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把歷史叫春秋,而不叫冬夏?
文/穆濤
歷史的學名叫「春秋」,這是聖人的譬喻,「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為什麼把歷史叫春秋,而不叫冬夏?我琢磨出這麼幾層意思:
一、當時是小國政治年代,叫諸侯國,只是比今天的縣稍寬敞些,人口也稀疏。據行家估算,當時全國僅二千萬人口,比今天的台灣人口還要少四分之一。但是國家數量多,西周時期最多將近八百個,僅山東境內就有四十多個,周室東遷後,《左傳》有記載的仍超過一百二十個。小國寡民在弱肉強食的環境里過日子,如危地里的莊稼,春種秋收,得一茬是一茬,說不出可持續發展的松心話。如果當年也是今天的一統天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地大物博,憑孔聖人的智慧,不會叫春秋的,會換另外的視角,可能會叫天空,或海洋什麼的。
二、冬夏兩季表層的東西多,春秋兩季深層的變化多,不確定因素多。物如此,人和社會亦如此。
三、春天是播種,是開始,是動機。孔子很看重動機,他在《論語?為政》里說詩,「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與政治貌似不相關,但有一個關鍵處是相通的,就是「思無邪」,心術要正,動機要純,出發點要端莊。秋天是收穫,是結果。從動機里看居心,在結果中察得失。一個朝代是怎麼拉開帷幕的?又是怎麼謝幕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蘊藏其中的東西才是這個朝代留給後世的最大遺產。用劉知幾《史通》里的話說,「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所懼的,正是《春秋》筆法,明察秋毫,微言大義。
四、依農曆天時,冬夏叫至,春秋稱分,老話叫「日夜分」,分是分明,指的是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基本持平。審視歷史要一碗水端平,要公允,不能挾私用假。「臨流無限澄清志,驅卻邪螭凈海波。」
五、上邊寫的四款,都是我的瞎琢磨。據王力先生考據,西周早期,再溯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二時,講春秋,就意味著全年。鄭玄箋注「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為「春秋猶言四時也」。
讀史講致用,溫故為知新。溫故講究讀史方法,溫這個詞用得恰當。歷史原本已經死去了,只有讀活了才可能出新價值。尤其是中國的歷史「課本」,有五千年的厚度,很難讀,城府深,色調沉,像一個人板著臉孔,古板,刻板,缺情少趣且苦辣,對,是苦辣。像冬天裡喝燒酒,要「溫」一下口感才稍好些。
我們的歷史不太好讀的原因,有兩點最具中國特色。
一、歷史是斷代的。
二、既有帝王術,還有宰相術,兩條線索並行,卻不是雙軌制,是連體的兩個人,既互動,也互相牽扯。
截止於清朝,中國有兩種國家體制形態,一種是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簡單的聯邦制——分封建國。周朝鼎盛的時候,有近八百個「加盟共和國」。還有一種就是秦始皇開創的帝國制。這兩種國家體制形態都是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開創的,陝西被稱為「三秦大地」,這個「大」字,陝西這片土地還是承受得住的。但秦朝以降,二十幾個朝代的更替不是禪讓,不是競選,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淘汰,而是革命,是流血犧牲,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是打碎了之後重建。這是中國歷史叫斷代史的原因。讀歷史讀到斷裂地帶要小心,要提高警惕,要記住兩句名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革命年代是以勝負論英雄的,基本不管青紅皂白。
中國的皇帝,因為是家庭承包制,業務水平差距比較大。像拋物線,高和低的落差很懸殊。但中國的宰相們,基本保持在一條相對高的水準線上。好皇帝和劣皇帝,差別在業務能力上。好宰相和劣宰相,差別不在業務能力,而是心態、心地和心術。
政治里的好和劣是複雜的,心態,心地,心術更複雜,正是這些,愁煞著史官,但也彰顯著史官的眼力和人格魅力。
摘自穆濤《先前的風氣》,原題《歷史的學名叫「春秋」》
※為什麼孔子的父親不姓孔,而叫叔梁紇?
※為什麼要叫武神趙子龍,怎麼不叫武神呂奉先呢?
※什麼是秋颱風?
※為什麼冬天下雨不會打雷?
※汪峰寫歌的時候章子怡為什麼睡的那麼香
※夏至夜的「草莓月亮」是什麼?可以吃嗎?
※春秋第一女詩人竟然是「女超模」,春秋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冬天結冰春天解凍,這種青蛙告訴我們什麼?
※玉德說:君子如玉,溫潤而澤,到底是什麼意思?
※夏天到了,你為什麼不敢去游泳?
※你真的了解乾隆皇帝那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
※夏天吃什麼水果好呢?夏季時令水果有哪些?
※唐玄宗夜夜寵幸楊貴妃,為什麼不將她封為皇后?她錯在哪?
※一代梟雄曹操至死都不稱帝,只是挾天子令諸侯,為什麼呢?
※妹子們的早春穿搭,你能看出什麼?
※法海真的不懂愛嗎?為什麼阻止白娘子和許仙在一起
※什麼?壓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竟然是它!比李自成更牛!
※諸葛亮冬天搖什麼扇子?
※為什麼蚊子永遠不會被雨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