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個外科醫生四處去「攔刀」

這個外科醫生四處去「攔刀」

這個外科醫生四處去「攔刀」


醫生提醒:晚期癌症病人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輕易放棄。圖/CFP


■本報首席記者唐聞佳

「我不知道我能攔下多少刀。」坐在辦公室,朱正綱教授神色凝重。他是上海瑞金醫院胃腸外科的帶頭人,也是我國胃癌診治與研究專家,就是他領銜的「一滴血篩查早期胃癌」正從實驗室向市場轉化。但近一年半,他的重心放在胃癌晚期患者身上。按現在的普遍認識,手術切除是這類患者的最後希望。可朱正綱不這樣想,這一年來他到處去「攔刀」。他說開刀沒用,還會起反作用。


這真是顛覆性的觀點。朱正綱顧不上得罪同行,他著急的是明明有更好的治療方法了,但太多醫生不了解或不敢嘗試,結果是一些患者犧牲在「未進步」的醫生手裡。


人類對抗腫瘤已逾百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說,回首過去200年,人類對腫瘤的認識已從盲人摸象跨越到管中窺豹。那麼,下一步怎麼走?朱正綱醫生的鼓與呼,讓人意識到一種被忽略的可能性:人類對抗腫瘤百年,比起科技的創新與進步,人的觀念進步更重要。


這個外科醫生四處去「攔刀」

近日,第十一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朱正綱擔任大會共同主席。在這個我國最高級別的胃癌學術大會上,一系列新數據讓他輕鬆不起來。去年,全球新增100萬例胃癌患者,中國佔42%。這數字每年這樣增加著,構成一個龐大的患病群體。胃癌在我國各類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已排名第二。


「我們的問題是胃癌早期病例太少,僅佔10%,也就是說90%新發現的胃癌都到了中晚期。對比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的早期胃癌發現率達到50%至60%,個別發達城市達到70%。」朱正綱說,胃癌早期發現水平跟經濟水平有關,將早期胃癌篩查納入醫保、推廣早篩項目、全民健康宣教等都有助於發現早期胃癌。


這些年,我國利用早篩項目、內窺鏡(包括胃鏡)等手段,將我國的胃癌早期發現率從3%上升到了10%,但面對大量晚期患者,這個數字是蒼白的。在瑞金醫院,早期胃癌發現率已經達到22%,大大超過了「國家水平」,但這僅僅是在一家醫院。


因為早期診斷率還不高,大量病人拖到了晚期才被發現。


這天上午,朱正綱看門診,47歲的女病人兩年前查出胃癌晚期,在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開刀。但現在,腫瘤複發了,且大面積轉移。一雙兒女焦急地跑來問朱正綱怎麼辦。朱正綱看著她的手術記錄,內心翻江倒海。

「我們對中晚期胃癌的認識已經落後了。」朱正綱記得老師傅培彬、林言箴這代人常說腫瘤能開刀的,肯定首選開刀。這之後,再化療、放療。老一輩對這種治療方法形象比喻為:先把大山(腫瘤主體)搬掉,再用化療、放療等把周圍的小土塊清理掉。


學術上把這稱作「去腫瘤負荷手術」,走到今天,這種治療觀念已深植於全國大小醫院,晚期病人跑到醫院裡,來一個,就開(刀)一個。


可怖的是,跟蹤一年來看,晚期病人開刀後沒多久就複發了,生存期很短。


「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去年起,朱正綱開始去「攔刀」,他在不同的學術場合跟醫生們說,不要輕易給晚期胃癌患者開刀。


觀念創新,靠「種子醫生」喊話

朱正綱不是唯一的「攔刀醫生」,與他一道奔走的,還有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中山醫院、上海腫瘤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等大醫院的一些醫生。他們說,希望把整個腫瘤治療行業的觀念轉變過來。


讓這群大多是外科醫生的西醫反思手上這把刀的,是近兩年國外提出的「轉化治療」新概念。這是一項前瞻性研究,它顛覆了傳統的腫瘤治療觀念,認為腫瘤治療應該是在手術前先把病灶控制好,把轉移灶縮小甚至消除。就是先「轉化」腫瘤,把大腫瘤轉成小腫瘤,把晚期腫瘤轉化到中期、甚至早期,然後再開刀,達到手術切除甚至根治的結果。


「術前新輔助腹腔與全身聯合化療」(簡稱NIPS治療)就是基於這個概念的新治療方法。一年多前,瑞金醫院開始探索這種治療方法,結果令醫生們吃驚:原本大面積擴散的腫瘤細胞不見了,腹水不見了,拳頭大小的腫瘤縮小到豆粒大小……一批晚期患者在幾個療程的NIPS治療後,再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存活至今。而此前,醫生給他們的生存期預判僅僅是3-6個月。


「要是去了其他地方治療,現在怕是已經裝進『小盒子』了。」一個在瑞金醫院接受NIPS治療的胃癌晚期患者感激不已。這個患者治療至今已一年多。

瑞金醫院應用NIPS方法已治療30多例晚期胃癌病例,手術轉化成功率達到70%,其中RO切除(相當於腫瘤徹底切除)達到77.8%。「轉化治療」後,患者生存期都已達到一年以上,生活質量也都不錯。


