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幻——虛構的烏托邦
點擊藍字「吱嘎」,關注最牛技能視頻微信
人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很自然的開始思考生命。比如生命如何生存、如何承受、如何結束。但是這樣的問題,往往都必須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有一點自己的理解。 我在1992年去英國之前,曾在藏區待過一段時間。藏區有一種傳統的儀式,叫轉山。第一次見到這種儀式的時候,心裡感到非常的震撼,卻無法表達出個所以然來。直到我到了英國,再反觀那時的經歷時,才開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生命、輪迴、時間這類關鍵詞的思考也變得成熟。
《轉山NO.1》 《轉山》算是我對當年在藏區看到過的「轉山」儀式的一種回應。作品的靈感,是來源於建築師巴克明斯特?富勒的網格球頂建築。將人類古樸虔誠的精神信念與人類新科技文明的未來感融進一個作品內,再配以聲光電的特效。
《轉山No.2》 《轉山》還設置了一部分如UFO等一樣的科學幻想小說的內容,創造了一種現代和未來感。作為西藏地區的一種活動,《轉山》是一 種「今世」的解救行為。當我在創造我的藝術作品時,在某種意義上,我也是在「轉山」。這是一種自我解救的精神修行過程,充滿著苦辣酸甜。
《橋》是2004年我回國後參展的第一個作品,是顧振清策劃的「什麼藝術」展覽。人類的生活實際上就是一個無休止循環和周而復始的過程。這些雕塑小人物沒有任何故事,而只有重複運動的節奏,間隔的閃光,驚悸的聲響,人物反覆行走、消失,不斷輪迴。其中其實是有一種悲情的東西在裡面的。
《隧道》是我2005年的作品,是三根相接的管道,當觀眾走進,管道就變得透明。管道中的小人兒規矩地往管道交匯的方向走,卻永不相交,也永遠沒有終點,就像我們現代人被規範後的模式,但是我們離開了最初的地方,最後將到達哪裡呢?
《時間輪No.1》 我的作品其實是一種種虛構的烏托邦,表達的是人類對烏托邦的體驗和信念。藝術是對世界的一種特殊呈現,也是我思考的方式。
※協和骨科手術像演科幻大片
※烏托邦與科幻文學研究國際會議
※吳岩:科幻作品與科學教育
※時空穿梭中的哲思:克里斯托弗?諾蘭與他的科幻藝術
※科幻動畫幻遊獵人打造科幻盛典
※虚拟现实≠科幻?
※科技與藝術:從庖丁解牛到科幻VR
※未來城市的科幻藝術插畫!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藝術家詹姆斯 格尼繪畫技巧高超,創作出無數經典的科幻插圖
※科幻、科普、科學結合經典,《宇宙的光榮》再版
※中國科幻作家在芬蘭世界科幻大會的奇幻經歷
※李廣益:科幻視角下的烏托邦研究
※夜晚的聲音恐怖殭屍和黑暗機械科幻幻想藝術
※社會科幻的領路人,現代科幻的奠基者——威爾斯本紀
※科幻如何推動中國科技創新
※科幻視覺小說《心靈之蝕》科學家與幽默AI在烏托邦的故事
※遊戲電影中精妙絕倫的科幻建築、機械是如何設計的?
※探索硬派科幻作品背後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