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單純
提到陶淵明,你會想到一個什麼形象?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隱士,抑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士人,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田園詩人?如果你這麼想,你真的兔樣兔森破。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歷史,都是經過後人主觀裁剪流傳下來的。經過我幾天幾夜的」偵探「,我發現真實的陶淵明其實是這樣的:
1, 他是個超級官N代
2, 他有過N次仕途經歷
3, 他曾經在篡晉的恆玄和劉裕手下工作過
4, 陶淵明可能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少數民族
先說第一點,陶淵明是個超級官N代。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曾受天子之命南下平定叛亂,後官至東晉大司馬(相當於宰輔),並被封為長沙郡公,世襲郡望。陶淵明的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陶家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豪門顯族。除了父族外,我還得說說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孟嘉為武昌地方望族,乃當時名士。所以無論從父族和母族來說,陶淵明都是名門後代。你了解了這個背景,你才能理解陶淵明一生的很多事情。比如在下文會說到的陶淵明一生有過很多次做官經歷,為什麼有這麼多呢?因為每次在任上遇到一點點芝麻小事他就一甩手不幹了,放在今天為搶個公務員擠破腦袋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其實陶淵明之所以能這樣視烏紗帽為糞土,是有他的資本的,是有些家底的。老子想不幹就不幹,哪天想幹了就可以干。他的最後一次仕途經歷,就是僅任八十一天的陶澤縣令,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它的叔父陶逵推舉他去做的。有叔父的人很多,但你的叔父一推舉你就能做個縣長的,我看不多見,可見陶淵明家族朝中人脈極廣。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躬耕你得有田地吧,所以他自己的詩里說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歸園田居》其一),原來是地主啊。隱士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有地你才叫隱士,沒地你是個野人。
陶淵明是豪門後代,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到陶淵明這一代的時候,陶家已經沒落了,這也是不得不說的事實。其實陶家在東晉一朝就是一路衰落下來的。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個原因是,陶淵明的曾祖陶侃雖然很牛逼,並被賜予公爵世襲特權,但爵位並沒有被陶淵明的祖父陶茂繼承,而是被陶茂的兄弟陶翻所繼承。換句話說,曾祖父的門第榮耀在祖父這一代就已經偏離陶淵明。到了陶淵明這一代,繼承長沙公爵位的陶氏與陶淵明家這一脈的關係已經很疏遠。第二個原因是,在魏晉時期,是注重出身和血緣的門閥觀念非常濃重的時代,門閥士族掌控政權,他們排擠庶族,而且高等士族也瞧不起低一等的士族。陶家的身份有點尷尬,陶侃出身寒庶,是靠軍功晉陞,在王、謝等主流士族眼裡,這些軍功巨頭只是「次等士族」,依然受到歧視。所以陶淵明有著複雜的心理:他是豪族,但又有偏支旁系、門庭衰落的挫敗感,還有次等士族的自卑感。一方面他無法融入主流士族社會,一方面也看不起寒門。
但不管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陶淵明至少是個官N代。
第二點,他有過很多次仕途經歷。這也可以說明陶淵明不是一開始就抱著歸隱的心態,他還是有理想 有追求有報效祖國有為人民服務之心的嘛。否則第一次辭官後,他就不應該再有第二次,或者一開始壓根就不做官,這才是陶童鞋口口聲聲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最好詮釋。
第一次做官是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淵明出任江州祭酒。這時候他的上司是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詩人或許與這個傲慢的王家大子弟合不來,《宋書》里記載他「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少日」就是沒多久的意思,意思陶淵明沒多久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第二次是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不過第二年冬,他以母喪為由,辭職回家。也是沒多久。
第三次任官是元興三年(404)六月,在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隨後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處任建威參軍。三月,劉敬宣上表辭職,他也隨著去職了。
第四次,是405年秋,經叔父陶逵介紹他來彭澤做縣令。史書上說,他在任職第八十一天時,尋陽郡派督郵到縣檢查工作。屬吏對他說:「當束帶迎之。」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陶淵明感覺內心受到侮辱,遂解綬掛印而去。 為什麼陶淵明會覺得是侮辱呢?不是陶淵明童鞋心理脆弱,因為在陶淵明眼裡,督郵是沒有門第身份的「鄉里小兒」,居然要自己穿著正式官服去拜見,所以陶淵明無法忍受。
這就是陶淵明的幾次仕途經歷,從393年出仕到405年決定歸隱田園,這13年里陶淵明真正在工作崗位的時間稀稀拉拉不超過5年。有後台就是任性。
第三點.陶淵明有很多次做官經歷,其中特別注意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他分別在恆玄和劉裕手下做官。恆玄和劉裕是何許人也?東晉的滅亡就是這兩個哥們前仆後繼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倆是以造反為業的,當我知道一直以曾祖父為榮的陶童鞋卻與他倆「基情四射」,我心中的那個偉岸高潔的五柳先生男神形象頓時崩塌了一大半,原來不僅童話裡面是騙人的,語文課本裡面也是騙人的!
