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內聖外王之道的精髓究竟是什麼?

內聖外王之道的精髓究竟是什麼?

內聖外王之道的精髓究竟是什麼?



內聖已學,其人心性老成,不為情見念習所困,知廣閱深,體健行敏,經驗豐富,言談無礙,聰明睿智。於待人、接事、應物,皆行雲流水。可以舉重若輕,撥亂反正,轉害為利,轉敗為成,轉無為有,轉窮為通,轉賤為貴,轉陰為陽。

人事物潛害未萌,能塞之防之。人事物潛害已萌,能削之除之。


人事物潛利未萌,能扶之促之。人事物潛利已萌,能固之加之。


錯綜複雜,能化而簡之。矛盾衝突,能轉而安之。


**************************************************

【事例篇】


昔太公垂釣渭水,修十一學,八十三歲出山,定周八百年。享年百三十九。


張良讀書圯上,修十一學,二三十歲出山,開漢四百餘年。享年六十四。


孔明避世卧龍崗,修十一學,廿八歲出山,佐蜀三分天下。享年五十四。


故知,太公之於內聖之學,造詣高深。所以功成、名遂、全身而退。

至於張良,功成、名遂、退而不能全身,被毒死。(久辟穀者不可飲食,一旦飲食,如服毒藥。呂后知其辟穀,猶賜以飲食。)


至於孔明,功敗、名成、身不全退不能,累死。


至於郭嘉,功敗、名成、身不全退不能,病死。


至於范增,功敗、名成、退而不能全身,病死。


至於范蠡,功成、名遂、全身而退。有三聚三散美談。

***********************************


【雜論篇】


十一學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以是為修身之本。


有重「知」者,視知為學問之全,謬矣。

有重「驗」者,視驗為學問之全,偏矣。


學而不思者,乃重知不重智。智乃思維、理解也。若不思維、理解,不諳知之內在聯繫,則無以建立體系,則無以舉一反三。則知愈多,惑亦愈多。


思而不學者,乃重智不重知。棄前人已得之知,復前人已走之路。自忖高明,掛一漏萬。且一人之智豈周萬物?不免於某處專攻,深入而有過人之見。於某處忽略,譾陋而有貽笑之嫌。重知者,不輕視先賢已得,重智者,不盲從他人所證。必親思親判,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擇三人之善,成一家之言。


有重體者,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有重性者,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無能之極。


有重見者,如教徒固執信仰、學者固執理論、庸人固執己見、後人固執古人成見、愚人盲從眾人之見。此乃為見所惑。


有重言者,墮於詭辯、好逞口舌。


有重行者,蠻幹而不三思。


修性修情之果,曰德。修智修知之果,曰才。多德多才曰聖人。多德少才叫君子。少德多才曰小人。少德少才曰庸人。


以十一學量人,如鏡照物,纖毫不失。


人於十一學,多有偏重,所以不足者補之。


為人師者,當知十一學。


************************************************


【歸宗篇】


內聖不離外用,外用不離內聖。內聖即是外用,外用即是內聖。


修內聖者,非離群索居,不食煙火,之乎者也,道貌岸然。無非在吃喝拉撒睡中練就。五欲濁塵,即修行之道場。何以故者?譬如吃飯:


囫圇吞棗被湯燙。此乃性急,性學未到家。


喜者多吃,厭者不吃,致營養不良。被情所惑,情學未到家。


認山珍海味是貴,認青菜蘿蔔是賤。此乃社會畸形觀念、成見、偏見、邪見。科學有明證,後者更有營養。見學未到家。


吃碗里,望鍋里。貪心不足,慾念不止。此乃念學未到家。


邊抖腿、邊赤身、邊闊論。此乃陋習,習學未到家。


何者能食?何者不能食?何者少食?何者多食?何為主食?何為零食?不能食卻食,能食卻不食。當少食者卻多食,當多食者卻少食。主食當零食,零食當主食。邀病入口。此乃智學未到家。


書上識得西餐,到西餐廳不懂吃法。此乃驗學未到家。


飲食不重爽口,而在營養協調;菜不亂搭,謹防不良反應;挑食貪食之果,易得惡果;燒烤腌制,易得癌症;老少分餐,有利和睦。如此種種皆不知,此乃知學未到家。


或一味沉默不語如木頭,或一味唾沫橫飛不檢點;該言不言,不該言言,如此種種,皆失分寸。此乃言學未到家。


邊觀電視小說,體態歪曲,卧榻就食,飯後不漱。久而久之,吃出病來。此乃體學未到家。


涉世未深者,曰世上無如吃飯易。曾經滄海者,曰世上無如吃飯難。此乃行學到未到家之別。


為學至簡,只在起心動念、行住坐卧、揚眉瞬目、嬉笑怒罵中。


故曰,寒窗苦讀,只是痴人說夢。劈柴挑糞,端的內聖之學。


內聖成者,外用必成。故知,聖人治學,不獨重內聖。只是首推內聖,後起外用。非重此而輕彼也。且內聖外用,並非二者,實乃一體兩面焉。


************************************


【教育篇】


當今國中教育,重「德智體美勞」五育。


何謂德?修性修情。


何謂智?修知、記憶、理解、學習、思維等能力。


何謂體?修體質、體技。


何謂勞?修動手、實踐、執行、行動、操作、實驗等能力。


何謂美?修是非觀、世界觀、道德觀、美醜觀、人生觀、信仰、戒條、理念。


惜,落實到實處,亦僅「智育」而已。且智育當中,又偏重「知」學,即概念、公式、理論、原理之背誦、理解。


至於德育,根本談不上。夫德者,乃真善美之性情為本,發揮於言行,於待人接事應物之結果,方成所謂德行,即好人好事。故知,真善美之性情,德之根本;真善美之事迹,德之枝葉。今之德育者,僅重枝葉而已,一嘆。


老外已有「情商教育」,似我傳統「心性之學」。反觀今日之國中,尚有此傳統乎?


