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劉慈欣:人與機器的對決 人最大的優勢是想像力

劉慈欣:人與機器的對決 人最大的優勢是想像力

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


2015年8月23日,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劉慈欣的冷靜,與他現在火熱的人氣對比鮮明,所以,他總是推掉各種活動。

但3月25日下午,他卻興沖沖地趕到北京,參加「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頒獎現場,因為他想見一個人。到場後,他就開始尋找一個人,很快,他在第一排的嘉賓席上,看到空蕩蕩的座位上貼著「屠呦呦」幾個字。一問,屠呦呦沒來現場。劉慈欣有些失落。


「屠呦呦老師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很想和她當面聊聊。」


頒獎會上,很失落>


遺憾沒有見到屠呦呦

去年,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劉慈欣就火了。


這位標準的理工男,憑藉科幻小說《三體》,摘取了「雨果獎」,「雨果獎」被稱為「科幻界諾貝爾獎」,這無疑讓很多文科男汗顏。至此,中國科幻在歷經一百多年的耕耘後,走上了世界科幻文壇之巔。


《三體》英文版獲得了雨果獎之後,總有大小活動邀請劉慈欣出席,他卻很少外出參加活動。這次專程從山西跑來北京領獎,劉慈欣透露原因,除了有感於這個獎項設立十年的分量,他其實很想去見另一位獲獎嘉賓屠呦呦。「屠呦呦老師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很想和她當面聊聊。」


不過,25日下午,當他隻身一人、興沖沖地趕到頒獎典禮現場,卻在第一排的嘉賓席上,只看到一個空蕩蕩的座位上貼著「屠呦呦」的姓名。屠呦呦沒能到現場領獎,他感到遺憾和失落。「假如屠呦呦去了現場,你想找她聊什麼?」「也沒想好要聊什麼,只是很想見見這位科學家。」


實際上,劉慈欣並不是一位全職作家。白天上班,晚上寫作,如果加班,那麼晚上就寫不成。平常,他還要買菜做飯、接送女兒,生活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頒獎過後,劉慈欣被眾多記者追訪。26日8點09分,劉慈欣回復華西都市報記者的簡訊,婉拒了當面採訪的請求:「抱歉,我正在上車回去,因為有事來去匆匆,我們可以電話里聊。」


來去匆匆背後,不知是見屠呦呦而不得的失落,還是要照顧女兒的貼心。


人工智慧,再思考>人類最後的「壁壘」是什麼?


28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如約撥打了劉慈欣電話。


電話接通,劉慈欣說話了:「稍等,我看看手機還有沒有電。」頓了幾秒,他又說,「沒事,電量還可以支撐一通電話。」

人類與機器的對決,曾經是劉慈欣嚴肅思考的問題。前段時間,一場圍棋人機大戰,讓「人工智慧」的話題瞬間火爆起來。


「人類真正的優勢可能就在於我們的想像力。」他說的一句略顯拗口的話卻頗有哲理:「想像力的作用,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遠比我們想像的還重要。」


然而,最近在日本的一個文學獎評比中,由人工智慧(AI)創作的小說作品入圍初審,評委意見「情節無破綻」。寫作這個充滿創造力的職業,也有可能被人工智慧代勞,劉慈欣對此並不意外。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研發了一款軟體「電子詩人」,可以用詞庫和語法庫自動「創作」生成詩歌。

這款軟體至今還能在網上下載,有人用其寫詩,自動生成了五段共計五十行的現代詩,冠以標題「我用劉慈欣的電子詩人軟體寫的詩」,在文藝青年聚集的網站炫耀。任意摘錄幾句:「我面對著驚恐的天使和實心的大衣,虎頭鯊和花和雞尾酒和三角洲還有平方和都在思戀,超新星曾經是充滿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旁,我氧化著……」後面網友留言,是一串「不明覺厲」。


人類在想像力方面的優勢是否明顯?他對此並不樂觀,認為機器文明總有一天也會在想像力上戰勝人類。作為一個作家,他希望發展科幻小說,以加強人類最後的優勢。「如果想像力的優勢盡失,那人類最後的壁壘是什麼?」劉慈欣沉默了幾秒,語氣沉重地回答:「可能我之前說得不嚴謹吧,這個問題我正在重新思考,但還沒想出答案。」


對待生活,很用心>接送女兒比當導演更重要


以電影《三體》監製的身份,劉慈欣涉足電影。


在作家圈子,一直流行著「寫而優則導」的慣例,70後代表如徐靜蕾、九把刀,80後則由韓寒、郭敬明扛起大旗。被問及是否有計劃,親自將小說拍攝成科幻大片時,劉慈欣搖頭否認:「我不會做導演,也沒有那個精力。導演太累了!韓寒他們還年輕,我都50多歲了。而且導演每天都要跟組在外面跑,就完全顧不上家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為正在讀中學的女兒買菜做飯,接送其上學放學,在劉慈欣眼中,比當導演重要得多。


儘管劉慈欣對這部電影的票房信心滿滿,預測「應該很好」,但對於電影改編一事,此前早有原作者不滿意、原著粉不買賬的前車之鑒。在「三體電影」的官方微博下面,既有真愛粉求海報、求預告的告白,還有不少原著粉「求別毀」「求輕虐」的呼喚。其中一位粉絲留言非常糾結:「去看感覺侮辱了《三體》,不去看又心虧得很,這種明知是雷還糾結要不要去踩的心態,真是抓狂。」


不過,劉慈欣對此表示淡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理解讀者的心情。小說面向讀者,電影面向觀眾,兩種形態分別對應不同受眾,你不能強迫讀者也喜歡電影。」至於是否會為《三體》站台、去各大城市路演,他則表示要等電影開始宣傳之後的安排。


/對/話


劉慈欣:與好萊塢合作還是有可能的


電話那頭,劉慈欣說話不疾不徐。他話不多,但都回答得非常恰切乾淨,給人一種典型的「理工男」感覺。


華西都市報:有沒有考慮嘗試其他題材?


