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德國製造:用來培養工匠精神的那些「套路」

德國製造:用來培養工匠精神的那些「套路」

>德國製造:用來培養工匠精神的那些「套路」

德國工匠精神的母體是一層層制度性質的毛細血管和支撐基石


在德國,全國有837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世界範圍內僅次於日本。「德國製造」就如同精品保證,這種信任感的建立離不開在德國備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德國的工匠精神並不僅僅是抽象的「精神」,它的母體更是一層層制度性質的毛細血管和支撐基石。這一精神的長久傳承和發揚,使得德國在工匠培養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發展成了一種「套路」。德國工匠精神培養的這些「套路」,對每個行業領域的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套路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基石


德國的職業教育涵蓋各個專業,包括超過三百多個職業崗位。本著在社會中磨鍊、實踐中成長的原則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德國職業教育為本國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他們如同分散在德國社會各處的「零件」,組合成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一流」。德國的總體教育教學體系當中所包含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了世界上最高質量的生產力和勞動力。其中最明顯的是職業教育體系和工廠里的學徒制。德國的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和工業大學,一百多年來培養出一代代卓越的工程師。


在德國,每一名學生都必須要經過三年的學徒訓練,必須要在工廠或其他任何產業實踐基地進行三年學徒計劃。這樣可以幫助年輕人在完成學業的同時能夠迅速就業。從1880年開始,這種雙軌制的教育體系成為德國工業發展成功的關鍵。當然,這個架構也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建立起來。


德國的工業技術發達,需要大規模的人力資本投資,投資於人而非物質資本。德國制度富有意義的地方在於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穩健發展是德國成功的一個重要支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穩定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它的雙軌制教育體制,非常有利於穩定有序勞動力市場的建立,乃至實體經濟的發展。從小學畢業起,學生就開始分流,其中的一部分學生進入職業教育的軌道。在德國,即使一個年輕人已經進入職業教育學校,今後仍然有機會到大學讀書,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和連接性。


德國人不把錢作為一切事務的衡量標準,很多時候看重別的因素。一個訓練有素的工人,他同樣能有不錯的收入,生活水平、社會地位也會很高。同時,就德國的工人家庭來說,他們的孩子上大學比例較小。

談到德國模式,中國對德國的學習早已開始。中國在1920年代中期,曾試圖大面積引進德國的技術教育體系,十年內稍有成效,可惜被全面抗戰中斷了。德國的學徒制極有效,對十多歲入行的青少年每日每時傳授手藝,多年下來,煉成一手絕活後,工資不低於同年齡拿到高等學位的技術員。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技術教育體系,過去二十多年裡,它們絕大多數被「光榮升級」成普通的三年制四年制高校,名聲好聽是「升」,實際後果是「坑」——把年輕學子吸進學校,花掉學費,飄走年華,實際技能卻沒學到什麼,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差。



套路二:德國的經濟體制,成就了這種工匠精神


德國製造業的成功意味著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是成功的。德國的工匠精神之所以可以不斷傳承、發揚光大,與其經濟體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德國人講究共識,尤其是在僱主和工會,僱主和員工之間,有一種四方決策的模式,這在全世界很少見。


得益於這種社會共識,德國的勞動力成本10年來增長很緩慢,而其他國家勞動力成本增長了25%~30%,這意味著德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競爭力非常強,這樣產品價格便很有競爭力。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德國勞動力成本出現了問題怎麼辦?可以看到德國經濟模式有自我改革的能力。比如現有德國的福利制度已經在大刀闊斧地改革,極大地革新了勞動力市場,增加了它的靈活性。

福利改革意味著德國人的福利水平有所下降,比如領養老金年齡的推遲,以及養老金水準的降低。此外,德國也進行了稅制改革,使企業稅和直接稅下降,與此同時,間接稅稍有上升。德國還進行了醫改,把勞動力成本和醫療成本分開。以往,人們會認為衛生費用、醫療費用成本當由僱主負擔50%,這樣醫療成本就成為了勞動力成本的一部分,這其實會降低德國企業的競爭力。這項改革已經在2005年取得了成功。


