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當代科幻文學該如何表達中國經驗、中國故事?

當代科幻文學該如何表達中國經驗、中國故事?


當代科幻文學該如何表達中國經驗、中國故事?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原載於《光明日報》2016年10月1日


一.科幻與現實,到底誰走的更遠?


近期,隨著我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榮膺2016年度「雨果獎」,繼去年的劉慈欣的《三體》之後,中國作家蟬聯了這一現今世界上科幻領域的最高獎項,中國科幻文學再次進入到了世界科幻文學的頂級殿堂。然而,為什麼中國科幻文學在今天成為熱點,並不斷受到世界的關注和認可?中國科幻文學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以何種方式攜帶和表達了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究竟路在何方?這些問題則不僅僅關乎著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思路,更意味著我們到底該如何認知、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

當時間進入到2016年,隨著我國宣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並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衛星,正在貴州平塘建設的500米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的主體工程即將完工,包括中國版巨型對撞機、量子通訊網路等在內的諸多前沿科技領域探索的有條不紊的展開......我國科學技術在新世紀以來的爆炸式增長,在今年「忽然」給了世人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科幻正在成為現實,或者說,我國科學技術在當前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經走在了科幻的前面——射電望遠鏡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也與近日成功發射,它將建立起連接中國和歐洲的量子通信網路,這將為構建全球規模的、真正安全的新一代互聯網邁出第一步......


的確,從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到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一百多年來的中國科幻文學即便對未來抱有著最誇張的想像,也很難料想到今天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並且是如此深入到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正在昂首闊步地走在全世界的最前沿,很多領域甚至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現有發展水平,例如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保守估計也領先美國20年,2020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天宮」都將是人類唯一的太空空間站,這是何等的超過中國既往的所有科幻想像?那麼與之相伴隨的,在這一過程和周期中,我國必然在不斷地產生著從世界範圍看,也仍舊是非常原生的、原創的,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所曾不具備和無法體會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然而,有些尷尬的是,這些原生的、原創的屬於我們自身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除了主流媒體的報道之外,卻並不在我們的視線和視野內,這也是當代中國所必須直面的一個文化悖論。


二.現有科幻評價標準、體系的限制


的確,科幻文學作為類型文學幾乎是虛構性的現代主義文學在當下碩果僅存的一隅,不斷地以自身的方式將當代中國的很多傳統虛構性的現代主義文學已經無法包裹的經驗和情感納入到自身的譜系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科幻文學在近五、六年來始終保有著相當的社會話題度,並呈現出不斷升溫的趨勢。然而,儘管中國科幻文學在新世紀以來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做為虛構性的現代主義文學幾乎是唯一還在興盛的場域,中國科幻文學尚遠未走出現代主義文學所框定的範疇,並沒有提供真正意義上「新」的文學表達和審美範式,其所依託的評價標準、體系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眾所周知,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其在邁出人類太空探索的第一步的同時,也正式拉開了冷戰年代的太空競賽的帷幕,並同時帶動了冷戰年代美蘇科幻文學的興盛、繁榮,分別出現了以阿西莫夫、薩根、海因萊因等為代表的美國科幻作家,和以別利亞耶夫、葉菲列莫夫、布雷喬夫等為代表的蘇聯科幻作家。所以,20世紀60、70年代,冷戰的最高潮其實也是世界科幻文學的黃金年代,對直到今天的科幻文學和科技實踐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冷戰終結後,隨著蘇聯的解體,以雨果獎等為代表的科幻評價標準和體系,逐漸被美國科幻文學界所壟斷。包括劉慈欣的《三體》、郝景芳的《北京摺疊》等在內的中國科幻作家的相關作品,仍然依賴於地外生命搜尋、宇宙社會學、角色扮演遊戲、未來學、戰略科學與跨學科智庫等,作為冷戰年代的美國戰略應用文學存在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不過是冷戰年代那些美國科幻文學的經典範本在今天同人寫作意義上的世紀迴響,尚不是具有面向未來意義的文學作品。而且,在敘事方法和策略上,當代中國科幻文學也依然停留在20世紀式的獨白式的烏托邦表達,在技術層面上並沒有超脫出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形式桎梏。

因此,今天雖然對未來的想像可能有著甚至比20世紀還要順暢的描摹,但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的,這種實際上是局限在特定閉合區間內的科幻文學格局和範式,卻遠不能有效地整合當前正在發生的原創性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獲得世界性認可的評判標準,也依然是建立在來自美國、西歐冷戰年代的經驗和傳統基礎之上的評價體系——不能說他們的標準完全沒有價值,但毫無疑問,其一定不可能充分適用於今天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很多領域都已經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中國,也更不應是中國科幻文學考量自身的唯一標準。


