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位於上海淮海中路的武康大樓。 東方IC 資料圖

2016年5月18日上午,上海徐匯區湖南街道口述歷史項目武康大樓案例發布會在大隱書局召開(編按:武康大樓位於上海淮海中路1842-1858號,始建於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當時,我突然意識到,這裡是武康大樓附樓一樓的最深處,相當於我們所有人現在是鑽到了武康大樓的肚皮里。而我們當初想採集的,今天大家所期待的,就是來聽聽歷經了近百年時光的武康大樓藏在深處的那些故事。


「這只是一個試樣,給媒體嘗鮮的。」我忍不住給到發布會現場的每一位相熟的武康大樓居民都打了一劑「預防針」。因為我看到了本來就很「克勒」的周炳揆先生一身正式的西裝;講話慢條斯理的童榮生醫生坐下來,就一直在撫平她的一頭銀色短髮;非常健談的畫家秦忠明老師全程保持著筆挺的坐姿,就像他接受我們訪問時的狀態……


2015年6月12日下午,我們和武康大樓的居民代表們第一次正式坐了下來。他們中不少人後來成為了我們的採訪對象。但當時大家只是圍著居委會的一張大桌子,七嘴八舌地講述著自己知道的武康大樓歷史,舉薦著自己認為的最能講清楚武康大樓事情的人。


口述歷史項目專家組的牽頭人,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駐會委員、原文新報業集團社長陳保平先生不僅自己記著筆記,還一再關照我,要錄音,要好好整理大家的發言。可整理完那天座談會的紀要,我立刻就「懵」了。居民們講到的武康大樓歷史點滴,與公開的文獻材料,或南轅北轍,或缺乏佐證。大家推薦的人選,或早已搬離武康大樓不知所蹤,需要派出所出面「查戶口」;或算算年紀夠享受「敬老卡」最高的那兩檔。居委會的同志實事求是地和我說,歲月不饒人啊,你們動作要快。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作家陳丹燕(右)丁曉文 供圖


我有幸被上海文化圈的兩位「陳老師」——陳保平先生和作家陳丹燕女士邀請加入他們的團隊,一半原因是因為我曾在陳保平先生執掌的報社當過幾年記者。我們當時頗為自豪的一個版面叫「城市地理」,和同事完成了好幾個關於「上海西區」(解放前的法租界)城市歷史有關的選題,武康大樓都是必須去打卡的地標。另一半原因,我現在還是一本青年文學雜誌負責非虛構類創作的編輯。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個花時間,挨家挨戶和武康大樓居民聊天的事情。現在,千頭萬緒,不知如何下手。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口述歷史」的難度。


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確立(人選)標準。前線遇到的難題很快被傳到後方。這也是我們這個口述歷史項目團隊的特色,陳保平先生利用他的人脈為項目配置了一個高規格的智囊團。專家和我們一起研究了採訪思路。最後,我們從139戶現居武康大樓的居民和大樓日常管理者中,落實了十二位採訪對象。

陳保平先生和其他專家認為,武康大樓歷史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組成的,我們既要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親歷者,也要兼顧不同身份,有些採訪對象是享受了政府福利分配,有些採訪對象是特殊歷史時期換房子換進來的,還有人是以純市場化的方式租住到武康大樓。陳丹燕也一再提醒大家,我們要採訪居民和建築的關係,這個關係是跟建築的變化和居民個人生活的變化有關聯的。


在案例發布會上,陳保平先生說:「走進他們家中,我們聽到的可能是溫暖的回憶,也可能是一塊被揭開的傷疤。」2015年6月16日,上海戲劇學院退休教師、畫家秦忠明成為了我們的第一個入戶採訪對象。秦忠明入住武康大樓是在「文革」年代。起因非常「荒唐」,造反派們為了「鎮壓」他,讓他住到了需要付「貴租金」的武康大樓里。面對公寓套間里的一間偏房。秦老師說,「我只能讓女兒睡在衣櫥頂上,為她做一個欄杆。太太為了讓我白天有地方畫畫,還要把棕綁床推出去。」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武康大樓老照片

而在我的幾次獨立採訪經歷中,最難忘的是和住在「汽車間」唐桂林的對話。「汽車間」是配給大樓住戶的三層立體車庫,一樓、二樓停車,三樓類似員工宿舍。武康大樓一側還保留著當年的坡道。解放後,「汽車間」里的汽車沒有了,入住的人越來越多,還有單位的庫房。有居民告訴我們,這裡存過上海博物館的「殭屍」(標本)和清朝大炮,開辦過託兒所。


