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古風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延安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古代文論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論和美學研究,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專著多部,代表作有《意境探微》和《中國傳統文論話語存活論》。論文入選了第18屆(北京)和第19屆(波蘭)世界美學大會。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圖①:當代湘繡作品《東風》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圖②:綉品《龍荷包》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圖③:當代蜀綉作品《飛天》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



圖④:當代沈綉作品《貴妃》


錦繡是中華絲綢審美文化的精華


絲綢是一項古老而偉大的發明,並從東到西、從陸地到海洋鋪設出了色彩斑斕、富麗堂皇和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所作出的重要貢獻。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此中華絲綢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絲綢薄如蟬翼,輕似雲霓,美若彩霞。自古以來,人們就將絲綢作為「美物」來看待。絲綢的種類較多,包括絹、緞、羅、紗、綃、紈、綈、繒、綺、綾、錦等,宛如百花盛開,各有其美。其中織錦的出現,將絲綢審美文化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是中華絲綢審美文化史上的奇葩。所謂錦,就是用彩色絲線織成花紋圖案的絲綢。它色彩斑斕,圖案華麗,是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高等絲綢。譬如新疆出土的漢代著名的《紅地韓仁綉錦》就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它是在紅色地錦上,織綉著具有漢代特徵的圖案,即雲氣紋、動物紋和吉祥語的組合。雲氣紋,也稱為祥雲紋,是漢代絲綢錦繡的標誌圖案,後來成為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圖像符號。動物紋從右至左依次為獅、辟邪、虎、羊、龍等,吉祥語從右至左依次為「韓仁綉文衣、右子孫無亟」10字穿插在花紋的空隙處。韓仁是西漢著名的織綉藝人。「右」與「佑」通用,「亟」與「極」通用,即永遠保佑子孫。這件作品色彩豐富,圖案華美,是漢代織錦的代表作。後來,織錦技藝,如花綻放,形成了蜀錦(成都)、宋錦(蘇州)和雲錦(南京)三大名錦。蜀錦圖案華美,精湛高貴;宋錦花紋精緻,色彩典雅;雲錦色澤光麗,燦若雲霓。各有特色,美不勝收。


所謂綉,又稱為刺繡,民間也叫作「繡花」,是以穿針引線的方法,將某些花紋圖案縫製在織物(布料、絲綢)上。從《詩經》文獻來看,諸如「素衣朱綉」(《唐風·揚之水》)、「袞衣綉裳」(《豳風·九罭》)和「黻衣綉裳」(《秦風·終南》)等,周代在絲綢衣服上繡花已比較普遍了。這種「繡衣」的傳統發展到宋代,有了革命性的轉變,一是朝廷專門設立了「文綉院」,綉工巧手達到300多人,專為皇宮綉制御衣和裝飾品;二是形成了以唐宋名家書畫為範本的畫綉。因為,宋代之前刺繡以實用為主,從宋代開始除了實用綉品之外,也有了藝術綉品。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海棠雙鳥》、《梅竹鸚鵡》和《瑤台跨鶴》便是南宋畫綉精品。後者以松枝、樓台、祥雲、山石和松樹構成一個半圓形畫面,上方有一位仙人騎鶴翩翩而來,樓台上有二人說笑著迎接,形成構圖上的照應關係,一方印章就嵌在下半圓的左尾。人物傳神,構圖精巧,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正如董其昌《筠清軒秘錄》所說:「宋人之綉,……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噏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移用這段話評價《瑤台跨鶴》可謂恰當。這種「畫綉」技藝通過明代顧綉傳承於後世。清代以降,形成了蘇綉、蜀綉、粵綉和湘繡四大名綉。蘇綉平齊細密,素雅柔美;蜀綉針法多樣,疏朗明快;粵綉構圖飽滿,色彩鮮艷;湘繡絲絨結合,形神兼備。繡花朵朵,各有其美。


雖然,從性質上看,「綉」不是絲綢,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絲和絲綢作為刺繡的材料,因而「綉」與絲綢就有了密切的關係。由於所用材料相同(如彩絲),表現對象相同(如花紋圖案),因而古人常常以「錦」與「綉」並稱(錦、綉)或者合稱(錦繡)。但是,「錦」與「綉」兩者的工藝技術不同,前者是「織」成花紋圖案,後者則是「綉」成花紋圖案。所以,「錦」是錦,「綉」是綉,前者是絲綢,後者只是絲綢的裝飾技藝和裝飾品。但是,錦與綉有相同點,即兩者工藝最複雜、色彩最豐富和圖案最華麗,是最具有觀賞性的絲綢。因此,錦繡是中華絲綢審美文化的精華。


