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茯苓 / Fú Línɡ

Indian Buead, Tuckahoe


上一期: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冬蟲夏草 | 第68天


本草速記


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主治病證


(1)小便不利,水腫,痰飲。


(2)脾虛證,兼便溏或泄瀉者尤佳。


(3)心悸,失眠。

藥理


本品有利尿、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節胃腸功能、保肝、鎮靜、抗腫瘤、抗菌等作用。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滲利,性平不偏,併兼補虛,入脾、腎、心經。 既滲濕利水,又健脾寧心,凡水濕、停飲,無論寒熱或兼否脾虛皆宜。


配伍

獲苓配豬芩: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滲濕、健脾;豬苓甘淡性平,功專利水滲濕。 兩葯合用,利水滲濕力強,善治水濕內盛或兼脾虛者。


性味:甘;淡;平。


《本經》:味甘,平。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溫,味淡。

歸經:入心、脾、肺經。


《湯液本草》:入手大陰,足大陽、少陽經。


《本草蒙筌》:入膀胱、腎、肺。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小腸三經。


《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基本屬性


別名:


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


來源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乾燥菌核。


藥材類別:菌藻類


入葯部分: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


產地和分布:


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主產安徽、湖北、河南、雲南。此外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產。以雲南所產品質較佳,安徽、湖北產量較大。


採收加工


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性狀鑒別


茯苓個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塊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飲片 白獲苓


為不規則形的片塊,長1-2cm; 表面白色至類白色,略粗糙或平坦。質堅硬。氣微,味淡。


赤獲苓


形同白獲苓。表面淡棕紅色至棕褐色。


獲神


為類方形的片塊,邊長4-5cm,厚0.5-0.7cm。表面白色至類臼色,較平坦,中間或一側有類圓形松根木。質硬,折斷面較粗糙。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注意事項: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藥性論》:忌米醋。


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


功效與作用


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附方


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治水腫:白水(凈)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治濕瀉:白朮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Note:以上關於中藥材茯苓的介紹內容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等資料,內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茯苓的參照,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故事


從前有個員外,家裡僅有一個女兒,名叫小玲。員外雇了一個壯實小夥子料理家務,叫小伏,這人很勤快,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他了。不料員外知道後,非常不高興,認為倆人門不當戶不對,不能聯姻。便準備把小伏趕走,還把自己的女兒關起來,並托媒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後,兩人便一起從家裡逃出來,住進一個小村莊。


後來小玲得了風濕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顧她,二人患難相依。有一天,小伏進山為小玲採藥,忽見前面有隻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後腿,兔子帶著傷跑了,小伏緊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處,兔子忽然不見了。他四處尋找,發現在一棵松樹旁,一個球形的東西上插著他的那支箭。於是,小伏拔起箭,發現在棕黑色球體表皮裂口處露出裡面白色的東西。他把這種東西挖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覺得身體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興,經常挖這些東西給小玲吃,小玲的風濕病也漸漸痊癒了。這種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發現的,人們就把它稱為「茯苓」。



每一醫案現推出每月送書活動啦!


小編每天會給第一位回答正確的朋友加上1分,到月底了分數最高者將獲得出版書一本喲!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茯苓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郝萬山講傷寒論16—傷寒兼證(1)
經方床臨模擬練習69—每日醫案
《金匱》?第十八篇02:陽癰證治(2)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冬蟲夏草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豬苓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蛤蚧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檳榔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蒼朮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蟾酥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秦艽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薑黃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瓜蔞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黃芩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斑蝥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鱉甲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桔梗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白朮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紫菀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赤芍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白芍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蟬蛻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薏苡仁
堅持每天最少記一味中藥—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