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堪比《舌尖上的中國》,看哭了上億人
從生命中來
到生命中去
...
本草 · 中國
夏末秋初
浙江桐廬
迎來一場細雨
退休藥廠老廠長王良春
身披蓑衣,頭戴草帽
蹲在檐下望雨出神
他身後的室內
地上平鋪著幾塊涼席
席上幾小堆紅色秈米
正在進行著最後的發酵
幾天之後
他做了一輩子的紅曲
就要再次完成
但他卻少了幾分欣喜
多了几絲惆悵
因為他知道
自己製作紅曲的人生
就要隨著這次的收穫
而畫上句號
紅曲是一種
黴菌發酵米而來的藥物
可以治食積飽脹
也能夠降低膽固醇
紅曲還可釀酒
和擔當食品調色劑
江南一帶人做菜
喜歡使用紅曲
使菜色紅艷發亮
王良春18歲進藥廠做學徒
如今大半輩子已過
紅曲的製作工藝
早已牢記於心
首先將秈米洗淘乾淨
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
第二天上籠蒸飯
蒸好的飯要不軟不硬
方便菌種寄生
又不易感染雜菌
其中的技巧
也不是能一蹴而就
想做到恰到好處
只能由時間和經驗累積
之後將熟米飯
一籠籠傾倒在涼席上
澆上調和好的紅曲母
均勻攪拌
剩下的
只能交給時間
疾不得,徐不得
唯有天天守候
測溫、洒水
細心照料
等飯粒上長出白毛
長出粉色斑點
最後慢慢變紅
普通米飯蛻變成紅曲
這個過程
需要六七天
發酵完成之後
攤平晾乾
紅曲便成了
王良春和他的小孫子
抓著紅曲向天上撒去
紅色顆粒落下來的時候
爺孫倆開心大笑
這一老一少
都是天真可愛的摸樣
距離廣州118千米
小城江門新會
漫山的金柑橘熟了
小城的人們
正沉浸在豐收的
喜悅和忙碌里
並沒有留心陳永娟的到來
她走到一家門前
攤曬的陳皮處
拿起一片陳皮
對著陽光仔細驗看
新會的大紅柑
果皮油亮、酸甜適度
每年都不會讓她失望
今年亦是,她很欣慰
她是曾獲吉尼斯世界紀錄
「全球最長壽藥廠」
——416年中藥老店陳李濟的傳人
陳李濟以陳皮聞名
陳皮以陳者為貴
「一兩陳皮一兩金
百年陳皮勝黃金」
而陳李濟的鎮館之寶
便是百年陳皮
這種脆弱的植物組織
竟然能夠逃過腐爛的命運
在陳永涓看來
並沒有高深的秘密
用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剝陳皮
需要保證果皮完整
用正三刀法
從兩側果肩弧
二刀開三瓣
留果臍部相連
曬陳皮
必須是自然晾乾
晒乾之後裝在麻袋裡
口封嚴實
編上年份
放在樓閣上
下面燒柴煉蜜
炊煙裹著蜜香
繚繞向上
熏烤著陳皮
讓其慢慢陳化
直到陳皮表面
煥發出檀香木光澤
陳皮的製作
永遠沒有終點
新皮年年曬、日日晒
舊皮定期翻曬
百年陳皮
就在這樣的光陰中
一年年曆久彌新
陳永娟堅守著老一輩留下的傳統
無論現代技術怎樣日新月異
始終對笨方法,不離不棄
劉香保小心翼翼
把含有劇毒的附子
倒進清水中
點擊播放 GIF/1038K
即使他已經炮製附子50多年
此時此刻
仍然不敢有任何馬虎
附子通體烏黑
是植物烏頭的子根
古時人們常取其汁煉劇毒
塗抹在刀箭上
能迅速殺死獵物和敵人
但祛除其毒性
附子就成了良藥
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甚至有「回陽救逆第一品」之稱
劉香保是中藥炮製流派
「建昌幫」的第十三代傳人
深諳附子祛毒古法炮製
這種水火共制的古法
極其繁複
需要先把附子
清洗浸泡十二回
耗時四天
之後在露天的空地上
用磚頭搭建一個四方的圍灶
將附子、生薑片、牛皮紙
糠灰、干稻草、谷糠
自下而上擺放進去
接著點燃稻草
引燃谷糠
文火慢慢煨著附子
這個過程
至少又需要一天一夜
人也必須晝夜守候
等時候到了
糠盡灰冷,打開爐灶
拿兩個附子對著敲擊
如果傳出空響
說明大部分毒性已褪
才可以進行下一步
點擊播放 GIF/420K
經過火煨的附子
先晾曬一天
再放到木甑內
隔水坐鍋
連續蒸十四個小時
如此這般
附子才能從毒藥
完美的蛻變成良藥
點擊播放 GIF/560K
但像劉香保這樣
深諳此道的人
現世已經找不出幾個了
點擊播放 GIF/882K
為了將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四年前
他不顧古稀的年紀
和漸漸吃不消的身體