錦繡與中華色彩觀念的形成

色彩是人類視覺快感的第一種形式,因而色彩觀念就是人類最初形成的審美觀念。所以,要考察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念起源,就應當從考察這個民族的色彩觀念開始。那麼,中華民族是如何從色彩的認識開始建立自己的審美觀念呢?錦繡與中華原初色彩觀念的形成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正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我認為,人類原初色彩觀念的形成,基本上經過了兩個階段:一是觀看階段。天上的日月星雲,地上的山水草木,以及花鳥蟲魚等,都是有色彩的。可以說,凡是太陽下面的事物都富有色彩。所以,當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時,面前便是一片色彩斑斕的世界。對於這樣的彩色世界,人類最初能做的事情就是觀看→認識→再觀看,即被動地接受這些色彩信息。二是創造階段。人類在對於色彩認識的基礎上,能夠發現、製造和利用顏料,並利用人造色彩美化生活用品。我們祖先創造的第一類染色生活用品是原始彩陶,可稱為彩陶時代。原始彩陶的發明緣於食,是餐飲器皿的審美化。有人認為,原始彩陶只有赤、白、黑三種色彩。我不同意這個看法,原始彩陶的最大成就是基本確立了赤、白、黑、黃、青(藍)五色觀念。這與《尚書·益稷》對於「五色」的記載是相吻合的。雖然這個時期我們祖先的色彩觀念還比較單純,即沒有對於色彩賦予更多的人文內涵。我們祖先創造的第二類染色生活用品是錦繡,可稱為錦繡時代。錦繡的發明緣於衣,是服飾用品的審美化。他們不僅可以先織後染,創造印花絲綢;也可以先染後織,創造華麗錦繡。因此,錦繡的出現是絲綢生產技藝成熟的標誌,也是中華色彩觀念成熟的標誌。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這個時期,我們祖先已經能夠認識、提煉和利用植物染料。諸如從茜草中提煉紅色顏料,從藎草中提煉黃綠色顏料,從藍草(馬藍草、木藍草、槐藍草)中提煉藍色顏料,從紫草中提煉紫色顏料等。《詩經·小雅·采綠》就是抒寫一位婦女採摘染料植物的詩歌。朱熹注云:「藍,染草也」。植物染料的發現和利用是一大進步。其二,這個時期,我們祖先已經形成了利用人造顏料裝飾和美化生活用品的審美意識。其三,這個時期,我們祖先已經形成了「五色」觀念。《考工記》云:「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綉。」彩陶時代形成了「五色」觀念,錦繡時代「五色」觀念得到了繼續鞏固。東漢織錦常用紅、藍、黃、綠、白五種色彩,是五色觀念的具體實踐。譬如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就是在藍地上,織綉了紅、黃、綠、白花紋,合為五色,是典型的東漢織錦的代表作。這件織錦「總五色而極思,盡眾化之為形」(張率《綉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其四,隨著染絲、染綢和印花技術的發展,這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以正色來配製間色的技術,大大豐富了色彩的種類。譬如在《說文解字》中收入不同色彩的絲織品就有35種之多。這是古代的文獻證據。漢代墓葬出土的織錦有絳、白、黃、褐、寶藍、淡藍、油綠、絳紫、淺橙、淺駝等10多種色彩,其中大多是配製的間色。這是古代的實物證據。也有人對於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綢作過色譜分析,共有24種顏色,其中大部分是間色。這是古代的科學證據。因此,我認為,絲綢錦繡的色彩是十分豐富的,此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間色配製技術,使色彩的種類增加到數十種之多。所以,在色彩觀念上,錦繡時代比彩陶時代又前進了一大步。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人們是在絲綢錦繡生產中豐富了對於色彩的認識,所以也就將色彩與絲綢錦繡聯繫在一起了。尤其是在對於一些色彩的命名用字中,更可以看到絲綢錦繡對於原初色彩觀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譬如「紅」、「綠」、「紫」、「絳」、「緗」、「緋」、「緇」等表示色彩的文字皆與絲綢錦繡有關。如《說文》云:「紅,帛赤白色」;「綠,帛青黃色也」;「紫,帛青赤色」;「絳,大赤也」;「緗,帛淺黃色也」;「緋,帛赤色也」;「緇,帛黑色也」等。雖然絲綢錦繡並不是提煉色彩的原料,但是人們對於色彩種類的發現和利用確實與絲綢錦繡的生產需求有關,所以就用各種色彩的絲綢錦繡作為標識色彩的文字。這是人們為什麼要用絲綢錦繡的名稱(文字)標識色彩的真實原因。因此,在這些標識色彩的文字里就永遠積澱下了絲綢錦繡的痕迹。這足以證明,絲綢錦繡與中華原初色彩觀念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


