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民心者不得天下——竇建德靠仁義終不敵強橫李唐

得民心者不得天下——竇建德靠仁義終不敵強橫李唐

作者:冷兵器吧棘背龍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直是深受中國人偏愛的政治美學。正所謂「人民的選擇」至高無上,誰善待人民,人民自然會擁護誰。然而,在現實社會的權力博弈和軍事鬥爭中,這種政治美學只能作為宣傳標語存在。「得民心」或許可以看作爭奪天下的有利條件,但從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而不得天下」的人物俯仰皆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莫過於隋末農民軍領袖——聲譽斐然的竇建德。

亂世的仁厚豪傑

竇建德,隋末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人。雖然是世代務農的草根出身,但他卻從小喜好任俠(「少重然許,喜俠節」),成年後更是性情豪爽一諾千金(「頗以然諾為事」)。曾有同鄉因窮困潦倒無錢葬親,竇建德聞訊後旋即贈送財物以資喪事(「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於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後來自己親父去世,上千鄉人前來送葬,他卻婉拒了所有饋贈(「父卒,里中送葬千餘人,所贈予皆讓不受」)。更難能可貴的是,竇建德不僅為人正派,而且武藝高強,曾憑藉一己之力,把強盜殺得聞風喪膽。

如此德才兼備,在隋末風起雲湧的亂世中自然不會籍籍無名。當時,由於隋煬帝屢征高句麗,致使國內民不聊生義軍四起。竇建德同鄉孫安祖「家為水所漂,妻子餒死」仍被徵發從軍,遂一怒之下刺殺縣令,投奔了竇建德。在孫安祖的一番勸說下,竇建德也毅然選擇了起兵反隋之路。經過先後兩次設奇謀擊敗郭絢、薛世雄的官軍,他的勢力迅速發展起來。

隋末亂世,人命賤如螻蟻,許多起義軍表面上打著「官逼民反」的旗幟,喊著「拯救黎民」的口號,真殺起老百姓來卻毫不手軟。例如山東義軍首領張金稱,史載他「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遺(《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三》)」。自稱迦樓羅王的朱粲更是以人肉為軍糧,號稱「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但令他國有人,我何所慮?」,令所過之處「百姓大餒,死者如積」(以上見《舊唐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六》)。

(油畫《竇建德起義軍河間大捷》)

相較之下,只有竇建德嚴格遵循「欲安百姓以定天下」的宗旨。他不僅對普通民眾鮮有劫掠,連對生擒的隋朝官吏都以禮相待。河間守將王琮與竇建德對壘多時,直至糧盡及聽聞隋煬帝被弒方才投降。因竇建德在和王琮對峙期間「頻戰不下」,士兵傷亡慘重,其部署遂要求活烹王琮報仇(「琮拒我久,殺傷甚眾,計窮方出,今請烹之」)。竇建德卻力排眾議,「親解其(王琮)縛」,並下令無論誰與王琮有仇,都不得加害(先與王琮有隙者,今敢動搖,罪三族)。此後,竇建德對俘虜的隋朝官員一律釋放,任憑他們去留(「得隋文武官及驍果尚且一萬,亦放散,聽其所去」),甚至還發給路費派兵護送(「其有欲往關中及東都者亦恣聽之,仍給其衣糧,以兵援之,送出其境」)。對比「得隋官及山東士子皆殺之」的暴民軍,能夠做到「每獲士人,必加恩遇」的竇建德顯然更加高明。隨著聲譽鵲起,士人百姓都把他的統治區域當成了投奔的第一目標。

除了禮賢下士外,在個人生活作風上,竇建德也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明君標準。他每次攻下城池,所得財物「散賞諸將,一無所取」。自己每天只食蔬菜粟米,絕不食肉(「又不噉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妻子曹氏「不衣紈綺」,對俘獲的隋朝宮女也盡行遣散(「得宮人以千數,並有容色,應時放散」),家中只有侍女「十數人」而已。

憑藉過人的政治魅力,竇建德帳下搜羅了一大批諸如劉黑闥(曾擊敗過唐將徐世績,即《說唐》里大名鼎鼎的「牛鼻子軍師」徐茂公,以及薛萬徹、薛萬均、李神通、羅藝等隋唐名將)、蘇定方(後在唐太宗、唐高宗兩朝連滅東西突厥,平定,生擒三國君主,創下唐朝對外戰爭不敗的勝績)、裴矩(唐初著名賢臣)等最頂級的文武人才。假使後來稱帝成功,竇建德留給歷史的多半會是一副近乎完美的聖君形象。

(隋末唐初群雄割據前期局勢圖)

