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茅山志


王崗(Richard G. Wang)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裝幀:精裝

語言:繁體中文


分冊:2


定價:128.00


書號:978-7-5325-8078-1


【整理者簡介】王崗(Richard G. Wang),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現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語言文學文化系副教授。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仙山故事:

《茅山志》整理本述評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位於今江蘇省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的茅山,自南朝陶弘景隱居其處以來,長期為道教上清派(或稱茅山宗)的祖庭,並被尊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能有此地位,與上清派息息相關。此派並非最早出現的道教教派,但在早期道教由質樸、雜糅、渙散的底層信仰向成熟宗教轉型的過程中,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神仙譜系的建構、修鍊理論的發展、道教經書的整理等方面均卓有建樹。正因為此,整個隋唐及至北宋時期,上清派都是道教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教派。南宋以後,其聲望才漸漸為龍虎山正一派和全真教所超過。唐人柳識謂:「道門華陽(按:茅山有華陽洞,古人常以「華陽」代指以茅山為發祥地的上清派),亦儒門洙泗,蓋玄化振於此也。」明人楊一清更有總結性的評論:「梁唐以來,陶隱居之流遞相宗祖,為道門洙泗。而還丹服餌符咒之說,一切托始,則其為人心歸仰者亦久矣。」可見人們久已將上清派在道教中的地位類比於儒家的「洙泗」。

對上清派歷史的第一次系統整理即為陶弘景本人編撰的《真誥》,弘景之後近七百年的元代,又出現一部類似職志的著作,此即為元代上清派宗師劉大彬所編纂之《茅山志》。此書圍繞著茅山這一神聖空間來輯錄和敘述上清派的歷史,在很多方面顯示出繼承《真誥》的傾向,如全書十二篇:《誥副墨》《三神紀》《擴神區》《稽古迹》《道山冊》《上清品》《仙曹署》《采真游》《樓觀部》《靈植檢》《錄金石》《金薤編》,均以三字為題,即是模仿《真誥》體例。其中《三神紀》《上清品》兩篇,敘述三茅真君和上清派歷代宗師事迹,從中可見編纂者對上清派歷史之建構。其餘各篇,分別記錄了茅山山水形勝、仙真遺迹、樓觀庵廟、歷代隱者、上清經傳目錄等內容,而《錄金石》《金薤編》尤為洋洋大觀,前者輯錄上起南朝梁下至元代的茅山碑文,後者輯錄歷代文人歌詠茅山之詩歌序銘,可視為上清派史料之淵藪。總之,《茅山志》誠如《道藏提要》所云:「讀此可窺元以前道教茅山宗之全貌,非徒山志而已。」《茅山志》成書後,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均有重刻,並於正統年間刻入《道藏》。嘉靖年間茅山玉晨觀道士張全恩復組織重刻,並請邑人江永年增補《明懿典》一卷,記錄明代茅山的國家祭典、宮觀組織等情況,並按《錄金石》《金薤編》兩篇的體例增補明代茅山碑文、詩歌。本次由王崗先生整理的《茅山志》,即以此玉晨觀本為底本,以目前尚存於世的《茅山志》的各個版本為校本,進行校勘標點。筆者作為該書責編,有幸通閱全稿,聊述幾點感想如下:


首先,為了刻意營造神秘性,道教文獻每每隱沒撰作年代,早期文獻又常常經過後人的改作,使得文獻斷代和排序成為道教研究中的一個大問題。而《茅山志》中收錄的不少早期道教文獻,有可能為這種斷代工作提供依據。例如,北宋張君房所輯《雲笈七籤》中收有署名東晉李遵撰的《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茅君傳》,為較早的一種敘述三茅真君事迹的文獻。筆者在審稿時發現《茅山志》中《三神紀》一篇所收茅君傳記與《雲笈七籤》本《茅君傳》大體相似而間有異文,後讀魏斌先生論文(《句容茅山的興起與南朝社會》,載《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得知唐代類書《初學記》卷三十《鳥部·鶴》引李遵《太元真人茅君傳》一條,其內容唯見於《三神紀》而不見於《雲笈七籤》本《茅君傳》,據此可推斷《茅山志》所收者應更接近於東晉李遵所撰三茅傳記的原貌。再如,《真誥》是重要的早期道教典籍之一,然而今天人們利用最廣的《道藏》本《真誥》,在明代被刻入《道藏》時,不但被重新分卷,在內容上亦有所改作,已非原貌,而元代成書的《茅山志》中多處引用《真誥》,正可作為今天我們整理校勘《真誥》的重要依據。


