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殘雪:平庸的作家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

殘雪:平庸的作家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

平庸的作家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

殘雪:平庸的作家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



對於習慣閱讀當下文學市場上的長篇小說的讀者而言,您的長篇小說《新世紀愛情故事》(《花城》2012第6期)存在著一定的閱讀難度。在閱讀中,我一直試圖尋找文字和故事背後的所指,希望可以從中找到一個可以落實之處,但始終無果。我試圖猜測在這部小說背後,您是否是想要告訴讀者什麼道理。但這故事從頭至尾都有些撲朔迷離之感,所尋所覓皆有股宛在水中央的感覺。或許,我的閱讀感受與之前讀者對您評價是有相通之處的:「看起來詭異陌生,實際上似曾相識」,「表面荒誕無稽,實質合情合理;表面如夢似幻,實質直面人性;畫面是平靜的,背景卻是喧囂的;氛圍是瘋狂的,精神卻是冷靜的。」這個似曾相識的精神內核究竟是什麼,卻需要經過思考才能把握的。



提問:《新世紀愛情故事》顯然是關乎愛情的一個故事。但這個愛情似乎又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愛情。這些感情一開始看來是最現世最世俗的,但在故事進行過程中又會筆鋒一轉成為超越世俗的感情。這與整個小說的描寫都似乎是相應的,人物和故事一眼看去寫的是現實,實際又是超脫現實的。您為何會在這一愛情故事之前冠以「新世紀」這一時間限定?是否有些寓意在其中?您是如何處理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係?您說過,「我每一篇小說都要達到一種極致體驗,要不就不寫。」在這部小說中,您又達到了哪種極致?相對於以前的作品來說,這部小說可有超越之處?

殘雪:《新世紀愛情故事》寫的是可能世界裡的愛情故事。但這些可能的愛情故事決不是沒有現實性的空想,它們都是將要實現和已經在實現著的故事。這些故事裡凝聚著作者對於情感的深層體驗,與時代精神和潮流相呼應,所以稱之為「新世紀愛情故事」。我認為新小說都是植根於現實經驗,但它們無一例外地向上升華,超出表層經驗。這部長篇的特點是針對令現代人深深困惑的情感(愛情)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主張。但這種討論和主張並沒有學究味,整個作品是像植物一樣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我以往的情感小說未曾像這個長篇一樣提出自己的主張,這是我的超越。我今年要滿60歲了,這是一個建構的年齡。當然我並不是刻意為之,我那種創作方式不可能刻意為之。


提問:在這部小說中,隱喻和象徵無處不在。比如在您對翠蘭的「故鄉」進行描述時(隱居在鄉間的表兄嫂,神秘的四叔,神奇的樹木),我即充滿好奇。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故鄉」都是文學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般人寫到故鄉,必然意味著某種精神歸宿。但小說到了最後,這個「故鄉」在故事的敘述中卻漸漸失去了蹤影。想請教在這部作品中,「故鄉」的意義何在?「故鄉」為何消失?在現實寫作中,您精神源頭的「故鄉」又在何處?


殘雪:故鄉就是精神和肉體共同的故鄉。對於好的作家來說,無處不是故鄉。我每天坐在家中,但我每天回到故鄉。我小說中的人物亦如此。文學的源頭,人類情感的源頭,那種終極的、原始的、黑暗的所在便是故鄉。有氣魄、有野心的作家才能追求這樣的故鄉。平庸的作家則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所以在殘雪的所有的作品中都伴隨著對於故鄉的抒情。那種故鄉不是平日里的老生常談,而是作家在開掘中展示在他眼前的新天地,似乎從未相識,卻又是日日相伴的故鄉。這種故鄉每一次出現時,風景都有所不同。它們是來自黑暗地母的異質風景,它們又同我們的生活場景息息相關。它們是日常生活的本質;它們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提問:這是一部迷宮似的小說。從這部小說的閱讀中,讀者應該可以感受到您寫作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潛意識寫作」。但是,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似乎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理解的詞語。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潛意識寫作?在您的小說中,故事自然而然地達到終點,沒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在寫作中,您如何處理小說結構的?對您而言,在寫作中,搭建一個文字的迷宮,和講述好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實驗性和故事性,您會最重視哪個方面,哪方面更具挑戰性?而閱讀您的小說似乎需要一些獨特的方式,似乎是與一些高度抽象的後現代西方藝術形式有些內在契合。若想正確地解讀殘雪,需要什麼樣的閱讀基礎或者精神起點?


