文不能不懂裝懂
英國留學能做而美國留學不能做的那些事
科幻作家能不能定義科幻與現實的邊界
魏蜀吳,誰才是正統?有一個國家絕對不能算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