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小邦」的創新之路
導 讀
以色列開國元勛本·古里安曾說:「對我們來講,唯一選擇就是把國家安全問題放在中心位置。」以色列建國以來之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險惡條件下越戰越強,是因為他們時刻警惕防止「萬一」。他們認為自己國土縱深小,缺乏迴旋餘地,「只要失敗一次,就會導致亡國!」,時刻以「輸不起」的憂患意識務實備戰。
在總結歷次作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色列將裝備革新作為建設強大軍隊的重要任務,研製的無人機、預警機、航空電子設備、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性能甚至超越了歐美國家的同類產品。以色列通過強大的軍工體系,為國家和軍隊發展提供了可觀的物質財富和裝備技術保障,並加速了軍隊體制編製和規模結構的改革完善,促進了軍隊戰鬥力的全面躍升。
苦難輝煌
勇於挑戰激發革新動力
「苦難必將鑄就輝煌」,生動詮釋了以色列國家和軍隊從弱到強的歷程。以色列建國以來,為應對各種挑戰與威脅,以色列下大力度進行裝備革新,自身軍事實力逐步提升。
以色列最初的國防工業實力並不強,軍隊所需裝備主要依靠進口。這種局面的轉折發生在1967年的「六五戰爭」,這是以色列第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裝備革新。當時法國對以色列實施裝備禁運,以色列政府下決心加大對國防工業的投入,加強了與美國等國在聯合研發先進武器系統方面的合作,這使以色列能夠分享世界最新軍事科技成果,對其國防工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20世紀80年代末,以軍的裝備體系中,國產份額越來越大,湧現出包括拉法爾公司、以色列飛機工業集團在內的250多家軍工企業,自主研製的作戰飛機、坦克和導彈等裝備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另外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裝備革新,是在冷戰結束後。隨著中東格局的改變,以色列安全形勢出現新的特點,被視為敵對國家的敘利亞、伊朗等國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與之相應,以色列對包括裝備發展戰略在內的國家防務戰略進行了重新審定。在注重裝備自主研發的同時,以軍積極發展軍事高科技項目,採取許可證生產、購買專利、共同研製以及合作生產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與美國、英國、德國等世界軍事強國的合作,充分吸納先進的技術成果,實現了武器裝備水平更大的突破。這一時期,與美國聯合研發的「箭」式反導系統、與德國聯合研發的飛機激光定位系統等,是以軍裝備革新的重要結晶。
聚焦實戰
百戰沙場磨礪金剛之軀
以軍善於從戰爭中研究戰爭,每場戰爭結束後,以軍的主要精力都用於總結上一場戰爭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將暴露出來的問題作為重點。同時,科學預測下一場戰爭可能發展的趨勢,進而彌補包括裝備性能在內的各種不足,真正做到打一仗進一步。
與世界多數國家不同,以軍裝備基本都歷經硝煙洗禮,其實戰性能「技高一籌」。以軍從不滿足於裝備現有性能,無論是本國自研或是從國外引進的裝備,強調根據在實戰中積累的經驗與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改進。以軍通過總結歷次中東戰爭坦克戰經驗,相繼研製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多種型號「梅卡瓦」主戰坦克,火力打擊、指揮控制、人員防護、機動靈活性等方面不斷提高,取得了很好的實戰效果。
以色列在裝備研製上堅持以實戰需求為牽引,實現了「研製」與「使用」的密切銜接,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長期以來採用的「全民皆兵」的國防體制。依託國防部門的退伍軍人作為軍隊的後備力量,他們既是裝備的研製者,也可能是使用者,因此,他們更清楚作戰所急需的裝備是什麼樣。實行這樣的體制,有力確保了裝備研發後能夠立即投入戰場,發揮立竿見影的作戰效能。
攻防兼備
追求完美打造實戰利器
以色列將「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作為一貫國策,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其在裝備革新的征程中加速前行。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影響,以軍的裝備性能不斷實現更高跨越。
發展無人化裝備。空中和地面無人化裝備是以色列優先發展的項目,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水平。空中無人化裝備,是以色列強大空中力量的核心要素,以色列研發的「鸚鵡」微型無人機,不僅能夠勝任常規偵察和搜救等任務,而且可在作戰中搜尋並攻擊敵方微型無人機,有望成為「微型無人機殺手」。以色列新型地面無人化裝備「熊貓」戰車,自主化程度高,可不依賴人員外部遙控而實現無人駕駛,並能夠自行繞開障礙物。
建強海上作戰裝備。以軍著力打造一支以潛艇和輕型水面艦艇為主要力量的地中海勁旅。2014年9月,以色列從德國採購了「塔寧」號核潛艇,這款新型潛艇具有隱蔽性強、噪音小和水下航行時間長等優勢。該潛艇的列裝與部署,將使以色列本土受到打擊時,能夠從海上方向發動反擊,給敵方進行有效打擊。
構築導彈防禦體系。以色列國土面積小,戰略縱深有限,面臨著周邊國家導彈襲擊的巨大威脅。鍛造足以刺破敵方導彈威脅網的利劍,成為他們夢寐以求的目標。以色列和美國聯合研製的「箭-3」反導系統,已順利完成在大氣層外的飛行測試,能夠以動能撞擊方式攔截來襲導彈。「箭-3」與「鐵穹」「大衛投石索」「愛國者」等反導系統密切配合,可形成高/中/低空多層導彈防禦體系。
探索航天技術領域。在這一領域以色列可謂是「後起之秀」,近年來研製和發射的明星裝備當屬被稱作「中東偵察兵」的「地平線-10」偵察衛星,該衛星裝備了高解析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能全天候、全天時對地偵察,它的成功發射,再次吸引了外界對以色列打造「偵察中東衛星網路」的關注。航天技術領域的深度探索,為情報保障和信息作戰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製圖:胡亞軍






※直擊傳統服裝品牌四大痛點,拆解太平鳥的「逆齡」創新戰略華麗志-中國時尚企業創新之路
※新疆民族舞蹈的創新之美
※直擊傳統服裝品牌四大痛點,拆解太平鳥的「逆齡」創新戰略【華麗志-中國時尚企業創新之路】
※王闊海的新漢畫豐富了當前中國畫創新的景觀
※「未來工匠們」的創新之路
※跨界集成創新:雷軍、小米與新型製造
※浦江十景之水門新顏 十六鋪老碼頭起航文創新旅程
※在傳統與創新中感悟紫砂之道(下)——庄麗珍和她的紫砂壺藝術
※腸道菌群的產業創新之路
※李寶春的京劇「新老戲」玩「京昆混搭」,但創新只是點綴
※中國瑞典共建創新創業新平台
※行為藝術之母的創新秘訣
※壽仙谷李明焱:奮鬥在科技創新一線的「董事長」
※嶺南盆景的傳承與創新
※劉昊然攜淳萃全新系列現身廣州:讓愛自然發生——淳萃椰香沁潤、珍寶原蜜新品亮相,開啟創新趣味環保之旅
※邱漢橋山水畫的創新與守成
※文小剛:人機大戰里的演繹智慧和創新智慧
※曼谷,正在成為亞洲創新建築之都
※跳水盤點:黑馬,霸主,新政,中國夢之隊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