三.科幻與下一歷史周期的文化話語權之爭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現有的主流科幻文學作品基本上都在表達更為符合美式中產階級價值觀的生態災難,無論是發生在地球、太陽系乃至全宇宙,都不過是當下正處於全球性經濟危機周期中的中產階級趣味主體,對充斥在日常生活里的各種焦慮感的真切投射,並沒有實質性的開拓出有別於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範疇之外的表意空間和審美範式。


問題在於,外太空探索從來就不是和諧的圖景,從今年開始火星將進入到近地軌道周期,人類也將在未來10年內再次迎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與冷戰年代相比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在這一輪的太空競賽中,跨國資本將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例如SpaceX就曾宣布要在2025年將人類送上火星。因此,這一輪的太空競賽周期也將會更加漫長,整個人類的文化想像力可能都會受到極大影響甚至重構。在民族國家層面上,中美兩國勢必在這場劍指未來的征程中,展開激烈的文化話語權爭奪,在好萊塢的創造力已經事實性的日漸衰落,好萊塢電影曾經所起到的意識形態樣板作用,正逐漸轉移到由美國政府和跨國資本所共同扶持和推動的,以矽谷為代表的當代科技神話的光環下。正是因為全球資本主義深陷在無法掙脫的整體性的經濟危機周期內,所以只能通過從蘋果到特斯拉、SpaceX,這些由科技迷思所編織的意識形態神話,來自圓其說地彌補其在全球範圍正在失效的現實,進而維繫自身的合法性。在這個邏輯上,外太空探索會被迅速商業化,並和這個世界的大多數普通人發生日常生活意義的關聯,其衝擊力甚至可能並不在當下就能估量到的範圍。


因此,中國科幻文學在這個過程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於當下中國在世界範圍爭取文化話語權,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時代意義。中國科幻文學既要警惕跨國資本將在地球上已經無解的資本主義邏輯和矛盾複製、轉嫁到外太空的圖謀,同時也要尋求根植於中國本土的科幻理論、話語資源,打破現有的由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構建的審美範式。也就是說,中國科幻文學在當前面臨著反思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和反思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所伴生的現代主義審美範式的雙重歷史挑戰。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並不是簡單地重走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路,中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也註定了要對現有的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人類科學技術成果有所超越,這些都要求中國科幻文學能夠在折射、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上有所作為。然而,儘管近年來,包括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科幻文學界在世界科幻舞台還將受到更大關注,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我們還是要清醒的看到,中國科幻文學現有的創作隊伍、讀者人群的規模、範圍,以及他們所依託的理論資源、審美理念和接受心理等,相對於我們今天這個大時代的挑戰而言,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而且,在科幻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也佔有主導地位的現實語境下,以電影產業為代表的我們中國文化產業的平均文化工業水平,能不能將現有的科幻文學作品充分消化,乃至在科幻電影領域亦能有所貢獻?進而,中國科幻文藝能否真正進入到當今世界的主流話語場域,設置中國科幻自身的文化議題,而不是參照「雨果獎」等事實上是來自美國冷戰年代的價值標準,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真正走出去做出相應貢獻?恐怕這些真實、嚴肅、殘酷的歷史拷問,才是在短暫的喧囂過後,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和思考的時代問題。


綜上,以史為鑒,如今歷史的閘門再次開啟,中國科幻文學能否經受得住這場大浪淘沙的淬鍊,就絕不是其作為類型文學內部的理論問題,更是這個時代的中國經驗、中國故事能否真正走向未來的歷史性洗禮。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介之變 的精彩文章:

《三體》的「積木式敘事」與科幻的跨媒介傳播
《三體》何時到來——劉慈欣的允諾
《三體》為誰而鳴?拆分劉慈欣的科幻密碼
王洪喆:冷戰的孩子——劉慈欣的戰略文學密碼

TAG:媒介之變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文學如何書寫西藏故事
在中國科幻文學界 他與劉慈欣並稱「雙雄」
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中國性
那是錢穆的中國和中國文學史
中國代表團舉辦「女書」展紀念「聯合國中文日」
古代中國是海上軍事強國嗎?
陳堅:中國人文及社會科學為何「無聲」?
中國古代文化之中國古代常識 寫歷史穿越等小說必備
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歷史:「體制」與「當代藝術」關係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美國忌憚!中國武器像科幻小說中的產物
中國古代的廚師
中國學術期刊的尷尬與夢想
中國古代文學小常識大全
蒙古帝國在中國統治以及蒙古語對中文的影響
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中國文學是無形的古迹
中國古代未解之謎,戰國和氏璧現在此處?
王智斌書法藝術展將在中國國家畫院亮相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