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嘔吐難以搞定?實用妙方得記好!
小編導讀
小兒疾病,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醫者,都是一種考驗。每當看著平日活蹦亂跳的寶寶,因為疾病的困擾而一言不發、無精打採的樣子,當父母的可是焦急萬分,內心煎熬!很多時候,小孩子因為飲食不當或是其他原因,就有可能出現嘔吐,看著孩子嘔吐的那麼難受的樣子,該怎麼辦?實用妙方且看且收好!
嘔吐是因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內容物由胃中上逆經口而出的一種病證,可發生多種疾病的過程中。古人將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由於嘔和吐常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稱嘔吐。噦,俗稱乾嘔,與此雖有區別,但在辨證論治上大致相同。
本病證任何年齡和季節都可發生,而以嬰幼兒及夏季易於發生。常急性起病,治療及時一般可向愈,如損傷胃氣,胃納失常,可耗損津液,導致氣血虧虛,部分病人病程較長,可遷延致慢性。
嘔吐是兒科臨床常見癥狀,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如消化道功能紊亂、胃炎、消化道潰瘍、闌尾炎、膽囊炎、腸梗阻等消化系統疾病,或肝炎、傷寒等急性傳染病,顱腦疾患及腎炎等,臨床可參考本證進行辨證論治。
一、治法與處方原則
嘔吐治療以和胃降逆止嘔為基本法則,臨證同時注意審因論治,標本兼顧。乳食積滯宜消食導滯,外邪犯胃宜疏解邪氣、和中降逆,胃熱氣逆者宜清熱和胃,脾胃虛寒、水飲內停者宜溫中散寒化飲,肝氣犯胃者宜疏肝降氣,蟲吐需殺蟲止嘔,夾驚吐則治以清鎮定吐。若因誤食藥物、毒物等引起的嘔吐,切忌盲目止嘔,反應積極催吐,幫助患兒將有毒之物儘快排出。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飲食調護尤為重要。《幼幼集成
·
嘔吐證治》說:
「
凡治小兒嘔吐,先宜節其乳食,節者,減少之謂也。凡嘔吐多渴,不可與之茶水,水入復吐,終不能止,必強忍一二時久,而後以米湯與之,吐自止矣。
」
二、用藥式
乳食積滯中焦,出現嘔吐酸腐、煩躁哭鬧、二便失調之症,傷乳者常用炒麥芽、炒神曲消乳化積,輔以香附、陳皮、砂仁理氣止嘔,佐以甘草和中、調和諸葯;傷食者選用消食導滯化積之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炒萊菔子等,理氣化濕之茯苓、半夏、陳皮,佐以清解鬱熱之連翹。
1
外邪犯胃
外感邪氣,直犯胃經,多突發嘔吐,伴見發熱、惡寒等,如誤治、失治,可進一步內傳入里,臨床可按照風寒犯胃、風熱犯胃、暑濕犯胃以及借鑒張仲景六經病辨證施治。如風寒犯胃者,表現為嘔吐伴腹脹腹痛,發熱,鼻塞流涕,脈浮,指紋浮滯,用藿香、蘇葉、白芷、生薑等辛溫藥物疏邪解表、醒脾和中止嘔,表裡兼治,輔以大腹皮、厚朴、法半夏、陳皮理氣和中,佐以蒼朮、茯苓、甘草運脾祛濕;風熱犯胃者,表現為嘔吐物酸臭不化,身熱惡寒,喉核紅赤,脈浮數,治以連翹、金銀花、淡竹葉清熱,薄荷、荊芥穗、淡豆豉疏解表邪,蘆根、竹茹、枇杷葉清熱降逆止嘔,佐以桔梗、甘草利咽;暑濕犯胃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身重睏倦,發熱無汗,脈濡數,治以香薷、厚朴、扁豆花祛濕解表,散寒化濕,連翹、金銀花清熱,竹茹、生薑降逆止嘔。太陽病均以發熱為主症,嘔吐多為兼夾症,如風寒邪氣能從表而解,而諸症均可緩解,太陽表實證多惡寒、無汗、體痛嘔逆,治以麻黃、桂枝發汗解表,輔以杏仁降利肺氣,以炙甘草緩和麻、桂之峻烈,調和麻、杏之宣降,為佐使葯。太陽表虛證表現為惡風、有汗、鼻鳴乾嘔,治以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如太陽病誤治、失治或內傳,可出現太陽少陽合病或少陽病,均可出現嘔吐,太陽少陽合病表現為嘔吐,身熱,下利腹痛,治以苦寒堅陰而清里熱,芍藥斂陰和營,緩急止痛,輔以法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佐以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少陽病表現為心煩喜嘔,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赤,脈弦,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為君葯;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葯;党參、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止嘔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嘔吐明顯者,宜重用半夏、生薑、黃芩。
2
胃熱氣逆
胃中蓄熱,上逆頻頻作嘔,外可兼見煩躁、面赤唇紅等,用黃連苦寒而泄熱,二陳和胃,其中黃連與半夏配伍寓辛開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煩、降逆止嘔;枳實下氣行滯,更助黃連之苦降。胃虛熱擾表現為噁心欲嘔,神疲氣短,口乾,苔少,脈細數,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說:
「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
汪昂《醫方集解
·
瀉火之劑》:
「
此手太陰、足陽明葯也。竹葉、石膏辛寒以散餘熱;人蔘、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
