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北京的春天很短暫,彷彿從冬天一下跳躍到夏季,就在這短暫的春天裡,藝術界有幾件事卻特別顯眼,其一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舉辦,但對於一場資本與藝術的作秀,在此就不多闡述。而另一件事卻在藝術學術界、和美術學院中成為了焦點。英國雕塑家、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在北京常青畫廊迎來了他的第二個個人展覽,並在前一天(3月18日)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進行了講座,兩場活動使安東尼·葛姆雷在北京的熱度持續升溫,而與此同時,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文獻式的畫冊《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這本書的出版,讓整個活動更為圓滿——一場專業講座、一次高質量的展覽和一部有分量的著作。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2016年3月由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

講座的當天,筆者沒有在現場,但從社交平台上發布的照片來看,美院美術館的報告廳內再次爆滿,過道上擠滿了前來求教的藝術人士,場外也播放投影進行直播(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小野洋子等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講座也如此);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常青畫廊,無數的觀眾矗立在他的作品《屯蒙》前,感嘆其作品所散發出的驚人氣場,然而,從觀眾的身邊經過時,最常聽到的幾句話卻是「做的真好」、「好漂亮」、「太驚人了」,這些描述的辭彙非常主觀,是觀眾的直接感受,但也反應了跟多的觀眾缺乏對藝術家系統的了解,缺乏對葛姆雷作品創作背景、目的的了解。《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的出版,彌補了這一空白,也使得更多的人充分了解這位藝術家的創作思維。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常青畫廊(北京) 安東尼·葛姆雷《屯蒙》展出現場 2016年3月


本書的作者安東尼·葛姆雷1950年出生於倫敦,曾於1994年獲透納獎(Turner Prize),在他的創作中,常常以空間為載體,他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在我小的時候,我被強迫每天中午回到過於明亮和悶熱的小房間中睡午覺,但堅持下來之後,我閉上眼睛,就會覺得那個小房間變大了,也不再悶熱,並且暗了下來,我真的喜歡上了這個空間」或許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從小時候,善於思考的葛姆雷就對空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2007年的作品《盲光》中,他通過1.5個大氣壓、70000流明的光和8台超聲波加濕器製造了一個雲霧房間,人們進入到這個空間中,便消失不見,看不到自己的身體和手臂,但可以移動,並能感受到光線,當人們漫步走向邊緣時,那些矗立在身體之外的雕塑便轉化為一種精神力量,他對空間的思考往往帶有強烈的哲學性,並受到很多佛教的影響。安東尼·葛姆雷更樂於與自然打交道,他的作品往往與「大地藝術」有著共同點,他會為每一件作品找到一個合理的空間擺放,同時也會為自然空間而進行創作,甚至在自然的空間下完成一部身體的行為表演。在本書的第一章節中,他於1997年創作的作品《別處》是由100座雕塑沉浸在德國庫克斯港的淺灘里完成,每一次漲潮這些雕塑就會掩埋不見。而他1979年的作品《重新布局的沙漠》更像是一場行為,在美國亞利桑那的沙漠中,他將身體周圍的石塊全部聚集在一起,隨後一個個的向遠處投擲,最終在沙漠中留下了一塊沒有石塊的空地,他將此看為一個有生命、有想法和感知能力的身體能動作用,是身體、心理、生理、思想空間的相互傳遞。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別處》1997年,鑄鐵,100種元素


189厘米×53厘米×29厘米 德國庫克斯港


本書的第二個部分「雕塑家」並不是對安東尼·葛姆雷的作品解讀,而是他選取了一些對自己影響深刻的雕塑家、雕塑作品、對此進行解讀,這可以看做是藝術家對藝術家的對話,是一種完全真誠的書寫,葛姆雷的解讀與評論家解讀是完全兩碼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如喃喃自語般的文字,彷彿是與他所尊敬的「雅各布·愛潑斯坦、康斯坦丁·布朗庫西、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約瑟夫·博伊斯、理查德·塞拉」間的書信或對話。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雅各布·愛潑斯坦《鑽岩機》1974年聚酯樹脂、金屬和木材


205厘米×141.5厘米 由肯·庫克和安·克里斯多夫拆除原雕後重組


本書的第三個部分「專註度」可以看為是安東尼·葛姆雷的思想內核,在這裡,他著重闡述了佛教對其的影響,特別是佛禪沉思冥想的實踐,以及佛學思想領域的文物對其的影響。這一部分內容不僅加入了阿富汗、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的佛教佛想圖片,也穿插了許多安東尼·葛姆雷的行為、裝置、雕塑作品,從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所受到的精神性影響而後對創作的折射。


在最後一個部分中,是一些簡短的文字介紹,包括其生平和文章來源、參考資料。傳統雕塑講究物質性,力求通過物質的美感進行塑造,是空間的實體,而葛姆雷更多的作品在與表象與內在、空間與身體的對話中展開創作,這本《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可以看做是一本全面的藝術家自傳畫冊,通過閱讀可以對他的創作背景、創作邏輯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鄔樹楠:構造空間——讀《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


鄔樹楠

視覺藝術家,策展人


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1987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2010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


2015年 聯展「物的觀照」 C14 畫廊 上海


2014年 個展「吠盲」濟南攝影雙年展 濟南 山東


2013年 聯展「十年影囈」 愛普生影藝坊 上海


2011年 個展「之間」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廣州


2011年 個展「之間」大理國際影會 雲南


2010年 聯展「巨人杯 入圍作品聯展」 今日美術館 北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版北美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裝置的空間與繪畫的世界「索爾·勒維特與張曉剛」
小椿山《花蕊弓弦》,泰康空間收藏
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在國際空間站慶祝毛巾日
李路珂:山西高平開化寺大殿——北宋佛教建築空間的想像與真實
歷史的空間延伸:雲岡石窟博物館
丹尼爾·加盧耶《十三層空間》
神密的宇宙第五維空間 組圖
錢翰老師:蘇軾《洞仙歌》的隱喻空間
修茹林:宇宙的空間、時間和創造
空間|隱藏在密集的布魯克林
聖瑞吉斯教堂婚禮——專屬於你們的優雅私密空間
斯德哥爾摩北歐風格閣樓空間設計
單向空間×木心美術館:莎士比亞戲文朗誦會
泰國華欣巧克力工廠白色空間設計
耶魯大學藝術教授、幾何空間抽象大師:阿爾·赫爾德
空間|屋裡屋外 聖潔北海道
空間|斯德哥爾摩的風景
空間之門?揭阿爾卡伊姆城遺址之謎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通過絢麗的都柏林夜景照慶祝「綠帽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