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正說道教之神仙信仰

正說道教之神仙信仰

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它迷人的彼岸世界。道教貴生,求長生不死,比多數追求死後靈魂進入天堂的宗教更為積極、現實。道教中的神仙思想是豐富多彩的,道教中的人通過修道養生可長生成仙。本文淺談道教神仙思想的迷人之處、人對長生的渴望和不懈探索與追求。

正說道教之神仙信仰


中國傳統的道教作為一種成熟的宗教而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人可以通過修鍊而成為長生不死、神通廣大的「神仙」,這就是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不論道教的教義及道術多麼龐雜,其教義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這種神仙信仰或長生成仙的信仰是一條貫穿整個道教發展過程的主線。


「道教貴生,求長生不死,比多數追求死後靈魂進入天國的宗教更為現實,表現了華夏民族注重現實人生的文化心理特點。[]」道教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人神關係方面,道教與其他宗教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神仙


「在道教中,神靈和仙真有所不同,神靈為宗教中信仰和崇拜的偶像,仙真則是修鍊而達到道的境界的生命體。[]」 「神仙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廣大之長生不死者,又稱神人或仙人。……在早期道教中,神與仙稍有區別。神一般是指天界地位教高、權利較大的神靈,仙是指由人修鍊而成的長生不死之人。當然有時也不加區別,統稱神仙。[]」 「仙與神,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某種角度說,仙可以看作特殊的神。因為在古仙譜中天仙一類都具有神的品格。但到了具體場合,仙又有許多與天神所不同的內涵。一般地說,仙主要地是通過修鍊而有所謂『不死』或『死而復生』之『功能』的超人。而神的由來則不必是人,天地自然萬物皆能為神。神側重於『靈性』方面,仙側重於『形性』方面。[]」

對「仙」的分類也不盡相同,修道有先後、神仙有高下。在《鍾呂傳道集》中把「仙」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處於下層的「鬼仙固不可求」[],處在最上層的「天仙亦未敢望矣」[]。於是「人仙」、「地仙」和「神仙」成為重要的培養追求目的。「人仙」處於仙之二等,他並不是文人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上神仙。「人仙不離於人」[],依然居於人世,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人們通過養生、修鍊,能「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可能在修鍊角度上講,人仙屬修鍊之下成,雖可安樂延年,但有形身體不可長存。「地仙」層次高於「人仙」在仙品中位於中乘。其標準是「鍊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即所謂的「陸地神仙」。他與「人仙」同處塵世中,也接受養生教育,不斷修鍊,保持健康形體,達到「長生不死」但是沒有什麼神通變化。三仙之中,獨有「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鍊形成氣……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11]」這位「神仙」,已經成了人們想像的,可以化成氣,變幻莫測。完全如莊子筆下「逍遙」於塵世外的「神人」而能夠神通萬化,達到《大宗師》中「登高不僳,入水不濡,入火不熱」[12]的境界。


道教神仙還有一種分法,即先天神和後天神。先天神在道教誕生之前已經大量存在於民間,道教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神仙譜系,如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后土、太乙、雷祖、東嶽大帝、斗姥、天地水三官、灶君、土地等神,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道德天尊是兼先天、後天於一身,表明陰陽和諧。後天神,又稱人神,即有真名實姓的人被百姓封為神靈,這些人在世時大都是有功於民,為歌頌他們為民造福的業績,肯定他們的精神,啟迪後人,被時人神化,延續至今,如三皇五帝、老子、張天師、藥王孫思邈、岳飛、各地城隍老爺、關帝、不同姓氏的真人、行業神等等不勝枚舉。


還有一種分法,就是將眾多的神靈分為天界、地上、冥界及往來於三界的神靈。實際上是將有名望的先天大神,像三清四御、雷祖作為天界神靈;將自然界的神,像風伯雨師,龍王、水神、行業神、植物神、地方神、人神為人間之神,亦即地上的神。閻羅系統的神是冥界之神。而灶君是往來於天地之間的神(對灶神的供奉至今在中國農村很是普遍,一般會有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般是有灶王爺爺和灶王奶奶,每年陰曆臘月二十三,即中國的傳統節日小年的那天,要送灶神上天過年和彙報工作,年後再請回來)。


關於神仙的傳說,其來甚久,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一出自荊楚文化,一出自燕齊文化。《莊子》中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文字,是對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動描述。《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餐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13]」《大宗師》中說:「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吸以踵,眾人之吸以喉」[14]。以生死存亡為一體,《天下》提出了仙人的藝術境界「上與造物主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15]」,「獨與天地精神往來[16]」,「澹然獨與神明居[17]」,《天地》有「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18]。《齊物論》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互而不能寒……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19]」。這種真人、至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馳騁自由。《楚辭》中也有生動浪漫的神遊故事。《離騷》中想像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凰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20]」。《九章》吟道:「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21]」《遠遊》曰:「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澤。貴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22]」後來道教描繪的神仙生活,大體上下不離乎此。