劉慈欣:我就是個科幻小說的作者,寫不了科幻以外的類型。


華西都市報:在此前揭曉的第十屆作家榜上,您憑藉《三體》1000萬元人民幣的版稅收入位列榜單第11位,與2013年相比,收入突飛猛漲,這是否意味著科幻小說作者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劉慈欣:其實科幻小說作者的收入要分兩塊,一部分是傳統出版業的版稅,據我所知,這項對於普通科幻作家而言沒有明顯變化;另一部分是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費,作者們的收入提高主要來自這一塊。隨著科幻電影市場的火熱,科幻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水漲船高。五六年前,一篇短篇小說的改編費才只有三五萬元,現在甚至可以賣到上百萬元。


華西都市報:從《超新星紀元》到《球狀閃電》,您有6部科幻小說將改編成電影。在出讓改編權的時候,您有什麼標準?挑選公司,還是導演、編劇,或者出錢最高的買家?


劉慈欣:出讓改編權的時候,我更傾向於實力較強的文化公司,還沒到挑選導演、編劇的層面。


華西都市報:未來有沒有可能與好萊塢合作?如果可以挑選,您更希望和哪位導演合作,或者請哪位明星出演自己的科幻片?


劉慈欣:這個還是有可能的,交給好萊塢運作。導演要取決於對方,誰看上我的科幻小說,伸出橄欖枝了,咱們才能坐下來談合作。


劉慈欣印象


冷靜淡定的理工男他的「危機感」一般人不懂


劉慈欣這兩三年越來越紅,成了廣泛文化圈的名人、明星,就連扎克伯克等國際名人,都成了《三體》的讀者。幾乎每年夏天,劉慈欣都要來成都參加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禮。據記者連續幾年跟蹤採訪觀察,圍繞在他身邊的粉絲讀者越來越多,他出現的場合,尖叫聲也越來越多。


但是劉慈欣還是那個劉慈欣。不管多少人圍著他簽名,跟他交流,他總是很耐心。沉默、寡言,講話時會陷入沉思狀。在夏天的時候,他會穿一件牛仔藍襯衣,黑色牛仔褲,有時候背著一個黑色雙肩包。簡潔、幹練,透著一股濃濃的理工男氣息。


得獎很冷靜對外星人卻有危機感


科幻迷熱切期待劉慈欣的電影《三體》,但他本人卻非常冷靜。劉慈欣透露,最密集的時候,他平均一天看一部科幻電影,「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我都看過。」劉慈欣說,現在的科幻電影越來越注重特效,但特效過多會削弱故事性。


對很多事情保持淡定的劉慈欣,絕不缺乏自己的危機感。在科幻迷的圈子裡,很多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事兒:一位官員曾經找到劉慈欣談科幻,兩人交流到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我們是否有防禦應急機制問題等等,兩人討論得很嚴肅。


這件事或許會被一些人視為「段子」,但了解劉慈欣的人都相信,這來自劉慈欣的真切危機感。劉慈欣說,這種深刻的危機感,很多科幻作家都有,「它是隨著人生經驗,歷史知識與現實知識的積累,慢慢地,越來越明顯地產生出的。」


對自己要求高「科幻越來越難寫了」


很多人關心《三體》之後,劉慈欣什麼時候寫下一部長篇,劉慈欣的回答是「還在構思中」。在成都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他透露一個細節:他寫科幻小說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體結構,提筆之前已經想得很詳細了。想的過程相當漫長,就像一棵植物在心裡慢慢成長。


劉慈欣認為,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科幻小說越來越難寫了,「你必須描寫出一個仍然讓大家感到震撼的奇蹟才行。現在科技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部手機全搞定,甚至還能跟全球通話。可我們覺得它神奇嗎?不。這就很要命。這對科幻文學的打擊——是致命的。」

您可能感興趣

性愛機器人面世的背後,是對人工智慧的挑戰
1%的想像力和靈感,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機器人教育的好處!
如今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喜還是憂?
機器人蔘軍是不是真的比硬漢軍人更快更強?
來向汪星人挑戰的智能機器人,看我一抓搞定!
大數據揭秘人工智慧猛料:中國人最想要的居然是做飯機器人!
人與機器協同工作,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互補也是一個必然趨勢
當機器人「同事」越來越多,人類需要掌握新的技能
這個機器人特別小,卻真的是個神器,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智造!
人與智能機器人,誰更懂禮貌?
優必選周劍:給人形機器人裝上「智能心」,才是優必選的終極夢想
機器人版「王者榮耀」:大疆與他們的熱血機器人大戰
那些關於機器人的電影,只是人們把自己的情感放在了機器人身上?
人工智慧:當機器人擁有自主意識的時候,會對人類造成威脅嗎
機器人反應的是人的本性,而不是機器的本性?!
打造未來戰士:不是機器人,卻比機器人更「像」人類
嘲笑李世石的柯潔已被谷歌機器人打臉,人工智慧威脅真的來了?
人與機器人的交互,或許最終會包括性
從電子寵物看機器人:對生命的模仿還是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