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失民心者註定要失天下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失民心者註定要失天下

若說到大明王朝的悲情落幕,除了崇禎帝主觀的原因之外,不能不說還是有一些客觀原因的,而這才是起關鍵作用的。


當時,整個明朝已經病入膏肓,社會風氣已然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最顯明的莫過於官場的黑暗、腐朽。中國的文官,一面高談孔孟的仁義道德,一面又為現實所驅迫,不能不遷就於人情、遷就於「潛規則」——「諸臣但知黨同逐異,便己肥家!」像周延儒、溫體仁之流(他們都是崇禎時期的內閣大臣)就知道爭權奪利,絲毫不知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解難。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失民心者註定要失天下

尤其當時墮落的社會風氣更導致了官僚腐化,明末社會是一個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時代,所以更加催生出了整個社會的墮落。明代中、後期不僅出現了日甚一日的奢侈風氣,而且還產生了空前劇烈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多的人被斷了活路……


官場的黑暗勢必會導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軍事上的失利。比如說大明王朝最後一位文武雙全的統兵大員洪承疇的失敗(降清),就說明了明朝中央的兵部和前線統兵大將意見不一致,以至嚴重干擾了洪承疇的軍事指揮,令他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被迫與清軍決戰——而從熊廷弼、袁崇煥到洪承疇,無一不是因為將領之間互相拆台,或中央權臣從中作梗,而導致兵敗的。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失民心者註定要失天下


還有,就是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崇禎帝總是哭窮,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當時的經濟危機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實際上,所謂的「軍費」大多都是被那些軍官們給貪污去了,普通士兵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上,所以才屢屢發生兵變。

貪污是個無底洞,大明政府每次設法籌集到的軍餉,最後都被這個無底洞所吞噬,結果是軍隊依然無餉可用,戰鬥力依然不能提高。所以只好再籌,只好再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最終以至於形成了可怕的惡性循環——本來的良民、順民,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而朝廷更得加派人手去鎮壓,還需要更大的軍費來維持……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失民心者註定要失天下


如果說「氣數」真正決定了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的話,那麼這個「氣數」就不可能是其他任何東西——而只能是人心!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失民心者早晚要失天下!老百姓都被逼得造反了,那這個王朝不亡就沒有天理了。


作者:周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丘山為岳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裡有幾個例子能證明 得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裡有幾個例子能證明 得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倒行逆施,不管定都哪裡註定是短命政權
孟子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元清兩朝得民心了嗎?
解放戰爭時的六大瞬間: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句被人為編造的千年謊言
得民心者不得天下——竇建德靠仁義終不敵強橫李唐
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俘虜兵成長為開國中將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