獨自一人離開家鄉
來到江西南昌中醫藥大學任教
今年老伴兒不放心
跑來陪他
老兩口就住在四十平米的
簡陋出租屋裡
這一次炮製附子
是在清冷的一月
劉香保終於沒能抵住
感染了傷寒
胃疾也一併複發…
王良春、陳永娟、劉香保的故事
來自紀錄片《本草中國》
顧名思義
這部片子講述的
就是我國的
中草藥文化和中藥人
今年上半年第一輪播出
它就創造了收視奇蹟
而且還在豆瓣
收穫了8.3的高分
前兩天
又在央視二輪播出
再一次引起熱烈討論
點擊播放 GIF/1033K
除去王良春三人
片中還介紹了
幾十位中藥人
點擊播放 GIF/1068K
將1寸白芍切成360片的
62歲老人丁社如
點擊播放 GIF/993K
武當山上
九蒸九曬
祛除首烏毒性的
73歲道長王泰科
用古法炮製涼茶的
90歲的老人曾坤
還有不厭其煩
一遍遍耐心
製作阿膠的秦玉峰
炮製熟地黃的張小秀
進深山
挖人蔘的崔長安
找靈芝的鄧桂庭
這些人
都在用一生年華
譜寫中華的醫藥史詩
然而在現代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
中醫身陷囹圄
堅持古法的中藥人
也變得比大熊貓還珍貴
陳永娟的家人都已旅居國外
只有她放不下這老字號
三十年如一日守候著
甚至每年不厭其煩
親自跑到新會驗貨
劉香保的子女
天天打來電話
催他回家頤享天年
但他拒絕了
他說一定要把技術傳下去
不想將來
只能帶到陰暗的角落裡
點擊播放 GIF/865K
紅曲的製作
早都步入了現代化
古法發酵耗時耗力
還要時時擔心雜菌感染
看起來
已經沒有人會再使用
最後一次制完紅曲
王良春把自己的工具
捐給了中藥博物館
除了「蓋吧」兩個字
他並沒有多說什麼
也沒有過多的表情
只是他轉身後的背影
看起來落寞了許多
他說
技術消失不重要
重要的是
古法製藥的精神
永垂不朽
生產方式的提高
是文明的進步
但古法精神
才是支撐其發展的根本
要堅守初心的
不只是幾個匠人
更應該是一個國家
來源丨匠心之城
※中國傳統行當這些你是否都見過呢?
※跟著BBC攝影師看野生動物,過癮!
※篆刻的步驟是怎樣的?這篇文章告訴你
TAG:老坑文化藝術 |
※這部紀錄片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卻看哭了上億人
※央視播的這部紀錄片,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卻看哭了上億人
※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前幾天央視播的這部紀錄片,看哭了上億人
※堪比《舌尖上的中國》,央視這部紀錄片被評價為「中國的靈魂」……
※這部紀錄片播了13年還在繼續,堪稱《舌尖上的中國》日本版!
※看看外國人鏡頭下的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值得一看
※這部霸屏央視9次,《舌尖上的中國》原班打造的紀錄片,就說一個字,鮮!
※30年前日本人拍的《舌尖上的中國》,竟然比央視版還要精彩!
※30年前日本人拍攝的中國味道,竟跟《舌尖上的中國》有得一拼!
※30年前日本人拍攝的中國味道,竟跟《舌尖上的中國》有得一拼
※30年前日本人拍攝的中國味道,竟跟《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拼!
※外國人拍攝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舌尖上的中國
※美國人拍的67年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現在都覺得驚艷
※舌尖上的中國
※湖南人是辣的,上海人是甜的?這桌「舌尖上的中國人」把我看餓了
※熱點|湖南人是辣的,上海人是甜的?這桌「舌尖上的中國人」把我看餓了
※這道菜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全東莞不超過5家,這家去晚了得排隊!
※30年前日本人拍摄的中国味道,竟跟《舌尖上的中国》有得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