超過七成的晚期患者治療後得到腫瘤徹底切除,這個成績讓國際同行都側目,對這群醫生而言跟打了興奮劑沒兩樣。


「原來我們一個都做不到。」朱正綱說,這一年半給他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技術上的創新是重要的,但觀念的創新更重要,不然,難的東西永遠沒人去碰,也就永遠難以有突破。


這群首先被刷新了觀念的醫生堪比「種子醫生」,他們開始傳播新觀點。


「我們擔心全國千千萬萬的基礎醫院還在實踐舊理念,一批批患者白白地犧牲。」「我們不像國外有指南,一旦更新全國通行,我們沒有這套體系,大醫院一定要站出來喊,告訴大家新的方向。」醫生說,我國大小醫院林立,要讓醫生的觀念迭代,現下唯靠「種子醫生」出來喊話。這樣的傳播效率有限,隨機性也很大,但這是現狀。


技術進步了,相信能救下更多患者


不過,「種子醫生」要把新觀念傳播出去,並不容易。


「中國胃癌晚期病人開刀都活不過一年,其中有學術因素,也有非學術因素。學術因素是我們現在的治療技術、水平還有限。非學術因素有收入分配、醫療服務定價等,比如,開刀對醫生來說,收入更高些。」朱正綱談到。


醫生應該考慮的是怎麼延長患者的生命,如何規避非學術因素干擾?在瑞金醫院,朱正綱和同事們已在探索多學科聯診模式(MDT),腫瘤內科、病理科、放射科、外科醫生坐到一起討論,為每個病例制定治療方案,而不是「不由分說地拉去開刀」。


「過去我們外科一味追逐開刀,手術難度很大,醫生也很累,手術後的效果還不好。現在講求的是轉化,怎麼把晚期轉化到相對早期,降期對患者來說是天大的好事。」朱正綱現在更願意稱自己是「腫瘤醫生」,外科醫生更關注開刀漂不漂亮,拿不拿得下,腫瘤醫生則更關注患者到底能活多久、活得好不好,這有本質區別。


在與腫瘤的過招中,外科已顯露出它的極限。為什麼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後活不過一年?朱正綱分析,晚期腫瘤擴散廣,轉移灶往往開不幹凈,結果在手術打擊之下,腫瘤自帶的免疫系統受到刺激,導致它們啟動更強烈的反撲,在生物學上就能觀察到腫瘤細胞加速增值,臨床上就會觀察到晚期胃癌患者在手術後很容易複發,且來勢洶洶。


「轉化治療」這種國際上的最新腫瘤治療方法正是試圖規避外科的局限。嘗到這種治療的甜頭,令朱正綱這樣的「種子醫生」現在迫切地想做三件事:第一,讓社會知道晚期病人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輕易放棄。第二,想對醫務人員說,觀念要更新。第三,繼續堅持基礎和臨床相結合的研究。


「我真有點急了,『轉化治療』可以挽救一大批病人,但這個理念遠沒普及。」朱正綱算了算,瑞金醫院也好、協和醫院也罷,一年胃腸外科也就看三五千例病人,對比每年全國新增的42萬例胃癌患者,真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種子醫生」正絞盡腦汁想著怎麼把聲音再放大。朱正綱致力於牽頭全國的多中心研究,希望納入更多病例,進一步複製、推廣成功經驗,並結合基因測序、關鍵基因篩查、個性化用藥等基礎與臨床結合的角度做深入探究。這個經驗國外學術界也很期待,因為國外晚期病例有限,大部分病人在早期就被發現了。


「把新技術推廣,這對全世界的患者來說,都是最實在、最重要的。」朱正綱說,我們不敢說治癒腫瘤,但腫瘤與人類已經「相伴」千年、「過招」百年,我們正在一點點改變腫瘤患者的命運。

您可能感興趣

女友媽處處為難我這個婦產科男醫生!
這位醫生竟然砍殺了同科醫生!
義大利外科醫生給一隻老鼠第二顆頭,他打算實驗人類頭部移植手術
一位心外科醫生的生死觀
這個外科醫生太能折騰了
這三種小處方醫生,看病時找哪一種好
義大利醫生給老鼠按上第二顆頭 準備人類頭部移植手術
那些年,麻醉醫生被外科醫生「坑」的事兒……
四十歲的兒科病人,和兒子看同一個醫生
印度一名醫生把胎兒拿去喂狗 為什麼勒
醫生檢查病人私處 對鏡頭擺剪刀手留念
當外科醫生遇到自己孩子手術
醫生遇上最難一刀!女嬰心臟只有半個鴿子蛋大
白百何新劇《外科風雲》上線,但這10個鏡頭卻遭醫生一致吐槽!
外科醫生的手,神經科醫生的腦
「啞科」醫生不好當 走近兒科醫生
男童出生嚇壞醫生:頭部是正常人三倍大 猶如外星人
滬一醫生死在醫院樓梯處生前疑患抑鬱症
大猩猩難產,獸醫 婦產科醫生 外科醫生齊上陣,順利產下幼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