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時評:讓博物館成為壯美的文化景觀

時評:讓博物館成為壯美的文化景觀

時評:讓博物館成為壯美的文化景觀



讓博物館成為壯美的文化景觀

2016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是的,我們要讓博物館走出館舍天地,走向廣闊世界,成為身邊的文化景觀、內心的文化景觀、家常化的文化景觀。


博物館各項展覽和文化活動,多強化人本意識、人文氣息、文化體貼,早日成為公眾身邊的文化景觀。作為公共機構的博物館,當然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比如送文物下鄉、流動展覽車等等,這是重要的文化任務。但「完成文化任務量」,僅僅是博物館的副產品,工作主要目的,更是為了滿足各界群眾對於精品文化、厚重文化的渴求渴望,給他們送去美輪美奐的文化感染、精神愉悅。因此,博物館的「文化動作」,更應該充分考慮到基層群眾的實際需要、真正的需求。讓高大上的文物文化和基層群眾,完成親密對接,讓文化程度不高的社會公眾,也能從博物館文化中獲得滿足感、享受感。做到了這種精心、細心、用心、溫馨,有人情味,善解人意,接地氣,博物館才能成為群眾身邊的文化景觀,發揮無形的滋潤功效。


博物館的推介方式,要富含「文化磁鐵」效應,留住、激活公眾的文化興趣和樂趣,成為公眾內心的文化景觀。對於古色古香、年代久遠的厚重的文物的介紹和宣傳,如果我們依舊停留在單一化的宣傳員講解,文字講解等層面,感染力會降低。我們要提升現代化文化服務,讓「互聯網+」、App方式、網路購票、網上預約,和博物館發展緊密聯繫,甚至掃描二維碼就能得到形象動感的網路宣講。以APP為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清代皇帝服飾》三款APP,均入選蘋果應用商店「2015年度精選」榜單,人們非常喜歡。藉助互聯網這雙特殊翅膀,讓形象動感、富有現代氣息的博物館宣傳和推介,「飛」進更多人的生活中和智能手機中。參觀、瀏覽博物館成了一件時尚而妙趣橫生的事情,人們來了都不想走、不願走,「很萌」的博物館也就能成為內心的文化景觀,受到敬仰和膜拜。


博物館更要做好常態化的文化滋潤、持久反哺,成為家常化的文化景觀。開設博物館的目的就是,讓它真正融入生活和心靈,發揮重要的文化和文明滋潤功效,因此,我們需要在「國際博物館日」多開展免費開放活動,也需要在平時,創造條件進行全方位免費開放。就像有些城市,讓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博物館,比如「走近吉林市,就像走進一座關東歷史博物館」。或者經常搞一些專題性的精品展覽、專題展覽等,成為公眾的「第二課堂」、「民眾的大學」。讓博物館成為社會公眾不可或缺的「水」、「空氣」和「精神資糧」,長成家常化的文化景觀。

您可能感興趣

讓博物館成為「民眾的大學」
盆景文化已成為世界性文化;這是一種文化產生的活體藝術品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成為文化部確認的創意產品文化開發的試點單位
美文欣賞: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24節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科學還是文化?
貓咪以其英俊的外表和健碩的身體,成為新晉網紅
讓街拍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寵兒李理的街拍時尚秀
沒有人的博物館,如何成為光的棲息地
《四書》何以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
注意啦!你家的老照片或將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國際論壇影響廣泛 了凡思想成為寶坻文化新名片
飲食之美:讓烹飪成為藝術的御廚黃啟雲
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習慣
呢喃的花園:哥特教堂成為多感官體驗藝術品
法雅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班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哪些?
獨家調查:《中國詩詞大會》成為網紅,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真來了?
《三體》為什麼會成為流行文化?
馬斯克的願景: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物質與反物質曾遍布整個宇宙,物質如何成為贏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