其次,在傳統中國,宗教往往需要與政治勢力結盟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晉僧道安有云:「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不獨佛教如此,道教亦然。上清派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除道教自身的因素外,也得益於其歷代宗師中有不少人熟諳政治風向,與皇室關係密切。劉大彬在《茅山志敘錄》中即曾感慨:「梁唐尊尚之篤,真人道士代為帝者師,龍文鳳札,積如雲霞」,而他所在的元代,上清派已漸趨衰微。大概是出於對往昔榮耀的懷念,劉大彬在《誥副墨》部分中收錄了大量與政治相關的材料。其中有梁武帝與陶弘景之間的書啟數通,由這些書啟可知梁武帝不僅是位「菩薩皇帝」,其與道教之間也是淵源頗深,如其曾為陶弘景提供山中修道所需之物,書信往來,關懷備至。饒有趣味的是,這些書啟中提及,梁武帝曾送王羲之的一些書帖給陶弘景賞鑒,兩人並就書跡真偽和書法理論進行了多次討論。這正呼應了陳寅恪先生的著名論述,即道教的寫經活動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發展關係密切。除此之外,唐宋兩代皇帝敕書亦收錄不少,尤其是唐玄宗賜上清派宗師李含光的敕書就有二十四通,宋徽宗賜上清派宗師劉混康的敕書更多達七十餘通,其中涉及茅山道士為皇室拜章、求符、齋醮、授籙等事,細讀其文字,亦可見皇帝與道教人士交往時隱微的心態。 這些材料可補正史之遺。


再次,《茅山志》之《錄金石》《金薤編》兩部分搜羅歷代文士撰寫之碑文、詩歌、序銘等文字甚富。陳垣先生輯《道家金石略》時,即從《茅山志》中徵引了大量碑文,此次整理以多種版本對校,使得我們更為接近了這些碑文的本來面貌。《金薤編》所收詩文,亦不乏名家之作。偶加檢索,可見其頗有未收於作者本人文集中者。如趙孟頫 《上清傳真圖序》,不見於《松雪齋集》及今人整理之趙孟頫集。還有一些篇章與作者本人文集所收者頗有異文。如揭傒斯詩《京師贈劉宗師二首》,有句雲「天書三聘出山來,南望三茅日幾回」,而現存揭傒斯詩文集各本均作「天書三聘出山來,南望金陵日幾回」;又有句雲「知君用意世難聞,常恐山門污白雲」,而現存揭傒斯詩文集各本均作「深知用意俗難聞,常恐山門涴白雲」。以上異文,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揭傒斯全集》校勘記均未引及。凡此種種,如有心者勤加披覽,定有助於相關文集的輯佚和校勘工作。


複次,本次整理以明嘉靖年間玉晨觀刊本《茅山志》為底本,前已言及,此本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增補了比較豐富的明代史料。尤其是其中的 《明懿典》一卷,敘述明代朝廷在茅山舉行的祭祀、齋醮等活動,備錄有關的敕諭、祭文、祭品記錄、參與者名單乃至往來公文等,稱得上巨細靡遺。這部分的增補者江永年特意說明:「右文移錄之不厭其繁者,緣先年原無事例,以見國家一醮之設,往來公文,所經所費,必如是而後備,毋蔑視之,而復有所征雲。」除此之外,他還詳細記錄了明代茅山各宮觀的位置、沿革、佔有田土的情況,道官的姓名和等級。清代四庫館臣認為這一部分內容與《茅山志》原有的體例不合,且譏諷其「敘事凡敝」。然而,從道教史研究的現狀來看,江永年增補的這些材料正因為其未加潤飾才顯得彌足珍貴。長期以來,明清時代被武斷地判斷為道教的「衰落」期,大多數道教史研究者的眼光遂集中於魏晉南北朝隋唐,這種不合理的狀況有待於明清時期道教史料的發掘和利用。迄今為止學者們使用最廣泛的是明代《道藏》本《茅山志》,故玉晨觀本《茅山志》中所包含的這部分明代資料幾乎未有人提及。因此,王崗先生選擇以玉晨觀本作為此次整理的底本,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史料」的再發現吧。

新書推薦:《茅山志》,整理者:王崗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2017年第九期《道教研究學報》邀請投稿啟事
出版預告:《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八期即將出版
「理解與運用:老子及道家和道教的生活之道」學術研討會暨「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成立大會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
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子新漢學計劃」招生

TAG:道教學術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王崗:明版全本《茅山志》與明代茅山正一道(下)
唐朝茅山此陽觀玄靜先生碑,張從申書,晉韻十足
正真的茅山祖師: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
道教洞天福地茅山: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正真的茅山祖师: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
王寵草書《送友生游茅山詩》冊,俯仰多姿
尋訪中將王必成墓地:青山綠水葬英雄,茅山人民永懷念!
王寵《送友生游茅山詩》
先上圖12張為證:茅山弟子口述真實的茅山派
楊世華道長談真正的茅山道術
北宋茅山高道劉混康
古代真實的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和道士有何區別?請轉發
他叫林正英,開創茅山道士電影,人稱殭屍鼻祖
茅山道術的起源和歷史
這才是最正宗的茅山風水術(林正英版)
還記得那些年的林正英茅山道長嗎?《救僵清道夫》經典重現
林正英殭屍道長中的茅山術 真的存在嗎?
茅山:第一福地不须让,胜及蓬莱第一峰
山壓邪秘錄 茅山法術修真道術巫術法術修仙書畫符書 堪輿堂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