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導讀-37(1)帕麥斯頓
第37章 福音派傳教士(1840-1855)
第一節 帕麥斯頓和沙夫茨伯里:帝國主義者和福音傳教士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英國進入維多利亞時代。本節開始提到的人物帕麥斯頓勛爵,此時還是外交秘書。這位帕麥斯頓後來成為外交大臣和首相(也是兩次首相,與迪斯雷利有過交替執政)。對於中國,兩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火燒圓明園都有他為大英帝國所立下的「功勞」。當然,做為一個帝國主義者,他也不僅僅只是針對中國。
本節說到,帕麥斯頓是個花花公子,他之所以提出保護猶太人的利益,是為了與法國和俄國爭奪耶路撒冷的控制權。
而這一計劃的具體實施,則是由帕麥斯頓的女婿,沙夫茨伯里伯爵(第七代)來完成的。沙夫茨伯里是位英國政治家,大慈善家和政治改革家。下圖,沙夫茨伯里,自網路。
當時的英國,正興起一種福音派(也並非一個宗派,類似一個運動,與新教有關,反正我的理解能力不夠,很難解釋清楚,可能用福音主義更恰當些),他們首先提出了讓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的這麼一個新的理念。沙夫茨伯里是這個理念的贊同者和執行者,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猶太人需要改宗英國國教,即聖公會教或安立甘教。
當時,英國的佈道會已在耶路撒冷設立分會,而一些在耶路撒冷處境很慘的猶太人,為了生存,紛紛改宗安立甘教,這樣就等於得到了強大的大英帝國的庇護,可以開始正常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會改宗,後面還會發生一些抗拒改宗的騷動。
帕麥斯頓也要求奧斯曼蘇丹鼓勵歐洲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
1839年,摩西.蒙蒂菲奧里夫婦也帶著從倫敦籌到的巨款,再次來到耶路撒冷。不過蒙蒂菲奧里夫婦的目的與沙夫茨伯里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他們就是為了幫助處境艱難的猶太人,也希望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但他們並沒有讓猶太人改宗的想法。


※《耶路撒冷三千年》導讀-42(3)德皇與赫茨爾
※《耶路撒冷三千年》導讀-36(1)阿爾巴尼亞人的征服
※實拍1932年的耶路撒冷,俯瞰三教聖城
※2017年-列國的先知外袍在耶路撒冷被釋放!
※戰火中的耶路撒冷老城 50年依舊
※海潮的落差高達15米,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
※世上若有10分美,9分都在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發現4000年墳墓 考古學家稱這是無價的之寶
※三教聖城 用照片感受耶路撒冷50年的歷史變遷
※冒險逃離,第一次抵達耶路撒冷(下)-神往耶路撒冷(一)
※阿爾馬納泥板中的秘密:聖城耶路撒冷最初的建設者
※穿越到2000年前的耶路撒冷生活是一種什麼感受?
※耶路撒冷一卡車衝撞以軍士兵 致4死15傷
※以色列探秘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一)
※山東省的一個縣級市,和西方的耶路撒冷齊名!
※「三維聖城」耶路撒冷,九分哀愁九分美
※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標誌之一:圓頂上覆蓋了24公斤純金箔
※耶路撒冷,九分哀愁九分美
※耶路撒冷,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