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觀點:讓孔子這個好老師復活 才會有中華文化的復興

觀點:讓孔子這個好老師復活 才會有中華文化的復興

我們現在講學習型組織,其實2000多年前孔子搞的民辦學校,許多做法和學習型組織的理念很接近。如果讀者不相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圍繞問題的學習。整個一部《論語》,大部分是孔子問別人、別人問孔子問題,孔子強調學習要會思考問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帶著問題學。孔子鼓勵學生向他提問題,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稱讚是:「大哉問」;樊遲向孔子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稱讚是:「善哉問」。學生問問題問得好,孔子馬上給予表揚。孔子也經常向他人請教問題,向他人學習。孔子的學問很大,孔子的老師也很多,有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只要有人在某一方面比孔子強,孔子都虛心請教。孔子甚至也向學生學,孔子有一次跟子夏討論完問題,就說子夏啟發了他。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一個問題的思考都那麼深入和全面,因此要「不恥下問」。


研討式學習。孔子的教學不是灌輸式的,而是研討式的。何以見得?因為整部《論語》,並不是孔子長篇大論的「學術論文」,而基本是他和學生或者官員、學者的對話,是討論問題。《論語·雍也》里記載,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小妾南子,因為南子有「生活作風」問題,學生子路懷疑孔子的動機,看到會面回來的孔子一臉地質疑,最後孔子只得賭咒發誓。可見孔子這個老師是沒有架子的,什麼都和學生討論。孔子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還經常把學生們聚在一起閑聊,問學生各自的志向是什麼,還會做出相應的評價。學生往往也會問孔子很多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參加孔子研討會的經常還有社會各界人士,他搞的常常是今天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的「跨界研討」。

「教練」式的老師。孔子喜歡善於思考問題的學生,也喜歡啟發式教學,他教學方法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就是說,不到學生心裡很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時,孔子是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時,孔子不去啟發他。給學生講出一個道理,他不能推導出類似的三個道理,孔子就不再重複教導他。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化,而且很注重點化的火候和技巧,這有點像後來唐宋時代的禪宗老和尚的教學方式。孔子還教導學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意思是,在學習上,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孔子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以學習為樂的人,所以孔子的教學是充滿樂趣的。


「共享」式教學。《論語》中的許多對話是在教學場所,孔子總是當眾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和感悟講出來,讓大家實現知識共享。因為學生很多,孔子不可能每個學生一個一個地教,看來他也不喜歡用一個教室給所有的學生一起上課。那麼孔子是怎麼教學的呢?他一般情況下教學方式有兩種:一是針對一些問題重點教授和引導討論,二是讓學生之間開展討論。比如,《論語·顏淵》里記載:樊遲向孔子問問題,孔子給予了回答,但是樊遲還有迷惑。樊遲因為對於老師的解釋不太懂的,就去問子夏同學。子夏同學就用舉例子的方法,讓樊遲理解了老師的話。孔子的很多思想也正是在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問題而呈現出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在這種共享式的教學中,不僅收穫了知識,更收穫了深厚的師生情,同學之間也收穫了同窗情。


活潑的教學方式。孔子多才多藝,擅長彈琴、唱歌,而且由於出身武將世家,又善於騎馬、射箭等等。在陳國和蔡國邊境上,孔子的遊學團隊被軍隊包圍了,三天吃不上飯,孔子不但給學生上課,而且為鼓舞學生的士氣,還給他們唱歌。今天的人們可能以為孔子這個大聖人,當時在學生跟前一定是很「裝」的,其實並非如此,他們師生相處很平等、很自然,《論語》里多處對話,都詼諧有趣。《論語·陽貨》記載:有一次,孔子來到他學生子游當主管領導的武城這個地方,聽到琴、瑟的音樂和歌唱《詩》的聲音,孔子就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疑惑地說:「老師您不是主張用禮樂教化民風嗎?」孔子馬上說自己剛才是在開玩笑,子遊說得對。孔子調侃子游的這個經典片段總是讓人百讀不厭,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學生對老師學問的信奉,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可愛與可敬。


個性化教育。孔子的學生很多,各種出身、各種職業都有,有的在學習期間還在兼職做事。讀過《論語》的人可能對孔子的這三個學生印象深刻,一個是率直威猛的子路,一個是溫和、好學的窮學生顏回,一個是富有、通達而又風趣的子貢。孔子的學生大多都來自魯國,因為孔子是魯國人,在魯國教育學生的時間也最長。孔子後來周遊列國,每到一處,孔子主動拜訪著名學者,請教學習,很多當地人慕名求學於孔子,成為孔門的學生,所謂「三千弟子」,所以書中說孔門簡直就是一個「聯合國」。對於這麼多學生,孔子對他們的個性和優缺點瞭若指掌,而且教學、談話的方法很有針對性。最後許多學生成為了不同領域的特殊的領軍人才,也就是所謂的「七十二賢人」。

帶學生遊學。孔子一生主要在辦民辦學校,而且後半生基本是帶學生到處周遊,邊游邊學,兼著給各個小國領導人搞諮詢。他們一般向孔門諮詢國家治理、怪異事件和社會禮儀。孔子每到一個諸侯國,國君大多會隆重接見他,給他安排講課的場所。很多時候,孔子及其弟子由於交通不便,是行走在山水間的,這些時候孔子往往也是隨時講課和討論,估計樹蔭下、山坳里都是當時的教室。所以,我們在《論語》《孔子家語》中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在山水間給學生討論問題的場景。


上面講的孔子教學的特點,每一個方面都是和今天的學習型組織理念是一致的:圍繞問題學習、研討式學習、共享式學習、跨界研討、「教練」式教育、個性化教育、活潑的教學方式、遊學等。


學習型組織是信息化時代的理念,在這裡並不是說孔子已經搞了今天的學習型組織,而是說好的教育模式、學習模式是相通的,我們今天一定要知道孔子這個好老師那裡,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對孔子有許多曲解。了解孔子吧!別把他當聖人,而是把他還原成為一個老師,一個本來就真正可敬可愛的老師。對比我們今天教育的種種問題,太需要這樣的好老師復活了!


孔子復活,才有中華文化的復興。

(此文為作者與陳有勇合著的《孔子是個好老師》一書序言摘編,該書已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原標題:讓孔子這個可敬可愛的老師復活)

您可能感興趣

李小龍為何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崇拜?因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
這些禮儀用語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會用嗎?
復興中華漢服文化,讓你優雅散發古典美,難怪古時候的女人這麼美
大衣哥和許文化的關係又有新進展?這師徒感情有點不一般
95後插畫師筆下的鬼怪文化與廣彩創新:我希望我的畫能作為貓眼,讓你發現另一個世界的怪異與奇妙!
錢遜:中華文化的一個中心議題是講做人的道理
這些美女身體上的文化藝術,你能看懂嗎?
那個把V&A都吸引來的深圳文化藝術中心將會有什麼看頭?
那些扇子,曾驚艷了整個西方!為中華文化感到驕傲!
沒有文化的農村女孩子,只能從事這些喝酒唱歌的工作
樓宇烈:自覺自律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
好「色」的民族,有古老文化,家常菜是炒仙人掌
那些讓我們扎心的茶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話題:哪個瞬間,讓你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9萬評論都好高能
亞文化藝術家能尖日:她在打造一個又奇怪又少女的大王國
《紅樓夢》里有三個姑娘要出家才能好活,曹雪芹與佛家文化的淵源
一看就是沒文化的土鱉?這樣穿才叫演繹曼妙風情,女人味!
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的一種,無需刻意的去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