錦繡與中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錦繡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而且也促使人們形成了新的審美觀念。由於色彩豐富,圖案華麗,因而錦繡成為絲綢中最美麗的品種。所以,從商周至戰國時期的人們觀念中,「錦繡」是美麗之物,而且是一切美麗事物中的最美者,因而被稱為「美物之首」。


早在商周時期,錦繡除了用來製作貴族的衣服之外,還用於居室裝飾。據說商紂王生活十分奢侈,其宮殿「錦繡被堂」(墨子語)。這是說用錦繡製作窗帘、帳幔、牆圍、壁掛等,使居室華美多彩,富麗堂皇。這種以錦繡美化生活的風氣在戰國時期更為流行。例如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46件絲織品,計有衾、衣、袍、裙、絝、衿、帽、鞋、鏡衣、枕套等,涉及到絹、紗、羅、綈、組、絛、綺、錦等絲綢品種,被稱為「戰國絲綢寶庫」。當然,這種審美時尚還只是局限於貴族社會,宋元以後隨著絲綢產業的發展,民間百姓也可以使用絲綢錦繡了。大致說來,錦繡被作為審美元素,被廣泛地使用於衣服、被面、枕套、鞋墊、腰帶、披風、紗巾、手絹、紈扇、荷包、帳幔、壁掛、屏風、門帘、錦旗、幌子、書籍、字畫等用品,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民間祥瑞文化的花紋圖案,諸如龍鳳、鴛鴦、喜鵲、仙鶴等飛禽,梅、蘭、松、竹等花草,鹿、麒麟、馬、虎等動物,都成為錦繡常用的題材。正如李卓明的《絲綢之歌》所說:「中國絲綢,你珍寶般的光彩,美化了我們生活」。


錦繡還與生活風俗結合,構成了一道道美麗精彩的民俗審美文化景觀。譬如端午節有綉香包和送香包(南方人叫荷包)的風俗。製作方法是:用絲綢包裹香草(如茱萸草,民間傳說有驅邪功能)做成各種形狀的小包,再在小包上綉各種圖案,然後用彩繩作為香包的佩帶。小孩將香包帶在脖項,大人則是佩帶在衣服上。送香包給小孩是保其平安,送給男孩或者女孩是傳達愛情,送給老人是保其健康。在全國各地至今還流傳著一些《綉荷包》民歌,其中大部分屬於情歌。福建的《十綉荷包》則介紹了「綉荷包」的內容,諸如「獅子龍擺尾」、「鯉魚跳龍門」和「鴛鴦戲水」等花紋圖案,也寄託著人們對於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的願望。正如著名學者張道一所說,「她幾乎要把中國的人文都綉到荷包中去了」。此外,還有婚俗中以絲綢錦繡製作喜服和鴛鴦被(合歡被)等,也很普遍。


在當代政治、外交、體育和科技等活動中,絲綢錦繡作為中華審美元素被廣泛地使用著。譬如在政治方面:北京人民大會堂就懸掛著四大名綉精品,即江蘇廳有蘇綉《江南三月春意濃》、四川廳有蜀綉《芙蓉鯉魚圖》、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有粵綉《夏日海風》和金色大廳有湘繡《屏開花艷舞東風》。後者有五隻孔雀,似與牡丹媲美,象徵著祖國蒸蒸日上,繁花似錦。金色大廳20根紅漆石柱上雕飾著金色祥雲圖案,猶如包裹著紅地祥雲錦繡一般,顯得華麗富貴,典雅祥和;在外交方面: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男領導人服裝採用提花萬字紋宋錦面料,女領導人服裝採用雙宮緞面料,皆裝飾著海水江崖紋,象徵著我國政府的海洋發展戰略,也寄寓著我國願與各經濟體「山水相依,守望相護」的良好意願,從而展示了中國人的新形象;在體育方面: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從運動員服裝、火炬和獲獎證書上,都能看到絲綢錦繡的祥雲圖案;在科技方面:2005年10月,以古蜀國標識「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為範本的蜀綉,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到太空中遨遊。


