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天天快報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騰訊思享會2016-12-06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與世界相處

騰訊思享會·2016冬季論壇


12月2日,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袁南生做客騰訊思享會·2016冬季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袁南生:近代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教訓》。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文字未經演講者審訂):


大家下午好,我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就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外交戰略的經驗與教訓這個課題談點看法。近代歐洲出現過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上升的大國。我覺得至少可以從七個方面來審視來總結剛才我講到的這些上升大國外交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袁南生




要處理好自身安全與集體安全的關係。


一百年前歐洲人就倡導了「集體安全」的概念,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里,沒有集體的安全就沒有自身的安全,比法國人眼光遠大的英國人能夠認識到英國的自身安全和世界霸權是建立在集體安全和歐洲各國勢力均衡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英國的自身安全和世界霸權並非絕對牢靠和高枕無憂。戰勝拿破崙之後,英國在海外與法國、俄國兩國進行爭奪的時候總會注意有所節制,注意管控這種爭奪的力度,防止讓世界範圍內的殖民爭端影響到歐洲的軍事和威脅到集體的安全,以免歐洲外交格局大的變動而導致英國本土遭受威脅。英國在歐洲持之以恆、孜孜不倦地維持均勢,為什麼呢?就是為了使歐洲國家能夠相互牽制,實現集體的安全。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利於英國的安全,更有利於英國攫取世界的霸權。

所以,英國在與荷蘭、法國、俄國,在世界的爭霸當中,在具體的外交糾紛上極有節制,英國在海外爭霸的過程中給荷蘭、法國以毀滅性打擊的時候總不忘留有餘地,讓對手體面地退出,在美洲,英國默認了美國提出的門羅主義,以放棄俄勒岡為代價來安撫美國,以保護英屬加拿大的安全,英國在大獲全勝之餘也給法國留下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兩個附屬島嶼,對荷蘭也是一樣,即使擊敗荷蘭也很有節制,以防止荷蘭徹底倒向法國共同反對英國。這是第一點。


要處理好崛起與維持均勢的關係。



國際法、主權原則和均勢理念是近代歐洲國家體系的三大基石,維持均勢是近代歐洲安全觀、秩序觀的靈魂。上升大國當然意味著崛起,崛起又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對現有秩序的挑戰,如何既實現崛起又避免被認為挑戰現有秩序成為眾矢之的,對上升大國的外交戰略是很大的考驗。三十年戰爭以後,法國迅速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勢的國家,其擴張的勢頭已經威脅到歐洲的均勢,英國迅速地調整外交戰略,以維護尼德蘭工商業、工業中心的獨立和保持歐洲大陸的實力均衡為宗旨,促進了反對法國稱霸的外交重心的形成。


在此以後長達100年的時候里,英國成為一切反法國家的後盾,英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是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毀滅,英國外交戰略連續性的特點就是誰威脅到均勢英國就反對誰。首先是西班牙,然後是法國,再後是德國,相繼成為英國外交極力反對的對象。因為英國認為只要歐洲大陸落入到一個單一的強權之下,英國的獨立就不可能繼續保持。因此,英國與荷蘭雖然在三次英荷大戰中為了海洋霸權、商業利益打得天昏地暗,殺得你死我活,但是只要一旦看出外交力量的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英國總是能夠不計前嫌,與昨日的對手握手言歡,對昨日的盟友翻臉無情。




要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相對於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的利益,宗教利益、政黨利益和利益集團的利益來,國家利益永遠是核心利益,一切利益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所以,任何成熟的和成功的外交戰略都必須堅持這一點。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袁南生在騰訊思享會現場


近代國家觀念和外交觀念的締造者,當過法國首相的紅衣主教黎塞留就是這方面的代表,黎塞留一系列主張徹底打破了意識形態對國家利益的遮蔽,完全是從政治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衡量法國的國家利益,把法國的內政外交大計建立在徹底的地緣政治的解析和外交利害關係的分析之上。黎塞留講過,個人也許有靈魂,可以求得救贖,但是國家沒有來生,一次重大的錯誤就會亡國滅種,萬劫不復。所以,哈布斯堡帝國雖然和法國都是天主教國家,但是當時的哈布斯堡帝國已經包圍了法國,只有擊敗或者分裂這個帝國才能為法國的崛起創造條件。黎塞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力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教造皇派諸侯,與信仰新教的瑞典,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結盟反對哈布斯堡帝國,最後在三十年戰爭最關鍵的時候派遣法國的軍隊走上戰場,與天主教的軍隊撕殺,身為紅衣主教的黎塞留絲毫不覺得良心有什麼不安。


要處理好國家實力與有限目標的關係。




外交戰略應該追求具體和有限的目標,法國在崛起的進程當中,外交戰略的矛盾在什麼地方呢?法國追求的目標雖然宏偉,但是卻違背了外交戰略追求具體有限目標的原則。法國一方面想要建立一個在法國君主領導下的歐洲聯邦,一方面要輸出法國大革命的觀念,把整個歐洲改造成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間天堂,拿破崙時候又要模仿歐洲的傳統,建立波拿巴家族對全歐洲的統治。所以,法國當時就未清晰地定位國家利益,也無法具體地確定有限的外交戰略目標,最後是得不償失,勞而無功。


舉個例子,法國崛起進程中的自然邊疆問題一直是歐洲國際矛盾的焦點,自然的邊疆是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三代法國君主的奮鬥目標,法國為此進行了長期的爭鬥,這個目標不能講是錯的,因為法國獲得由萊茵河、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自然邊疆有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和簡化地緣政治環境的雙重合理性,自然邊疆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減少鄰國之間的誤判,大大降低安全成本。而且從外交上來講,追求自然的邊疆也是一個具體的有限的目標。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騰訊思享會·2016冬季論壇活動現場。