二、道教的人神關係

「生可惜也,死可畏也。[23]」道教就是想使人成為不死的神仙。道教中的人與神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人與神之間的距離也沒有那麼遙遠。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道教中的人與神的角色是可以轉換的。「道教中的神仙很有些人情味,他們會思凡,稱為謫仙人[24]」。但是思凡的神仙並不多見,由此可知人間不比仙界。我們熟知的思凡的神仙也不過是愛上牛郎的織女,還有呂洞賓戲弄的牡丹,故本文對這一角度不作論述。


「夫神仙之法,所以與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為貴耳。[25]」神仙本身就是至美的,那是「逍遙之美」——「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棲板桐;聽鈞天之樂、享九芝之饌;出攜松羨於倒景之表,入宴常陽於瑤房之中;曷為當侶狐貉而偶猿狖乎?所謂不知而作也。夫道也者,逍遙紅霓,翱翔丹霄,鴻崖六虛,唯意所造。[26]」道教神仙神通廣大、瀟洒自如,正如曹植在《五游詠》中描寫的「九州不足步,願得陵雲翔;逍遙八紘外,游目歷遐荒」。[27]


「一千六百四十年前,三月伊始,正是冰消雪融、桃花流水的宜人時節。一群名士聚集在修竹映翠的會稽蘭亭,清談、流觴、詠詩、撫琴,處處賞心樂事。然而,王羲之卻用他那風靡千載的俊筆寫下了一行觸目驚心的字跡:『死生亦大矣!』日運斗轉,亘古不變。自然造化流轉之中,滄海變桑田又談何難事!古人浩嘆『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其實正是對生命的執著追求,對人生的深切哲思。[28]」


好生惡死,人之天性。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它迷人的彼岸世界。道教的高明之處,在於它重生貴術、養生延命,叫人們積極探求自然之道,通達天地造化之理。「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29]」海瓊子白玉蟾詩所詠,正是人修鍊成仙的美妙境界。「踏遍煙霞洞壑深,白雲深處有琳宮。」正如抱撲子筆下的仙道者,長生久視,與天地相終始,「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30]」至於海中的十洲三島、陸上的洞天福地,自是尚無資格升天的「地仙」的去處。這世外桃源也是雲霧縹緲、深淵奇洞的清涼勝境


既然神仙的日子令人無比艷羨,而人的日子即使美好卻總歸無常,人又覺得神仙可學、長生可至,所以對神仙的幻境就不斷出現狂熱地追求者。於是外丹便出現了。《戰國策 ·楚策》記載有人獻不死葯於荊王。《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也提到「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31]。神仙傳說流行很廣,而神仙方術的熱衷者主要是諸侯王。兩者同時盛行的地方是北方的燕齊一帶。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去找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的神仙去尋仙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多次東巡沿海,冀有所得,派遣徐市帶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仙藥,又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之,結果用費甚巨而一無所得。漢武帝更熱心於神仙方術。直致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朝,各個皇帝對外丹的痴迷也屢見不鮮。

葛洪以還丹、金液為仙道之極,乃是道教求神仙的主要方術。在《抱朴子內篇·論仙》中云:「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32]」但歷代服金丹者多致死,雖然能以「屍解」來解釋,但畢竟要使人對它產生懷疑,因而也會有人開始探索新的長生得仙的方法。


道教本有服氣吐納,辟穀鍊氣一類的方法,便從這裡演變出內丹之說來。外丹的確不是道教人神關係的良好橋樑,原因是只有帝王將相才有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實現。神仙思想的核心是獨立出世,上升仙界,這種思想並不關心與過問國家治亂,百姓饑寒,所傳神仙故事也多在於描述仙界的美好,從而與俗世的濁惡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唐朝末五代以後,道教神仙思想對塵世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不但不以俗為累,反而關心起俗世間的苦難來。


伴隨神仙思想的變化,外丹也向內丹轉化(不過,內丹並不是在外丹消亡後才出現的)唐代以前道教以外丹為仙道之極,而至北宋張伯端,《悟真篇》出現後,道教修仙理論開始專主內丹,斥外丹黃白為旁門邪術,「人人本有長生藥,自是迷途枉擺拋」[33]。就充分說明了道教人神關係被真正地拉近了。神仙和人的關係之主動權全在人自身了。


人在追求長生成仙的途徑除了外丹、內丹,還要注重「性命雙修」內丹家認為性是指人的心性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命是指物質方面的氣,元氣等。除此以外,成仙還和人的道德修為聯繫起來。《抱朴子內篇·對俗》有「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34]」《抱朴子內篇·對俗》引《玉鈐經中篇》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35]」《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里有「仙經萬卷,忠孝為先」[36]王常月祖師也曾說過「人道未修,仙道遠矣」。

