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拳者乃拳拳服膺謂之拳,王薌齋說拳

拳者乃拳拳服膺謂之拳,王薌齋說拳

我國拳學興自戰國時代,以後達摩洗髓易筋兩法參之於華佗之五禽戲,始匯成斯技。雖今門派繁多,其淵源一也。不論如何分派,總不出以拳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謂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此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式套數專論招法之所謂拳也。


拳學一道,不可認為奇難事也,須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勿論行站坐卧以隨時隨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體,使意念空洞,凝神靜氣,掃盡情緣,寂靜調息(乃養氣之功夫,非作到孟子所謂「勿忘之境界」不能真有所得,爾雅云:勿忘勿念也。),以溫養內外,滌除邪穢,筋骨氣血不練自練,不養而自養,人之本能逐淅發達矣。初作時不論姿式之優劣或繁簡,只看全體大小關節能否上下前後左右相互為用,以及神經支配之大意和氣血之流行與調息所發之彈力如何。意以達到得力舒暢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之撐持,又如在氣浪中作游泳之動蕩,毛髮悠揚相依,大有長伸之意,氣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橫流迴旋不已之勢,精神如大冶洪爐,無物不可陶溶,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針罅漏,此身心氣血修練之要旨也。若是者,非滌盡妄念,動靜不失於自然,未易有得。然無論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全身皆非矣。他如試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備,發力之自乘(發力之自乘,是說明爭力之作用),三角力之螺旋,種種之構造不一之力,又如渾元假借之一切法則,均不可忽,尤應注意全身樞紐之鬆緊,面積之曲折和遇敵時相接時間之利用,此皆非言語筆墨所能形容,願學者以恆心毅力,研究探討,自不難入法海而博道要矣。


釋拳

近世拳術分宗別派,作法各異,命名無不以拳,而對拳之意義,實少研究,論者多就拳之字義而為之解釋,或指握手為拳,或指練習勇力能徒手敵人者為拳,皆屬泛論,未得拳之真義者是也。


薌齋先生解釋拳義曰:「拳者乃拳拳服膺謂之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此即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非純工套數招法之所謂拳也。」「動靜處中,能守能用」言即時得拳理,靜守動用(靜即動,動即靜,其守用一也。)「拳拳服膺」,永保不失也,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也,即言拳理之所在。非純工套數招法則辨歧途納學者於正軌也。


薌齋先生復申明拳意曰:「拳之為拳,實不在於身體運動之形式如何,而在於筋骨氣力鬆緊之作用,精神之指揮以及心意之領導如何耳。」習拳專重形式,是本末錯認,攻其末而記其本,終無是處,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踐形致用之實學,故應機而發,因勢而變,動無有誤,其神妙莫測者,當非所謂專習套數招法者所能得也。



拳者乃拳拳服膺謂之拳,王薌齋說拳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不便處立即處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義太極 的精彩文章:

五臟者五藏也,藏而不泄,精鍊的五臟歌
中國歷史上的人體經脈試驗
人是一團有靈性的陰陽五行之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從易經太極思維看微積分是中國發明的

TAG:德義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陳氏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練拳者都看看吧
談談陳式太極拳的技擊功夫 拳者需知的四大要領
何謂太極拳的神與氣 不知道的拳者速來圍觀
「寧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十三種松胯狀態便於習拳者在盤拳架、練推手時對號入座白查
內家拳之內勁,練拳者不可多得的好文!
很多初學太極拳者比較困惑的問題:獨立拳式動作如何站穩?
練全身完整的具體措施傳統楊式太極拳三步功夫「練體、次練氣、後練神」,學楊式太極拳者,望勿等閑視之
陳鑫《學拳須知》,此文非常好!不可以太極初學必讀輕之。學拳者皆應反覆體會,是可以視為座右銘的!
練太極拳應該怎樣移動胯襠?初練太極拳者一般都做錯了!
初學太極拳者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化得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產生得越快!
太極名家常說要六心相映練太極 習拳者應當具備
緊鬆緊緊松練太極!練太極者眾,能技擊者少,實是因為練操者眾,練拳者少;練太極欲求技擊,必須先求形正
我們學拳者怎樣保持理想的練習狀態 這下真的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