德國特有的經濟體制其實就是指社會市場經濟,這一模式首先是一些德國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提出來的。經濟學家認為,要想在世界經濟體當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德國必須克服通貨膨脹、高失業率,以及經濟衰退帶來的影響,同時也要克服納粹時期帶來的影響。


所以,德國施行了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能夠使企業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能夠保持社會的凝聚力。德國「二戰」後的反思是,市場經濟應該受到約束,其中最大的約束就是憲法。德國憲法規定私人財產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也就是說德國的私人財產定義跟英、美、法等國家是不一樣的。


德國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的最終效應應該是整個社會財產的分配。為此,德國政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開始建立社會福利體系。德國社會福利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此經濟體制下每一位民眾的利益不會遭到犧牲。


總結起來,德國的經濟模式有三個基礎:

一、德國文化,德國人天性對社會凝聚力與社會團結的重視。


二、德國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所帶來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使人們認可對資本主義市場加以控制。


三、德國對於教育以及科技的無上尊崇。


德國的模式根植於這三大支柱,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企業能成功,尤其是在傳統製造行業。比方說大眾、奧迪、保時捷這些汽車製造企業,現在這些產品外形很時髦,但是產品的整個架構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很多基礎架構甚至已經維持了五六十年以上。相對來說這些傳統製造業的機械工程內部構造的變化並不是很大。所以這些德國傳統企業,他們通過過去的成功經驗為自己求得了發展的空間。


套路三:德國的家族企業,工匠精神的傳承


德國之所以強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德國的家族企業。在去年年底的普查報道中,百分之九十的德國企業,在西方是屬於中小規模的,很多是家族型。萬般手藝千種訣竅,皆是靠著這個天然的體系傳承。長輩不敢不對晚輩傳承絕活,傳不下去,兒孫靠什麼謀生、立業、養家、發財?晚輩不敢不儘力接過絕招,接不下來,靠什麼自立、自主、當老闆、在國際競爭的浪濤中搏擊?德國人經常對老外們說:「我家的公司是第幾代了,我們的規模不大,但是我們能做的產品,別人做不出來。」


這些家族企業和我們想像的並不一樣,它們往往是家族控制,但是由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家族並不介入日常管理。比如說漢高公司——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化學公司,就是家族控制,不上市;做汽車零配件的博世公司也是百年老店。這種家族控制、職業經理人管理的模式一直傳承下來,原因有二:第一,德國的大家族注重教育,這些大家族會對下一代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教育。第二,德國特有的遺產稅體制。在德國,遺產稅的徵收最高可以達到70%,但對於家族企業的傳承,遺產稅卻存在著特別規定。如果一個企業家創辦了一家企業,他要把這個企業傳給子女,同時子女承諾十年之內繼續經營,那麼他遺產稅的上交金額幾乎為零。遺產稅的規定對於家族企業的傳承、基業長青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家族企業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傳承高超技藝的骨幹力量。縱覽現今西方老牌工業化國家那些享譽全球的頂級產品,大都是技藝精純的手藝人所開創出的家族品牌。所以,我們要去追求和學習的,應該是德國工匠精神母體中那層層疊疊的毛細血管和支撐基石。(來源:學術中國)

您可能感興趣

烹飪的工匠精神
史玉東:用「工匠精神」擦亮乳業「中國製造」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備受推崇,其實中國人才是工匠精神的精神
小野的工匠精神
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
德國:「工匠精神」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
城市裡的工匠精神
用心飛行,工匠精神
中國房產——丟失的工匠精神
用佛陀的精神愛著這個世界!
一個太極拳教練的「工匠精神」
最好的藝術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
【德國傳奇】德國工匠精神的故鄉,孕育了無數大師的神奇土地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備受推崇,其實中國人才是工匠精神的祖宗(二)
執著和大愛鑄就「工匠精神」
大國崛起,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
文化之旅:觀隋朝青瓷 培養工匠精神
這些古代哲學裡,涵養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用「啪啪」的精神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