總之,西方人認為「美」在藝術之中。因為現實生活里充滿了功利的慾望,是無美可談的。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則認為,「美」就在人的生活里,審美是一種高級生活方式。錦繡對於人類生活的美化,就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錦繡與中華文學藝術的關係


文學藝術是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主要內容。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關係,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層面,而且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層面。正如我們難以將錦繡的實用與審美分開一樣,我們也很難將文學藝術的實用與審美分開。對於中國人來說,絲綢錦繡與文學藝術都很重要,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既有實用的絲綢錦繡,也有實用的文學藝術;又有審美的絲綢錦繡,也有審美的文學藝術。因此,絲綢錦繡與文學藝術的關係是:


首先,絲綢生產、產品和生產者成為文學藝術表現的題材。道理很簡單,因為絲綢生產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文學藝術反映社會生活時就必然會反映絲綢生產。所以,自古以來的文學藝術反映絲綢生產的作品較多。譬如詩,有《詩經·七月》、漢樂府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和王建的《織錦曲》等;賦,有荀子的《蠶賦》、王逸的《機婦賦》和張率的《綉賦》等;古典小說《紅樓夢》、《鏡花緣》等對於絲綢錦繡有很多精彩的描寫,當代小說有凌叔華的《綉枕》、阿蠻的《紀年綉》和日本作家宮本輝的《錦繡》等;音樂,除了前面談到的各地民歌《綉荷包》之外,還有大家熟知的《綉金匾》和《蜀綉》等;電視劇有《錦繡緣》;繪畫有唐代張萱的《倦綉圖》和宋元時期流行的吳本《蠶織圖》等,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再如宋代無名氏的《九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時再相隨。」作者將綉女複雜、細膩和微妙的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其次,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也成為錦繡創作的題材。譬如古代敘事文學中的「嫦娥奔月」「西施浣紗」「貴妃醉酒」和「金陵十二釵」等,都是錦繡常見的題材。還有一些名人詩詞、繪畫和書法作品,也成為錦繡表現的對象,當然也有刺繡者創作的作品。據《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記載:晉代秦州刺史竇滔被流放之後,移情別戀。其妻蘇蕙思夫心切,便創作了迴文詩,並刺繡在美錦上寄給丈夫。竇滔看後深受感動,與妻重歸於好。這就是著名的「織錦詩」,或者叫「璇璣圖」,計841字,婉轉循環皆可讀,共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7958首。她不僅創造了一種詩體,而且成就了一段佳話。唐朝女皇武則天被其事感動,為《璇璣圖》撰寫了序文。明人梁橋的《冰川詩式》卷二對此事有記載。清人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第四十一回描寫了這個故事。至於以緙絲的技法摹織名人字畫始於宋代,成熟於明代。明代上海露香園顧綉是其代表。譬如明代顧綉代表人物韓希孟的《洗馬圖》就是一幅優秀之作。這幅綉品作於崇禎七年(1634),是在白色素地上刺繡,柳絲婀娜,駿馬嘶鳴,馬夫神態,都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了。綉者熟悉畫理,所以將白馬身上的花紋表現得如同繪畫一般。畫面素雅,顯出一些高貴的氣息。


蘇綉和湘繡也以摹織名人字畫見長。當代蘇綉流派眾多,佳作如雲,幾乎佔了刺繡藝術的半壁江山。揚州蘇綉大師陸樹嫻率領弟子,歷時五年,以張大千晚年絕筆之作《廬山圖》為範本,創作了大型水墨寫意綉《廬山圖》,綉畫結合,大氣磅礴,令人嘆服。南通沈綉大師庄錦雲和褚有蓮合繡的《貴妃醉酒》,也值得欣賞。該作綉於1964年,以京劇大師梅蘭芳扮演的《貴妃醉酒》劇照為範本,色彩豐富,針法多變,將人物醉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蜀綉《飛天》借鑒「嫦娥奔月」的構圖,十分巧妙地以古蜀國標識「太陽神鳥金箔」取代了月亮,即以日代月,從而凸顯了蜀繡的歷史蘊含和藝術特色。總之,在當代錦繡中,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李苦禪的鷹、張大千的虎、鄭板橋的竹、李方膺的梅和石濤的山水等,都是常用的題材。


再次,從古代詞牌曲調里也會透露出絲綢錦繡對於文學的影響。古代青年男女聚少離多,綉女織婦經常獨守空房,因而便出現了大量表現離愁別怨的歌曲,譬如宋代無名氏的《九張機》等。由於這些歌曲廣為流傳,後來就演變成詞牌曲調了。如元代時《紅繡鞋》歌曲非常流行,後來被文人不斷仿作,就成了一個曲調。