胃陰虧虛表現為乾嘔呃逆、嘈雜似飢、胃脘灼熱隱痛、口乾欲飲,舌紅少津,主以生地黃、麥冬養陰清熱、生津潤燥,輔以淡玉竹、沙參養陰,竹茹、枇杷葉降逆止嘔,佐以冰糖潤燥。
3
肝氣犯胃
肝氣不舒,肝鬱化火,肝火犯胃,常表現為嘔吐酸苦,噯氣嘆息,胸脅脹滿,性情煩躁,脈弦,治以左金丸合四逆散,以黃連、吳茱萸清瀉肝火,降逆止嘔,輔以柴胡、芍藥疏肝柔肝解郁,枳實行氣降氣,甘草緩急和中。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者,表現為乾嘔、吐涎沫、頭痛,主以吳茱萸溫肝暖胃,下氣降逆,輔以生薑溫胃止嘔,佐以党參、甘草益氣和中。
4
寒熱錯雜
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腸鳴,仲景《金匱要略
·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說:
「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
方中半夏、乾薑辛溫溫胃散寒,降逆止嘔,黃連、黃芩苦寒泄熱,散結消痞,四葯合用,辛開苦降,調和腸胃,佐以党參、甘草、大棗益氣補虛。陰盛格陽證,表現為嘔吐,小便自利,四肢厥冷,身有微熱,脈弱等,治以附子溫補真陽,輔以乾薑溫中散寒,佐以炙甘草補中緩和諸葯。
5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中陽不振,運化失權,食久方吐,時作時止,用乾薑、丁香、吳茱萸為主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輔以党參、白朮、甘草健脾益胃,補養和中。胃反病以上吐下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表現,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輔以党參益氣補虛,白蜜養血潤燥,三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補虛潤燥之功;寒飲嘔吐證、飲阻氣逆證、胃寒內盛證均與脾胃虛弱,中陽不足,寒飲內生有關,臨床均可見嘔吐、神疲睏倦、肢冷等表現,寒飲嘔吐證主要表現為嘔吐不止,谷不得下,可見口不渴、心下痞,治以半夏開飲結而降逆氣,生薑散寒和胃止嘔;飲阻氣逆由於水飲內停,氣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表現為嘔吐,口渴欲飲,愈嘔愈飲,愈飲愈嘔,治以茯苓、澤瀉淡滲利水為君,輔以桂枝通陽,生薑和胃止嘔,佐以白朮、甘草益氣補中,使氣化水行;寒飲內盛證表現為乾嘔、吐逆、吐涎沫,治以半夏辛燥降逆止嘔,乾薑辛熱溫胃散寒。
6
蟲吐
胃熱蟲吐、胃寒蟲吐、蛔厥證均可見嘔吐、吐蛔,胃熱蟲吐表現為嘔吐酸苦、面唇色赤、口乾、苔黃、脈數,治以化蟲丸殺蟲止嘔,其中鶴虱、使君子善祛蛔蟲,苦楝根皮、檳榔分別對絛蟲、鉤蟲有效,胡椒粉、蕪荑、枯礬均具有殺蟲作用,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胃寒蟲吐表現為精神倦怠,嘔吐清涎,面唇青白,腹痛喜溫喜按,治以党參、白朮補中益氣,乾薑、川椒溫中散寒,川椒、烏梅殺蟲止吐。蛔厥證最早記載見於《傷寒雜病論》,表現為食後吐蛔,手足厥冷、時作時止,以烏梅安蛔止痛作為君葯,輔以乾薑、附子、細辛、川椒、桂枝溫腎暖脾以除臟寒,同時川椒、細辛具有殺蟲之功,為治本之葯;佐以党參益氣,當歸養血,黃連、黃柏苦寒清熱,兼制諸葯之溫熱。
7
夾驚吐
夾驚吐表現為吐清水,心神煩躁,睡卧不安,脈弦數,指紋青紫,治以全蠍鎮驚定吐,丁香溫胃止吐,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如伴有身熱者加薄荷、羚羊角、蟬蛻疏風清熱定驚,心神不安加鬱金、遠志、茯神清心安神,夾驚者加僵蠶、鉤藤。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
實用中醫兒科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奇文,朱錦善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
閱讀原文
」,一鍵購本文圖書!※中醫人必備:「傷寒論」蘊藏的針灸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中醫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湯:原來還能這麼用!
※痤瘡挑戰顏值,中醫妙方救贖皮膚!
※光速查看:第三屆全國悅讀中醫活動結果公示啦~
TAG:悅讀中醫 |
※小兒咳嗽難以搞定?實用妙方得記好!
※小兒厭食難以搞定?實用妙方得記好!
※小兒發熱難以搞定?實用妙方得記好!
※孩子不好好吃飯?如此搞定,簡單!
※牙齒髮黃怎麼辦?一個小妙招教你輕鬆搞定,方便又實用,關鍵是省錢哦
※小兒哮喘吃什麼好,六款食療輕鬆搞定!媽媽們還不趕緊收藏嗎?
※你還在用菜刀刮魚鱗?其實不用這麼麻煩,一小截蘿蔔就能輕鬆搞定
※小小雞眼疼痛難忍,2個小妙方就能輕鬆搞定!
※低血壓不要怕,中醫妙方搞定它!
※幾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幫你搞定毛衣問題
※寶寶斷奶很痛苦,四個方法輕鬆搞定還不累,你用過這些方法嗎?
※如何挑選兒童床?四招實用方法幫你輕鬆搞定
※消化不良,吃得油膩,吃蟹後胃痛怎麼辦?找對方法去搞定!
※輕鬆搞定的小甜品,好想吃!
※睡不好?華佗教你睡覺,一個偏方搞定,請看
※沙發難清洗?用點這個,輕鬆搞定,你知道嘛?
※口腔潰瘍總反覆發作,這些方法簡單好用幫你搞定,不用花大錢
※生活小妙招!這些關於吃的難題可以輕鬆搞定!
※治療打呼嚕其實沒有你們想的那麼難?一土方子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