殘雪:這個問題提得好。似乎文壇主流一直在熱熱鬧鬧地討論所謂的「故事性」。我想告訴我的讀者(不過他們當中已有不少人知道了這一點):在高級純文學中,存在著另外一種故事性,另外一種隱藏的結構。一位讀者,只有進入到了那種故事性和結構,才算是在閱讀新文學方面入了門。這個門是很難入的,需要多年堅持不懈的自我訓練。我這種小說的結構和故事性是一種難度很大的結構和故事性,讀者要有一定的哲學底蘊和創造力才能進入。他必須在閱讀時突進到常規思維之外的那個空間,並且在那裡反覆停留建構,才有可能「發現」整個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我的創作與閱讀是一致的,我從來不需要靈感,從創造剛開始一直到現在,我運用的是同一種方法,即每天創作一小時,事前既不做準備,事後也不回顧,寫完這一小時就置之腦後。這一小時可以是上午,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完全靈活變動。三十多年來,我發現只有這樣寫出的作品才具有深層的對稱的結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性。當然,這種作品對讀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的讀者必須讀過大量的西方經典小說和現代主義作品,否則他就難以適應這種特殊的結構和故事性,只能用一些常規觀念去亂套作品中的情節,如文壇上的主流批評家對殘雪的解釋一樣。

提問:近年來,先鋒已不再是一個文學上的「時髦」詞語。馬原等以先鋒為旗號的作家,近年也逐漸轉為創作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但您卻很少受外界干擾,寫作姿態一以貫之。您會如何看待現在比較流行的現實主義寫作傾向?在您看來,什麼樣的寫作才是先鋒的?(先鋒這一詞語應從寫作風格,寫作姿態或者哪些方面進行闡釋?在注重以文學作品進行精神世界的探索的同時,如何才能在小說中體現與現實的連接?畢竟,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精神世界須有現實為底,才能不至於懸空。您也是被美日文學界認為是「中國當代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您是如何理解文學的創造性的?在當下的中國文學譜系中,具有哪些品質的作品是您覺得具有創造性的?可否列舉一二?而如您一般的寫作方式和寫作姿態,不僅在同齡作家中比較少見,年輕寫作者中也不多見,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狀的?是什麼支持者您堅持這一條孤獨又驕傲的寫作之路?


殘雪:我對自己的文學的定位是「實驗文學」。我所從事的是一種純創造,這是一種沒有退路的創造運動。國內一些早年有現代主義傾向的作家如今已改弦易轍,搞起了他們並不擅長的現實主義,甚至在市場上獲得了成功,這大概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純創造吧,或者也因為純創造太難,他們不降格就再也上不去了吧。年輕的寫作者一般吃不了苦,比較懶,所以力氣也比較小,很少有人能從事這種艱辛的勞作。我的確對我自己的創作非常滿意——三十年不間斷的噴發,至今沒有絲毫退步的跡象。在這一切的後面,是對生活的深入體驗,巨大的閱讀量,對自己的反覆訓練。我的小說是同現實交合得最好的,我的所有的故事都指向現實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我要說,現代主義是高層次的現實主義,也是現實主義發展的必然傾向,時代精神的體現。但現代主義文學也是很難搞的,當今中國文壇上的所謂「先鋒」除個別外基本上都是偽先鋒,一些表面的唬人的假貨。


在我對國內文學的閱讀中,我認為在中國真正稱得上現代主義而又有內涵的作品只有梁小斌的哲理散文,張小波九十年代的幾個中篇,和余華早期的幾個中短篇。這種作品識別起來非常困難,需要讀者具備很高的修養和不同一般的天分和功力,國內文壇的那些先鋒基本上是假的。


提問:堅持以實驗性的方式寫作,可能帶來的一些讀者在閱讀上的不理解。或許會有人看了小說之後就會說,看不懂殘雪。包括您前幾年出版的《邊疆》,《呂芳詩小姐》在普通讀者間的反響似乎不是非常強烈。您是否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您如何看待作家和讀者的關係?