說到這,得先簡要介紹下這段歷史:公元402年晉安帝下詔罪桓玄(陶淵明已於401年辭職),桓玄因此率軍東下,攻入東晉都都城建康,總攬朝政;次年(403)桓玄逼晉安帝退位,自己稱帝,改元建楚;接著的404年初,這一時代的另一位梟雄劉裕起兵討伐桓玄。結果,桓玄不敵劉裕,敗走,五月二十六日被殺(六月,陶淵明投身劉裕麾下)。次年(405)被桓玄廢黜的晉安帝恢復了帝位,東晉恢復,劉裕專權。420年,劉裕篡位建宋,東晉滅亡。
陶淵明在400年到401年期間在恆玄手下任屬吏,距離恆玄叛變還有一段時間。這段經歷沒有什麼可詬病的,畢竟恆玄造反之前陶淵明已經辭職了。但他接下來的行為就讓後人充滿想像:五月底恆玄被殺,六月陶淵明就棄舊投新,進入劉裕麾下。他想給我們傳達幾個意思?雖然為劉裕集團工作時間不長,但回顧陶淵明這段時間的仕途經歷,他曾在東晉晚期桓玄和劉裕兩位大反賊手下謀事,見證了他們篡晉亂晉的所作所為,我們一定會問?他會是對現實政局超然物外的泛泛之輩嗎?他會是樂天知命單純的田園詩人嗎?
還有,詩人的這段仕途經歷,何以千年以來頗為隱晦,少被提及呢?
大致了解了他就職於桓玄、劉裕的始末,便能大概了解被隱晦的緣故了。掩飾的才是真實的陶淵明。詩人之服務於桓玄和劉裕,是絕對不該被提及而且是應該竭力掩蓋的事。而詩人與桓玄特別是劉裕的這些瓜葛,在後世大多數以晉室為正統的人那裡,實在也是難以啟齒的。如果那時候有東晉憤青,陶淵明肯定會被罵慘了。 (圖片純屬娛樂)
而在劉裕掌握權勢後,陶淵明開始了他最後一次仕途經歷,就是81天的陶澤縣令,雖然史書上說他是因為不願束帶見督郵而辭職的,但如果了解到當時的政治氣候,或許原因沒那麼簡單。退隱田園,是詩人做出的人生最大的決斷。此後,陶淵明對於自己的歸隱田園的種種自我詮釋,所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固然是有其心性的自然流露;但有如上所述的生活軌跡為背景,我只能說:沒有人,能自免於他所屬的時代。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陶淵明的先祖可能是少數民族,叫溪族,這是陳寅恪說的,很多人反對。所以這裡只是做為可能,僅供參考。
註:本文系明清源唐宋(www.mqyts.com)原創

※揭秘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沒想到居然是這樣的
※我終於知道陶淵明說的那個桃花源在哪裡了
※沒有桃花源,只有酒館,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相
※陶淵明為什麼會寫下《桃花源記》,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
※中國最後的一片凈土:是陶淵明最嚮往的地方,一切都是這樣的自然
※那麼多詩人曬真誠 為何陶淵明比較靠譜
※陶淵明辭官回歸田園生活,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這個
※除了桃花源,我們還應該知道這樣的陶淵明
※認真的陶淵明
※陶淵明寫情書:愛是成為你的光,你的影
※愛蓮說進一步解說 原來陶淵明竟暗藏了這一奧秘
※陶淵明的酒,才是你最該喝下的雞湯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至今無人能及!
※如果陶淵明看到這樣的鄉村,會寫出怎樣的詩呢?
※歸去來兮——陶淵明的一天
※湯顯祖:比陶淵明歸隱得更好
※當王羲之的絕妙書法遇到陶淵明的優美詩詞,會是如何一番景象?
※陶淵明: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種菊花
※隋唐第一隱士,有一特殊嗜好戒不掉,名號與陶淵明只差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