關於體育,國中學子有籃球、足球、眼操、體操、跑步之類。然體育何止這些?舉凡刷碗筷、玩遊戲、練武與舞、燒飯滌衣疊被子、種樹澆花、製作小發明等,皆屬之。其宗旨,意在塑造人之體魄,提高人之體質,掌握一些體技。


如拿筷子,即手之技能;走路,即腳之技能;余如寫字、講話、煮菜等凡需肢體配合者,皆為「體技」。此類體技,零碎但非無用,一有不會,即不能自理。


實際上,人類讓「雙腳學會走路」這一簡單的體技,與人類讓「大腦掌握算數」的智技相比。在人類文明史上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體育之目的,除健體質、強體魄外,更在學習使用身體,掌握更多體技。身體所能練習者,不遜於大腦。惜國人素重「智技」而輕「體技」。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為證。


教育之普及,四眼龍驟增,這其實正好說明「智育」過度,而「體育」不足。十個博士中,九個脖子以下是廢物,今連眼睛都是廢物了。如果「智育」的代價是削弱「體育」,大腦的發展是以身體的退化為前提。那麼,這是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種缺陷呢?


關於美育,人並非草木礦物。對一切外界的事物沒有任何態度,沒有任何愛憎傾向。相反,人是有態度,有愛憎傾向的。由之產生的就是「是非觀、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信仰、戒條、理念」之類的東西。


美育就是教學生建立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世界是什麼?道德是什麼?人生事什麼?人應該有哪些信仰?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人應該有哪些理想?等等的觀念。使人能夠正確的看待外界。


這一點我們國中的教育到達了洗腦程度。很多學子的「是非觀、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信仰、戒條、理念」等,都被學校成功的建立了。


由美育思想,而衍生的觀念有三好學生、先進模範、五講四美、八榮八恥等。當然,這一部分就不僅僅局限於學校,而是擴充於整個社會。


關於勞育,趙括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也不是因為他紙上談兵。而是因為他勞育不夠。在實際的動手、實踐、執行、行動、操作、實驗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這一部分欠缺本來是可以彌補的,只是他老子明知道兒子的缺陷,卻不知道讓他彌補。這不得不說,是他老子的勞育意識不足。若長平之戰前,先讓趙括打一些小仗,吃一些敗仗。積累足夠的動手、實踐、執行、行動、操作、實驗的能力。那麼,以趙括的天賦,事理雙融後,未嘗不是白起的對手。即使不是對手,也不會輸的如此慘。可見,都是勞育不夠的後遺症。


勞育的本質,就是將「性、情、見、念、習、智、驗、知、言、體」這十種學問,有機結合起來。讓我們以調解一次人際矛盾為例:


首先。我們自己要戒急用忍。此乃「性情」之學在具體中的運用。


其次,我們先去掉各種內心裡的偏見、成見,心無旁騖、客觀公正、不拘泥成規的去了解這件事情。此乃「見、念、習」三學在具體中的運用。


再者,我們要懂得「搜集相關的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而了解矛盾的現狀、原因、趨勢、後果、成分、結構、性質等方面。我們要調用各種經驗,知識、道理,看是否適合當前情況。或照搬現成,或加以改進,或別出心裁,最終定策。此乃「智、驗、知」之學在具體中的運用。


最後,我們通過言行將策略落實到客觀實際。根據具體的變化,隨時調整既定策略。解決人際矛盾。


從上述可知,勞育並非簡單的,動手動腳,動嘴動腦,而是內聖各學的有機結合。勞育不但是智力在行動中的體現,也是毅力、知識、經驗各方面學問在行動中的體現。各方面學問的綜合作用,就產生了勞育的結果。有的人在一次勞育中發揮了心性之學、有的發揮了智力之學、有的發揮了知學等等。所以再勞育時,就要有意識的彌補自己的內聖之學在實際發揮中的不足之處。要能在實際發揮中聯繫自己一貫所學的內聖學。把內聖學在外用中發揮出來。如此,才算懂了「內聖就是外用,外用就是內聖」之理。使事理雙融,內外合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要想改變命運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開悟
天地之大 良知伴行
你的命好不好看哪裡?——嘴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實現手段
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孟子,凜然罵醒天下人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台灣茶之所以好,精髓究竟是什麼?
都說禪宗是漢傳佛教的精髓,那麼佛與禪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解讀中華茶道精神 中華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精髓中的精髓!王羲之十七訣
道醫揭秘,疾病的根源!道醫健康的精髓
中國盆景之精髓,你都知道嗎?
道家思想的精髓究竟是什麼 能讓我們痴迷兩千年?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在这个字里
精髓中的精髓——王羲之十七訣
什麼叫意境?什麼叫留白?這位外國藝術家畫出了東方藝術的精髓!
兩位大師朱熹和王陽明的精髓:誰與我們更近?
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職場小故事:用人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朱熹和王陽明的精髓,兩位大師,誰與我們更近?
什麼是中國藝術最精髓的所在?
老祖宗的印石與篆刻,這才是精髓!
錢穆: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是什麼
這才是精養卡的精髓!
早已失傳的《黃帝外經》,究竟記載著什麼?或許記載中醫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