在正常的情況下,自然邊疆既然是擴張的目標,它也應該是擴張的終結,如果達到這個目的了,不就應該終結嗎?但是在法國的督政府時代,藉助法國大革命巨大的影響力,法國完全失去了這個目標。但是接下來的拿破崙帝國卻大大地突破了這一目標,拿破崙越過自然邊疆,把荷蘭、北德意志、北義大利、中義大利的一部分,達爾馬提亞地區統統納入法國的範圍內。在拿破崙自俄國潰退以後,當時的反法聯盟考慮到拿破崙具有超群的軍事能力,對能不能徹底擊敗法國都沒把握。所以,反法聯盟願意在承諾法國自然邊疆的基礎上進行和談。想不到拿破崙卻拒絕了這一相當優厚的條件,最後法國戰敗以後,法國在歐洲的邊界不得不退回到1790年的邊界,法國的外交決策者既然不能把法國的目標與本國的實力和國際權力結構中恰當的地位相匹配,因此,就只能事倍功半,對有利的地緣政治最後又得而復失了。




要處理好面子和實惠的關係。


英國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總是冷靜地評估外交利害關係和國際權力結構,英國從來不陶醉於所謂工業革命先鋒隊、世界創新中心、世界GDP第一大國這些虛名,從來不把面子、榮譽、意識形態認真看待,對面子感情和友誼逢場作戲。總之,英國從來不讓面子問題來損害實實在在的國家利益。為了撈取更多的實惠,英國注重什麼呢?英國注重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是達拉斯國際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主導者、仲裁者、協調者和受益者。由於主導了國際規則的制定,英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賺錢不回利,不少被迫接受、融入到英國主導下國際秩序的國家賺錢不費力,英國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是如此的強大,按照英國國家利益最大化模式設計出來的全球自由貿易制度幾乎將全世界都囊括在內,這一制度安排為英國贏得了幾乎長達一百年的全球外交優越地位。


處理好陸權與海權的關係。




成熟與成功的外交戰略既包括陸權戰略,更包括海權戰略。彼得大帝講俄羅斯只有兩個朋友,一個是陸軍,一個是海軍,彼得大帝作為一國之君卻扮成一個下士跟著考察團遊學歐洲,遊學過程中又以一個普通士兵的身份參加英國皇家海軍的演習。俄國葉卡捷琳娜在位34年發動了三次與波蘭的戰爭,兩次與土耳其的戰爭,一次與瑞典的戰爭,他為俄國獲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兼并了克里米亞與波蘭,使俄羅斯的領土從1642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705萬平方公里,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海權和陸權的並列擴張史。




要處理好老大和老二之間的關係。


近代歐洲史上的老大、老二之爭儘管是帝國主義之爭,但是解決的辦法並非只有戰爭。葡萄牙、西班牙之間的老大、老二之爭就是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的。葡萄牙成為西方殖民史上的第一個老大以後,西班牙又仿效它,很快成了老二。老大、老二為了避免戰爭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把歐洲以外的世界一分為二,以非洲的維德角以西300里格(大約1770公里)為界,界限以東屬葡萄牙,以西屬於西班牙。後來西班牙取代葡萄牙成了老大,老大、老二換了位置,也沒有打仗。這個例子說明什麼?這個例子說明不存在所謂守成大國和新型大國發生衝突的歷史規律,後來的殖民新秀英國、法國、荷蘭和德國都十分強悍,在衝刺老大地位的過程中都敢於訴諸武力,但是其中只有英國成功了。


英國為什麼能成功呢?就是因為憑藉雄厚的工業實力。所以,這說明了第一,老大、老二之爭不等於戰爭,葡萄牙、西班牙之爭就是一個證明。第二,能否贏得老大、老二之爭最終取決於工業的實力,而不是軍事實力。德國的軍事實力強大,經濟實力不如英美,它打著為德意志爭取民族生存空間的旗子企圖當歐洲的老大,進而奪取世界的霸權,戰爭的結果是什麼呢?德國慘敗,這是通過戰爭解決守成大國和新型大國衝突的一個例子。


(本文為袁南生在騰訊思享會·2016冬季論壇上的演講實錄,未經發言嘉賓審訂。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袁南生:近代歐洲上升大國對外戰略的經驗與教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思享會 的精彩文章:

任劍濤:廢除科舉是中國教育的一次大扭轉
任劍濤:中國如何避開「窮得只剩下錢」的窘境
錢永祥:今天的中國還能單純以「富強」界定崛起嗎?
丁學良:本土保守主義反撲國際自由主義
秦暉:地方選舉中的南非華人

TAG:騰訊思享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人大教授時殷弘:中國對外戰略中的俄羅斯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
中國歷史上三大影響王朝興衰的戰略要地
戰略與經濟外交之間的關係(二)
澳大利亞的戰略災難?澳媒臆測中國正在打一場爭奪東南亞新戰役!
高新技術的戰略地位:未來戰爭的關鍵因素 中國飛速發展趕上美國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九課
中國古代九大戰略要地,拉起中國疆土最強防線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課
美國國務院: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於6月初在北京召開
中烏兩國對俄國軍火市場的戰略排擠讓俄羅斯人神經緊張
外媒說華|俄羅斯智庫分析中國的北極戰略及中俄合作前景
日本實施「西南諸島不沉航母」戰略:對抗中國航母崛起
課改為核 世賽為軸——廣州工貿湯偉群院長在首屆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國際高峰論壇上作經驗分享
中國海軍缺少重要軍艦:美國亞太戰略挑戰中國利益和安全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下一輪全球競爭前沿,美國嚴重落後於俄羅斯
中東亂局與中國國家戰略
中國戰略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戰略思想的黑暗時期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六課
歷史上偉大的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