殘雪:我不考慮廣大的讀者群,我只考慮一小部分前衛讀者群。在我們國家,這部分讀者群人數也很可觀了。我的這種文學的難度甚至超過了哲學,怎麼會有大批讀者呢?我既然選擇了高層次的文學,就應安於清淡和寂寞。我不需要量的方面的反響,我重視的是精神的質。哪怕只有幾個讀者,只要他們真正進入了這種超前的文學,我都會欣喜若狂。儘管人數很少,但我認為我們這幾個作家的作品代表了時代精神和先進文化。時代精神不是以讀者的多少來判斷的,當今世界的文學處於低潮,只有中國還有希望,我有信心。

提問:最後問一些比較瑣碎的問題。您是極度注重精神世界的作家,那麼,在日常生活、工作時又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除了寫作,您近年有無一個大概的寫作計劃。在一個訪談中,我看到您說在學習英語,在這當下的作家中也比較少見。不知您學習英語主要是什麼用途?


殘雪:我現在處於創作的最好狀態。我一年中大概有350天每天寫小說,近三年裡頭,我每天攻讀哲學4個小時,已經讀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我打算再過六七年寫一本大書——《藝術哲學》。最近半年我完成了一系列短篇小說,現在還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我搞英語有很多年頭了,我現在不時用英語寫一些短文,訪談之類,拿到美國去發表。學習西方語言當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以便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啊。


(轉自殘雪新浪博客)


《花城》雜誌2016年第3期目錄

(總第220期)

殘雪:平庸的作家只能追求「黃土地」似的的故鄉



長篇小說


《天吾手記》(雙雪濤)


中篇小說


《讀書會》(殘雪)


《迷航之島》(黎紫書)


短篇小說


《浮世光》(王秀梅)


《你心裡有花開》(張怡微)


《回來》 (紅日)


詩歌


《在與你相聚的路上》(余秀華)


家族記憶


《遠百堂瑣話》(宋可望)


散文隨筆


《鄉村的潰散》(楊獻平)


藍色東歐


《平凡的人生》(【捷克】卡雷爾?恰佩克 程淑娟 譯)


思無止境


《技術-娛樂時代的民主政治》(李德南)


域外視角


《青年文化的來龍去脈——東亞現代文化的轉折與日本當代青年文化(三)》(千野拓政)

您可能感興趣

老家的土狗是心中化不開的情懷,它們忠誠的守護著這方美好的土地
寂靜的清冷的這個村莊啊,只有家、土地和天空
黑土地和黃土地有哪些自然差異?
這片神奇的土地,是茶的老家?
心靈的土地
黑土地,黃土地
農村土地里的這個 「野蒜」 你還認識嗎?家裡的救星,農村必備
被痘痘佔領的「土地」,你想挽回嗎?
大師繪畫:故鄉 土地的光芒
農村土地里的這種「水晶蘿蔔」,是幸運的象徵,更是降暑的良品
土地信仰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的人可担任土地爷?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土地爺:人神溝通的使者
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曾是土著人的凈土,卻因鑽石几乎使他們滅絕
直擊:非洲貧民的生活現狀,他們寧願讓土地荒蕪,也不願意種莊稼
被戰爭摧殘的土地
一些的資本家,也非常熱衷於對土地的投資
非洲懶惰成性的人們,守著大片荒蕪的土地卻將種子當糧食吃
《土地公》采蘑菇的小姑娘和土地公的愛情故事!
歷史的另類臉譜:北洋軍閥中的地主們,不僅兵多,佔有的土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