三、結語


中國道教的神仙信仰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帶有較強的功利性。道教中的很多神靈是在需要的時候造出來的。當然也不是亂造的,而是將那些有功於民的歷史人物或者傳說中的人物塑造為神。比如,媽祖是航海業的保護神,她由民間走上道教的神壇,有地方特色。漁舟商船出沒海上難免不測,多一個能救急救難的神作為精神寄託是一件好事。多一份保護多一份安全,正因為這個原因,媽祖在我國沿海地區乃至台灣有普遍的信仰。道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神仙眾多且不乏女仙,這與道教的「貴柔守雌」思想有關聯。《道德經》上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37]」道教認為:「男女者,陰陽之本也。[38]」 「天地之性,半陰半陽」[39]。我們其他的宗教並不如此,佛國中修成正果的基本上都是男性,基督教中的聖母也不能當神看待,而道教則認為男女同道,皆可成仙。道教的神仙世界一般是男女對偶的局面。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說張道陵與其子張衡及孫張魯三人,與其妻皆白日升天。《太平廣記》中也記載許真君全家四十二口,拔宅升天。後來人們竟然將玉皇與王母配成夫妻,民間供奉的灶王邊上就有了灶王奶奶。道教中女子也可以單獨修鍊成仙,如昆崙山的西王母、華山的九天玄女、統領南嶽的魏夫人、泰山頂上的碧霞元君、南方沿海廣為祭祀的媽祖、治理夏蓋山的九華真妃、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都是女子獨自成仙的例子。


道教的神仙觀念明顯的反映了人對生命的有限性的感慨和尋找擺脫的途徑。如《太平經》說「人生比竟天地幾何,睹病幾何,遭厄會衰盛進退。[40]」 「夫天地之間,時時有暴鬼邪物凶殃屍咎殺客,當其來著人時,比如刀兵弓弩之矢著身矣。[41]」《太平經》面對人世之苦,意識到了生命無常,宣揚的生可戀、死可畏。


「道」是道教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最高的信仰。而神仙信仰也是道教最有特色的內容,是道教最有活力的優良傳統。道教所描述的境界是迷人的,道教里的神仙是神通的,道教中所說的人的能動性也到了一個高度,只要修鍊,人人都可以成為神仙。這也是道教區別於其它宗教的更能吸引人的地方。


[]李養正 著 ,《道教概說》,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43頁


[]陳兵著,《道教氣功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版,第7頁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頁


[]卿希泰、王志忠、唐大潮著,《道教常識問答》,江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頁


[]詹石窗著《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頁


[] 《道藏》,第4冊,第658頁


[] 《道藏》,第4冊,第658頁


[] 《道藏》,第4冊,第657頁


[] 《道藏》,第4冊,第657頁


[] 《道藏》,第4冊,第658頁


[11] 《道藏》,第4冊,第658頁


[12] 《道藏》,第11冊,第577頁


[13] 《道藏》,第11冊,第568頁


[14] 《道藏》,第11冊,第577頁


[15] 《道藏》,第11冊,第577頁


[16] 《道藏》,第11冊,第631頁


[17] 《道藏》,第11冊,第631頁


[18] 《道藏》,第11冊,第586頁


[19] 《道藏》,第11冊,第570-571頁


[20]王泗原 著,《楚辭校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43-44頁、


[21]王泗原 著,《楚辭校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153頁


[22]王泗原 著,《楚辭校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299頁


[23]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6頁


[24]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冊,中華道統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頁。李剛,《略論道教神仙在道德上的形象示範作用》


[25]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74頁


[26]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89頁


[27]魏·曹植 著 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01頁


[28]陳洪 、胡中山著,《升霞與涅盤》,(引言第1頁),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


[29] 《全宋詩》第60冊,第37636頁,白玉蟾詩,《自贊》三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0]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2頁


[31] 《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5頁


[32]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4頁


[33]張伯端 原著,張振國著,《悟真篇》導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頁


[34]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3頁


[35]王明著,《抱撲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3頁


[36] 《道藏》,第3冊,第403頁


[37] 《道藏》,第11冊,第474頁


[38]王明著,《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8頁


[39]王明著,《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02頁


[40]王明著,《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96頁


[41]王明著,《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96頁


我們有時候認知不了世界,那是自身智慧的不足,所謂學到的知識學問,有時候就是通向智慧的障礙需要堪破!(吳圓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的精彩文章:

全真嗣龍門派宗師閔一得仙學思想「太上心宗」
道德經的智慧:簡單自然就是幸福
金蓋山祖經集成-天仙道戒忌須知
金蓋山閔大真人寶誥及寶誥簡要內容解釋
金蓋拾得雲巢隨記五十八:那是戲是你當真了還是那戲是當真的

TAG: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

您可能感興趣

周易與道教神仙信仰
道教神仙 陳摶
道教神仙 電母
道教《全真之路》之革命神仙
道教的神仙崇拜從何而來
道教神仙 西王母
道教神仙學說 修仙的途徑
道教神仙 劉海蟾
道教神仙 太阴星君
道教疏文:給神仙的一封信
道教神仙學說,修仙的途徑
道教神仙信仰與古代科技
道教神仙 文昌帝君
道教神仙圖譜
道教神仙的體系
道教神仙「赤松黃大仙」
道教神仙為何多?
道教的神仙是「憑空冒出來」的嗎?為何道教這麼神仙?
道教神仙 太乙救苦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