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秀赫的爸爸媽媽是雙職工,所以秀赫從小學開始放學後就經常一個人在家。現在秀赫上高中了,但經常會感覺有氣無力,甚至抑鬱,有時還會逃學。雖然知道要去上學,但最後還是不受控制地逃學了。


但是他並不怪自己的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不僅工作十分辛苦努力,而且還為他上學的事傷透了腦筋。所以他既不怨恨,也不生氣。他並不認為自己不上學是什麼大事。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至少自己不是什麼問題兒童。既不抽煙,也不搶劫他人的財物,只是有時不去學校而已。


我問秀赫,父母對你這樣置之不理你生氣嗎,怨恨嗎?秀赫回答說不會。分明看到別的朋友有父母陪伴會羨慕,卻反而說更多的時候覺得一個人更好。即便郊遊的時候,開運動會的時候都是獨自度過,也覺得沒什麼關係。顯然秀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因為知道環境不允許所以提前放棄,知道不論生氣還是耍賴都沒有用,所以強忍住自己的情感,催眠自己。


秀赫不去上學的理由有時是肚子疼,有時是肚子疼發燒,還有時是肚子疼嘔吐,抑或肚子疼腹瀉。雖然不是毫無緣由地不去上課,但確實是曠課了,他這樣做是為了不受父母嘮叨或訓斥。由於精神上一直這樣催眠自己,所以身體上也出現了異常信號。當然秀赫也去了醫院。但醫生都說身體上沒有問題,看來是精神上的。因為沒有照顧好情緒,所以身體出現了反應。而且秀赫平時並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即便逃課去玩遊戲,看起來也不是那麼高興。況且短暫的精神上的愉悅並不能改變孩子的秉性。

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那麼就很難改變行為。所以秀赫需要一個認識自己情感的過程,比如生氣、傷心、孤獨、害羞等。「啊,原來現在我在生氣,在傷心啊。」從這樣的自我情感認識開始。


當然秀赫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明白自己的感受與情感,在這裡先要聊一聊各種各樣的情感。畢竟秀赫要花時間去弄明白自己每時每刻都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我給秀赫寫了一張情感目錄,讓他在符合自己的項上畫圈。下面是秀赫的選擇和理由: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在情感得到確認後,秀赫看起來輕鬆了許多。對話結束,孩子開始產生了希望有人照顧自己的想法。

治療師:想沒想過要是有個哥哥會怎樣?


秀赫:沒有。


治療師:如果有個哥哥,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嗎?


秀赫:沒想過。但是我從前想過要是有個姐姐就好了。比我稍微大一點的姐姐,一個上大學的姐姐。


治療師:是嗎?為什麼想要有個姐姐?

秀赫:可以輔導我學習,糾正我,照顧我,還會做好吃的炒年糕……


治療師:難道,這些不正是你希望媽媽為你做的嗎?


秀赫:……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一個對媽媽沒有過多要求的孩子卻在幻想著能有一個姐姐,看起來他是那麼的可憐。這樣的孩子需要在今後一點一點地去明白自己真正的想法。


只有明白了自己真正的感覺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孩子的行為才會發生本質的改變。傷心就是傷心,開心就是開心,必須要明確自己的情感。擔心的時候明白「我很擔心」,傷心的時候明白「我很傷心」。即便只認知到這個程度,也能夠有助於進行行為的調整。


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如果看出了孩子的想法最好直接講出來,這很重要。比如「傷心啦、生氣啦、悲傷啦、委屈啦、害羞啦」,這樣有助於孩子認知自己的情感。能夠充分認知的孩子在行為選擇方面一般會做得更好。


媽媽了解自己的內心嗎?


「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是媽媽必須做的事情之一,而小時候的經歷是幫助媽媽們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一劑妙方。因為回想自己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情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奇怪的是越是為孩子問題行為頭疼不已的媽媽,往往越記不清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為什麼媽媽記不清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呢?記憶,原本就要與情感關聯起來才更容易被記住。像與高興、難過或是悲傷、害怕有關的記憶就算髮生在很小的時候也不會被輕易忘記,即便不是刻意去記也會記得很牢。而媽媽之所以記不清楚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不是因為她的記憶與情感關聯甚少,就是因為媽媽本身就在認知情感上存在障礙或不足,又或者因為不能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而一直壓抑自己。如果媽媽曾經這樣隱藏自己的情感,那麼現在也很有可能存在著情感認知困難。像這樣連自己的情感都無法認知的媽媽,又怎麼能夠輕易地讀懂孩子的心思呢?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如果媽媽看到孩子哭了或是生氣了,可能只能認識到「孩子哭了啊」或「孩子生氣了啊」這種程度。而且就算對照著情感目錄或表格去分析,也仍然很難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想法。媽媽往往在經過了換位思考,或傾聽別人的解析後才勉強明白過來。如果是這種情況,比起探討之前發生的事情,不如從認知「此時此刻」的情感開始。