慘敗虎牢關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的同一年,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滄州)自立為夏王。公元619年,夏軍在黎陽之戰中大破唐軍,俘虜唐朝淮安王李神通、大將徐世績、魏徵以及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他對這批俘虜均以禮相待,還任命徐世績為將軍(「建德釋李世勣,使其領兵以鎮黎州」)。但徐世績並不領情。公元620年,他拋下仍困於竇建德手中父親,叛夏歸唐。竇建德並沒有氣急敗壞地殺人泄憤,反而在與李淵簽訂和約後釋放了李神通和同安公主。

然而,和約只換來了暫時的和平。同年,竇建德吞併另一家割據勢力孟海公,唐朝也派遣李世民率軍攻打割據洛陽的王世充。李世民在戰役中盡佔上風,王世充不得不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分析了戰略態勢,認為幫助王世充可以保證三方勢力均衡,不致使唐軍做大(「此常保三分之勢也」)。如果能取得大捷,還可以趁機兼并王世充,並乘勢長驅向西,破唐入關,建立萬世基業(「總二國之眾,乘唐軍之敗,長驅西入,京師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故此,竇建德傾巢而出,賭上了大部分家當。

(隋末唐初群雄割據後期局勢圖)

竇建德與王世充集中了號稱「三十萬之眾」的兵力,但竇建德最善戰的劉黑闥部卻沒有參戰。劉黑闥此後與李世民鏖戰半日不落下風,足見其精銳程度不在唐軍之下。換言之,看似人多勢眾的竇建德,實為數量有餘而精銳不足,在虎牢關一線就被唐軍攔住了去路。而唐軍不斷破襲竇建德的後勤補給,對竇軍造成了沉重打擊(「迫於武牢,不得進。秦王遣將軍王君廓領輕騎千餘抄其糧運,獲其大將張青特,虜獲甚眾」)。

在唐軍拒絕議和的情況下,凌敬勸說竇建德放棄救援王世充,改為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直奔李淵老巢。但此計劃卻被竇建德部將否決,竇軍只能選擇與唐軍進行主力決戰。儘管史書上對竇建德不聽「良謀」頗有微辭,然則在當時的情勢下,以竇建德疲憊之師,跨越黃河太行天險去進攻李氏大本營實屬難事。更何況同年李唐還準備以名將李靖為帥,征討軍閥蕭銑(「四年,靖又陳十策以圖蕭銑。高祖從之,授靖行軍總管」),說明唐軍並非沒有兵力應對凌敬的「良謀」。如果竇建德拿不下太原,王世充又被唐軍消滅,那他在戰略上就會陷入兩難之境。權衡之下,與唐軍決一死戰恰恰是竇建德的最優選擇。

(唐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戰示意圖)

但竇建德並沒有意識到他和唐軍的實力存在巨大差距。李世民以逸待勞,早已耗盡了竇軍的銳氣。實戰中,唐軍只派出精銳的玄甲騎兵就一舉衝垮了竇軍,生擒竇建德於戰場。

結果,仁厚賢能的竇建德,只因錯走一步,致使滿盤皆輸,隨後被押赴長安斬首。李唐可能並沒有料到擅殺竇建德的後果。在民眾支持下,竇建德舊部掀起叛亂,極大動搖了唐朝的統治。而作為「敗寇」的竇建德,即便殞命多年,仍被鄉親父老祭祀懷念(唐·殷侔《竇建德碑》:「自建德亡,距今已久遠,山東河北之人,或尚談其事,且為之祀,知其名不可滅及人者存也」)。只可惜,就像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內戰結局一樣,再高貴的名聲也未必能換來對國家的統治,篡取勝利果實的機遇跟德行並無必然瓜葛。

(影視劇中復原的玄甲騎兵,這隻部隊的突擊行動擊垮了竇建德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吧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征服馬六甲——明朝人眼中的堅城為何被洋人迅速攻陷

TAG:冷兵器吧研究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不是謬論?為何清朝不得民心也能得天下?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竇建德:至少得會打仗
得民心者得天下,滿清入關時不得民心,為何可以坐擁江山三百年
重來吧魔王大人:得民心者得天下,魔王靠一己之力贏得了民眾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土耳其在敘北部修建醫院,與阿薩德爭奪民心
自古有雲,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何元朝、清朝還能稱霸中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刀爾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動聽,可惜是句謊言
「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最終統一天下的滿清剛入關時得民心了嗎?
得民心者得天下?漢奸范文程的一席話,揭開了清朝民心真相!
古代皇帝皆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很少有皇帝重視民心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在寅支持率暴跌,大概順應民心才會有最好的結局?
劉邦打仗不如項羽,為何建立400年大漢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古以來的民心者得天下,為何這幾個朝代沒得民心也獲得了天下?
古代「王師」為何淪為「兵患」?蒲松齡一語點透,得民心者得天下
內戰爆發之時,二者實力相差可謂懸殊!真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何歷代皇帝總是不懂這個道理呢
明明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為何封建王朝統治者就是不吸取教訓?
朴槿惠與文在寅鬥爭已結束,朴槿惠輸了嗎?專家: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什麼蒙元與滿清會入主中原?有一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