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二戰初期德軍戰地醫院帳篷


原則上,德軍醫療系統的宗旨是儘快處理輕傷員,以便其能儘快返回原部隊,而重傷員能夠以最快速度得到拯救,而在交戰狀態下,為了達到以上的基本宗旨,常規的德軍醫療系統則做了不少的改動,例如在蘇聯戰場上,前線與後方之間,往往設立有許多的傷亡人員集中點,以快速的完成陣亡人員清點和傷兵員的撤退工作。

  1. 德軍傷員的後撤渠道

不能自行行走的傷員將由擔架手負責撤離戰場,可行走的傷員則自行步行至靠近戰線設立的各個營一級急救站(Verwundetennest)。營級急救站主要進行初步緊急救治,比如包紮,止血,儘可能控制作傷情,最低限度來說,暫時保住傷員們的生命。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德軍所使用的救護車輛,費諾曼花崗岩25H型,代號KFZ31,可以容納4副擔架或8名坐立傷員。

在進行完初步救治後,傷員們將送往戰線後方200-500米的團級醫療站(Truppenverbandplatz)。在這裡,傷員們將得到進一步醫治,而後根據傷情不同,分為擔架傷員和可行動傷員。前者將由送往救護車搭載點(Wagenhalteplatz)撤離,後者則需自行步行後撤。然後擔架傷員將由救護車送往急救中心(Hauptverbandplatz),可行動傷員步行至輕傷員聚集點(Leichtverwundetensammelplatz)報道。這兩個野戰醫療機構軍由團軍醫官主管,有時候兩者合并在一起。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德國醫護人員同傷員合影。

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救治生命垂危的重傷員,設有一支手術小組,進行截肢,包紮,上夾板,深切處理出血創口,輸血,注射鎮靜劑和預防針。在完成處理後再將傷員送至大後方。

輕傷員聚集點主要是處理那些仍可行動,有知覺的傷員們,他們在得到醫治後就會回到前線,而部分傷情突然惡化,比如由於彈片受傷而引起感染的傷員們,則直接送回後方。



2、戰線後方的軍醫院

在戰線後方,一般後撤路線上的火車起點站和交通要道都會有救護車部隊設立的傷亡人員集中點(Krankensammelstellen),主要負責組織傷員的集體後撤行動。而那些暫時不能後撤的人員,則集中到沿途的移動野戰醫院(Feldlazarett)處理,這些野戰醫院一般處於集團軍,軍或師一級指揮單位的管理之下,通常設立在固定建築物中,大約有200張左右的病床。

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歐寶閃電A型救護車

由急救中心和野戰醫院處理過的傷員將通過傷亡人員集中點或直接送往大後方的軍醫院(Kriegslazarett)和暫時征為軍用的後備醫院(Reservelazarett)。

軍醫院為戰區後方的永久性設施,一般由集團軍指揮,分為兩種:總軍醫院(Kriegslazarette)—一般可接納500名傷員,他們需要8周或以上時間治療和康復。輕傷軍醫院(Leichtkrankenkriegslazarette)—大約能接受需要4周治療和或康復的1000名傷病員。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二戰德軍戰地醫療車

後備醫院為德國本土,軸心國或被佔領國內的永久性設施,由陸軍醫療總長指揮。康復傷員如果是從前方醫院出院的,則將返回原部隊,如果超過8周治療康復,從總軍醫出院的,則送到預備軍等候分配。

二戰德軍的傷員醫治和後撤系統

二戰德國醫護人員同傷員合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清軒居士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軍廣泛使用吊車,組裝和維修裝甲車
最後的歸處:二戰期間,那些陣亡在蘇聯的德軍簡易墓地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戰鬥隊形」編製的優勢和基本原則
國之重器:帶你領略獨特的「三星堆文明」
二戰德軍經典衝鋒槍:MP40衝鋒槍

TAG:萬清軒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皮炎的老中醫治療辦法
秦伯未:中醫治療西醫疾病的思路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主任李玉新:用中醫治療癌性胸水
蕁麻疹的中醫治療思路與方法
中醫治療你的疲勞症
首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正式啟動 北京華醫被選為市級「中醫治未病服務團隊」
中醫治牙痛 中醫根據牙痛類型治療
打呼嚕的中醫治療經驗
中醫治骨蝕
男性遺精,中醫治療思路和方法!
中醫雜談—秦伯未:中醫治療西醫疾病的思路
中醫治未病 保障大健康(二)
手持葯缽、醫治疾病——藥師佛的來歷
傳統中醫是如何治療失眠?中醫治療失眠方法總匯
哮喘的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腫瘤的九大奇招
中醫治脫髮 中醫辨證治療脫髮八法
厭食病的中醫治療
宋俊生老中醫治療產後病醫案數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