*用辭彙形容自己在讀書時的感受。


*在喜歡或是不喜歡的部分下畫橫線,並想一想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


*讀了某個傷感的故事後,想一想為什麼會傷感。


如果媽媽能明白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那麼就能更好地去明白孩子的感受。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孩子、安慰孩子,那麼就從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開始吧。


了解媽媽的心,也了解孩子的心


6歲的彩源想去公園玩,但媽媽卻因為彩源沒有聽自己的話而感到沮喪。


媽媽:彩源啊,我們明天再去公園吧。


彩源:不要,我不要明天去,我就要現在去,現在。


媽媽:看來你真的很想去。但是今天時間太晚了,而且還有好多其他事情要做。


彩源:不要,我就要去,就要去。


(媽媽試圖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媽媽:一定是因為什麼事情生媽媽的氣了吧?


彩源:我就是生您氣了,早上對我發火都不哄我。


媽媽:啊,原來是這樣。對不起了,媽媽發了火也沒跟你道歉,真的很對不起。


(彩源自己坐了一會兒,接著說)


彩源:沒關係。現在不去公園也沒關係。


「因為……傷心了啊」「因為……生氣了啊」「因為……難過了啊」用這樣的方式展開對話,從認知孩子每一瞬間的情感變化開始。僅靠想是不夠的,要學會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做雖然不會立即見效,卻有著持續的影響力。如果媽媽能夠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很順利。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mindfulness」(正念,留心)。含義是「留意內心」,主要被理解為「了解、領悟、注意、留神、意識」。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心裡清楚,知道自己在現在這種情況下的感受」。知道每一瞬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不用去深奧地領悟,只要能夠明白自己日常中小小的心理變化即可。幸運的是雖然一開始會感覺很難,但只要嘗試幾次就很容易養成習慣。


很多研究結果顯示,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不僅能夠減輕心理壓力、緩解慢性頭痛、調節心情,同時還能增強注意力。


同時還有結果顯示,懂得認知與表達自己感受的孩子更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就是情商很高。



從理解孩子的想法開始



也就是說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會讓人更懂得如何調節心情,從而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並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成長。所以從現在起,這不僅僅是醫生要做的,更是媽媽和孩子一起要做的。


給媽媽的小貼士


媽媽的心理治療要進行多長時間?


由媽媽來做的心理治療,所需時間是?


首先讓我們來思考一下下面這個問題。


媽媽們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一周又能夠進行幾次?其實比起要做多長時間,能做多長時間更為重要。


如果一開始信誓旦旦,但做著做著卻開始敷衍了事,孩子是會怨恨媽媽的。所以,如果不想虎頭蛇尾,從一開始就要量力而行。希望大家能夠從孩子的改變上獲得動力,逐步增加治療的時間。


一般孩子每周需要接受40~50分鐘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輔導,但媽媽們沒有必要嚴守這一標準,一次進行10~30分鐘足矣。而為了治療效果更好,治療時間最好有一定的規律,因為有規律的治療會讓孩子情緒更為穩定。


如果希望更快見到效果,那麼可以一周進行兩次,每次30分鐘。


而如果希望順其自然地進行,那麼一周30分鐘也是可以的。


制訂計劃的方法:


何人 媽媽和孩子


何時 星期幾,幾點


何地 例:家裡客廳桌子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人花開 的精彩文章:

獨生子女存在的心理問題
兒童飲食與健康 兒童身高體重標準
孕酮和黃體酮有什麼區別 藥物名稱不同代表的就不同
怎麼斷奶最快最有效 斷奶前中後都應仔細對待
孕吐嚴重怎麼辦 孕吐什麼時候結束

TAG:女人花開 |

您可能感興趣

正是有了這個美國「孫子」,美軍開始真正理解《孫子兵法》
愛孩子,從改變說話方式開始!
培養孩子獨立性,從哪開始?
想念的句子,我想我會開始想念你
從離開你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想你了
還沒開始健身的姑娘,我想對你說
如果想改變自己,該從哪裡開始?
真正的治病,是從內心解脫開始
再也沒辦法說一句:不如我們從頭開始
真正的婚姻,從不討厭自己開始
給孩子立規矩從什麼時候開始更合適?
是他,讓人們開始重視心理健康
想要改變自己,該從哪裡開始?
推薦一本神奇的爽文《惡魔法則》,你看到了開始卻想不到結局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美麗從調理臟腑開始,其實最好的醫生就是你自己
自從有了孩子後,我們的婚姻開始出現裂縫
你想靠譜,得從說話開始練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