以上這些詞牌曲調中都積澱著絲綢錦繡的審美元素,或是綉品,如繡鞋、綉衾、繡球;或是織錦,如錦標、錦帳、錦圍;或是絲綢,如錦、綺、羅;或是工具,如綉針、剪子、搗子;或是花紋圖案,如牡丹、彩鸞、福壽、一叢花、一剪梅、十樣花、鵲踏枝、蝶戀花、彩鳳飛等;或是絲綢生產,如採桑、采綠、搗練等。這些都是絲綢錦繡積澱在文學中的審美元素,不僅保留著歷史信息,也是研究絲綢錦繡與文學關係的活文物。


錦繡與中華傳統審美文化話語


錦繡是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花朵。在這些錦繡花朵上不僅凝聚著其生產主體中華女性的審美智慧,凝聚著其生產協作者中華男性的審美智慧,也凝聚著其觀賞者的審美情趣,甚至凝聚著全社會的審美意識。因此,在這些錦繡花朵上積澱著深厚的中華傳統審美文化意蘊,也積澱著豐富的中華傳統審美文化信息。這些意蘊和信息最後都會表現到語言中來,從而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語言之花,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文化話語。


首先,絲綢錦繡滲透到日常生活之後,在中華傳統社會審美文化層面形成了一些審美話語。在漢代以前,絲綢錦繡只是帝王貴族的生活奢侈品,如《鹽鐵論》所說「夫羅紈文綉者,人君后妃之服也」,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宋元以後,絲綢錦繡在平民生活中也得到了使用。因此,在人們觀念中,絲綢錦繡既是美麗之物,也是珍貴之物,因而就進入了社會語言系統,形成了一系列社會審美話語。譬如廣西壯族流行著一首《壯錦歌》云:「郎錦魚鱗紋,儂錦鴨頭翠。儂錦作郎茵,郎錦裁儂被。茵被自兩端,終身不相離。」在這首歌里,錦、花紋、茵、被等錦繡話語,便成為傳遞愛情的情歌話語,顯得含蓄纏綿,別有一番情調。


其次,由於絲綢錦繡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係,使絲綢錦繡對於文學藝術創作、欣賞和批評活動進行了深度滲透,因而也就進入到了文學藝術語言系統,形成了一系列文藝審美話語。


此外,還有一些與絲綢錦繡有關的其他審美話語,諸如典故成語,有「錦書」、「衣錦還鄉」、「衣錦夜行」、「錦上添花」、「花拳繡腿」、「錦繡年華」、「錦繡前程」、「錦繡中華」等。還形成了一些修辭方法,如「列錦」、「鋪綉」等。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幾千年來,由於絲綢錦繡對於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深度介入,形成了一個「錦繡」審美範式。所謂「錦繡」審美範式,就是以錦繡為審美標尺,來觀照、衡量、命名和評價其他事物的美。這種審美觀念認為,錦繡是「美物之首」,是美的典型,也是美的標準。甚至「錦繡」就是「美」,「美」就是「錦繡」。在中華傳統審美文化的詞典里,「錦繡」是「美」的同義詞。如上所述,「錦繡」審美範式在審美話語層面,形成了「錦×」範式、「綉×」範式、「綺×」範式和「錦繡×」範式。這些審美話語範式,是絲綢錦繡審美文化的深層表現。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審美
唐詩中的古琴審美
中國畫筆墨功力中的審美文化
山水畫中的中國式審美秘密
大宋器物:中國審美的巔峰
微講堂——從法門寺出土秘色瓷看中國古代的審美文化
中國古代文人的琴學審美觀志
宋慧喬全智賢文根英,最符合中國審美的韓國女星盤點
中國的龍套文化—深深藏於民俗風情的審美觀
中式景觀,中式審美的精華
帝王與文人的審美競爭
魏海敏:梅派——中正平和、規範圓融的中國審美觀代表
元代道教與文人畫審美精神
漢《曹全碑》審美特徵簡析
邱漢橋:淺談傳統中國畫的黑白審美意象
桑火堯:用傳統中國畫筆墨語言創造現代審美
中國傳統審美為何重視地閣
《軍師聯盟》的李晨靠眉毛走紅,中國男性審美進化全靠娛樂圈?
韓星審美進化史 李英愛宋慧喬金高銀誰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