現在「汽車間」就是武康大樓的「第三世界」,是居委會管理中頗需要用心的一塊,但這恰恰也是武康大樓歷史的一部分。唐桂林家三代人,最多有五口人住在19.7平方米的空間里。我們在武康大樓的入戶採訪一般都配置了兩個固定拍攝機位和一個遊走拍攝機位,但在唐桂林家,我只能布置一個固定機位。開始採訪了,大家都不能走動,不然就穿幫了。


1970年代末,唐桂林哥哥結婚,那時候很多人「婚宴」是在家辦的,他們在自己的房間擺了一桌,借鄰居家再擺一桌。等到唐桂林自己結婚時,家裡也有條件了,可以去襄陽公園對面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擺上十幾桌。唐桂林說,「我自己對小時候那段記憶還是非常清晰的,也不會忘記這段記憶,因為兒時的記憶留藏在心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他的記憶包括「汽車間」里悶熱的夏天,過年時鄰居家的「熱氽魚」,煤球爐上炒出來的長生果。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王勇接受採訪 丁曉文 供圖


武康大樓曾是上海文藝界名士的聚集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武康大樓,住過的房間或轉手賣出或留給子女。我們採訪了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勇教授,他是著名演員王人美的養孫,從小生長在武康大樓的他與著名藝術家孫道臨、王文娟有很長時間的相伴。王勇非常認真地與我們分享了對武康大樓的記憶和見解。


陳保平先生在採訪提綱里也設定了一道「必問題」,請採訪對象講講自己與大樓里文化名人有沒有交往,會以什麼樣的關係相處。有的採訪對象與文化名人做了隔壁鄰居,彼此照應已是日常,也不乏互為師友的。即使在「文革」年代,大家也會彼此打個招呼。在武康大樓度過童年的林江鴻,回憶了他與孫道臨的「交集」。當年,紅衛兵常去孫道臨家裡「溜達」。作為樓里的孩子,他也有了湊熱鬧的機會。孫道臨那時蓄著鬍子,推一個破自行車進進出出。電影《南征北戰》公映後,樓里的小孩們流行的與孫道臨打招呼的方式就是用電影《南征北戰》台詞,打趣地問一句:「上級的意圖是?」

「武康大樓」的口述歷史,一份城市歷史的集體記憶



武康大樓居民(左)接受陳保平採訪。 丁曉文 供圖


武康大樓居民的口述歷史採集持續了一整個夏天。其間,湖南街道還以招投標的方式,找了專業廣告公司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公司老總陸增岩日常工作、生活都在湖南社區,對武康大樓很有感情。武康大樓居委會的柏祖芳書記、湖南街道宣傳科的陳枚靜,還有其他我叫不出名字但一直相伴我們周圍的社區工作人員也經歷了忙碌的一個夏天。


沒有湖南街道和武康大樓居委會的「外交工作」,我們的採集可能只能去走「熟人路線」。武康大樓的公寓屬性註定生活其中的獨立性和私密性,這一點在今天時代氛圍下格外強烈,很多人並不歡迎「外來」的窺探。直到今天,是否應該開放武康大樓這樣的城市歷史地標給公眾參觀,大家意見非常不統一。而在口述歷史採集過程中,我們也聽到居民代表們對於保護武康大樓的各種思路,有時候他們會選擇比較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武康大樓的珍惜,比如附樓一樓剛剛生成的「大隱書局」,比如世博會期間對大樓外立面的統一修繕,居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


武康大樓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標誌性的變化。我想,我們企圖採集的武康大樓的歷史不僅要有過去時光的風花雪月,那是大家想像得到的,也必須要有時代變遷留下的斑駁,那是大家想像不到的。


(作者系《萌芽》雜誌編輯)


錄入編輯:梁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可能感興趣

東方歷史沙龍倫敦,一個城市的英國史
漢民族的集體歷史記憶-洪洞大槐樹的傳說
東方歷史沙龍北京,一座城市的民國記憶
武當鎮山之寶 講述一個藩王的歷史悲劇
巴黎菜市場 歷史創造的歷史奇蹟
歷史丨世界十大古老城市,中國城市上榜!
東方歷史沙龍死亡鑄造的歷史記憶
偉大的歷史進程呼喚偉大的中國歷史理論
讀史的三個境界:權術 大勢 歷史
現代史的另類講述:人的歷史?機器的歷史?
雲貴高原上歷史最悠久的名城,鎮遠古鎮
古玩收藏界歷史文化的 「載體」 ——四川銅幣
推薦《城市傳播:基於中國城市的歷史與現實》等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盪口古鎮
黨的歷史是奮鬥的歷史
大歷史:在宇宙史基礎上成長的生命史
千古名城,見證了三國偉大歷史的興衰
歷史上死的最窩囊的九大英雄,活著將會改變歷史
建築奇蹟——歷史上的大秦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