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北宋茅山高道劉混康

北宋茅山高道劉混康

作者:周曉孟,沈智


來源:《國人必知的2300個道教常識》

北宋茅山高道劉混康


劉混康(103 6-1108年),北宋著名道士,字志通,世稱「華陽先生」,晉陵(現在江蘇常州)人013歲時,他跟隨本郡泰和觀道士湯含象受業。嘉佑五年(1060年),他試經成為道士。後來聽說茅山宗師毛奉柔有道,於是前往求學。毛授給他全部大洞經篆,於是他庵居積金峰,從此勤行利人,遠近宗仰。


劉混康在宋神宗(1068-1085年)的時候就已經名揚天下。 《皇朝通鑒紀事》說他「有節行,頗為神宗所敬重」。根據《墨庄漫錄》等書記載,王安石病重的時候,他的女婿蔡卞曾詣茅山謁劉混康問狀。元祜元年( 1086年),哲宗賜其為「洞元通妙法師」,令其住持東京上清儲祥官。


紹聖四年(1097年),敕江寧府,將其所居的潛神庵改為元符觀,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篆宗壇和信州龍虎山、臨江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鮑慎辭所撰寫的《茅山元符觀頌碑》說:「茅山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以道業聞於東南,乃遣中謁者致禮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辭,既朝,遂住持上清儲祥官。恩數頻頻,為國廣成。已而求還故山,許之,賜所居為元符觀。」

徽宗即位之後,對劉混康更為器重,數次召他到京城,有記載「爾沖和養氣,得其妙道,學術精深,博通奧旨。救危難以積善,觀德業以養高。小大之事,常所訪問,盡規極慮,頗勤忠恪。濟人利物,功莫大焉」。二人來往書信不斷,詔書在崇寧(1102-1106年)年間即有41通,在大觀(1107-三ll0年)的一年余里又多達31通。


崇寧二年(1103年),劉混康請求歸去的時候,徽宗琢玉印賜之,並且賜其號為「葆真觀妙先生」,又為他親書《度人經》、《清靜經》和《六甲神符經》,所贈之物,不可勝數,崇寧五年( 1106年)七月,加其號為「葆真觀妙沖和先生」。徽宗將其加封為三茅君,紹述哲宗之志,繼續造官觀,委官護作。同年八月,茅山元符觀落成。徽宗「度其弟子為道士者十餘人,其上皆賜紫衣師名以寵之」,親書匾額「元符萬寧官」「又作《慶成頌》及賜《歸山詩》以寵之」。 「大觀改元(1107年),詔屢趣召,先生固辭,許之。於是有旨,命其傳策弟子守靜凝和法師笪凈之人見,喻德意焉。"大觀二年(1108年),在徽宗的一再催促下,劉混康奉召出山。據說,劉混康在臨行前,他所畜的鶴盡去,啟程時群鹿遮道,有一鹿觸車而斃,他因而嘆道:「鶴去鹿斃,吾無還期。」四月


到京,館於上清儲祥宮新造元符別觀,後來一病不起,茅山四寶。


茅山四寶,本為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所賜,現珍藏於九胃萬福宮四寶展覽室。據清笪重光《茅山志》 記載:「宋哲宗之母孟氏不慎將銀針吞於喉中,御醫束手無策,孟氏坐以待斃,哲宗遂張榜全國求賢,茅山上清宗壇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應詔入富,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篆和丹藥令孟太后轉危為安,哲宗深感茅山道士醫術神奇,賜號劉混康『洞元通妙法師』,住持京師上清儲祥富-不久,劉混康請辭回歸茅山。_宋徽宗繼位後,詔請劉混康進京,這次他也只住了不到—年便又回到了茅山,徽宗遂先後賜送萁鎮山八寶:茅山道教九老仙都君盂印一顆、合明天地日敕玉符一道、御賜宗壇玉圭一笏、哈硯一座、宣和御賜玉靶一口、《上清大洞秘篆》十二捲軸、《上清大洞券簡詞》十二捲軸、《遼王詩筒》一卷。歲月蹉跎,人世滄桑之後,如今後四寶均已失傳。


宗親自到儲祥官慰問他,還把平日所存之《大洞真經》獻上010天之後,他倏然而卒,年7 2歲。徽宗特贈予其太中大夫,謚號「靜一」;敕遣使護柩回山,葬疊玉峰,詔建藏真觀所葬之地。他的徒弟笪凈之襲其教,還有高徒傅希列轉從笪凈之,後來被召為右街都監,官至左街道錄。


洛穀道醫館.道醫巨獻


阿洛蘭祛濕養顏散,祛除濕氣一身輕鬆。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龍泉道人個人微店了解詳情。


編輯‖龍泉道人‖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歡迎為雲南道教網賜稿,道濟天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的道緣
無功切莫受祿
方術、神仙、道教與中醫本草學
還好,你見不到鬼!
出軌是條不歸路

TAG:人間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隋唐高道-王遠知
唐五代高道-彭曉
唐末高道-聞丘方遠
近代玄門高道傳——陳明霖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高道、陶俊
東晉高道、凈明道祖師-許真君許遜
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與《坐忘論》
除劉伯溫外還有高道也曾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
小說連載《門徒》99-深山尋高道
大唐高道司馬承禎留下的修真秘訣
大唐高道司馬承禎留下的修真秘訣!
近代玄門高道傳——房理家(二)
山中高道享譽公卿之間 解讀碑記還原李明良修行一生
科學家認為外星高級文明或擁有較高道德水平
歷代在泰山修真的高道都有哪些
金陵隱仙庵享譽文壇是因為這些高道
白狐論道之如何化解天星地煞,陰陽水火大煞只有通曉陰陽天機的高道所傳,拒絕複製,只供高級弟子參研!
中國網採訪國內著名高道:暢談天地 縱論古今
【10.7南師語錄】:最高道德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