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喇明英: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羌族文化重構的影響分析

喇明英: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羌族文化重構的影響分析

喇明英: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羌族文化重構的影響分析



羌族建築是羌族村寨的代表性物質文化遺存和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載體。(圖片來自網路資料圖)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汶川地震災區羌寨重建與羌族文化重構研究」(項目編號:09CMZ01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5.12」汶川大地震使眾多羌族村寨遭受嚴重破壞。在羌族村寨的災後重建工作中,出現了四種重建模式和五種建築類型,分別對羌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羌族村寨的文化重構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或負面影響乃至嚴重破壞。本文在對四種重建模式和五種建築類型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析其對羌寨文化重構的影響,提出在未來的災後村寨重建工作中應重視村寨建築與文化的關係,克服重居住功能而忽視文化功能的傾向,做好規劃設計,促進文化保護與傳承。


羌族主要聚居區的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縣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地質地貌、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眾多羌寨被毀或嚴重受損、人員傷亡巨大,使羌族文化損失嚴重。自然生態系統通過自然和人工修復,經過一定時期可以使之基本恢復。作為歷史遺存的羌族村寨,由於受建築抗震需要、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村寨自然環境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通過災後重建恢復原狀,與羌族村寨緊密關聯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自然生態的修復相對較為容易,而作為災後文化重構重要內容的羌族村寨重建則更為複雜和困難,因為村寨重建並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居住建築的重建,更是對羌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複雜文化工程。經過對一年來羌族村寨重建情況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在羌族村寨的災後重建中,呈現出多種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這些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於當地羌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正在產生重要影響。為此,特將我們了解掌握的幾種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進行梳理,並就其對當地羌族文化重構的影響進行初步分析,以期為羌族地區村寨重建和今後其他民族村寨的重建提供借鑒。


一、羌族村寨災後重建中的幾種模式和建築類型

根據對災區羌族村寨重建情況的調查,我們發現羌族地區村寨重建由於受地震導致的自然生態環境變化、文化保護、發展旅遊業、改善村寨交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幾種不同重建模式。災後村寨重建包括由縣級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下髮指導性建築設計圖紙和規範指導村寨重建、由鄉村基層政府組織在徵求村民意見基礎上統一規劃重建、由對口援建方統一規劃援建、民間援助機構提供建築方案及部分資金援建、當地居民自主自建等幾種重建方式,由於人們對羌族建築文化、羌族村寨建築在羌族社會和文化中的功能作用、羌族社會和文化發展與現代化的關係等許多問題理解不同,由此產生了多種具有不同風貌的建築類型。這些不同的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於當地羌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當地羌族文化重構中起著重要作用。經初步梳理,大體可分為四種重建模式五種建築類型,現分述如下。


(一)羌族村寨災後重建的四種模式


1、原址原貌恢復重建


地震中,部份羌族村寨的建築雖受到了嚴重損毀,但由於原有村寨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村寨基本布局未發生明顯改變,村寨建築受損雖然嚴重但未受毀滅性破壞,加之原有建築密度不高、原址重建受場地制約小,村寨建築可以分別利用原有建築基礎和材料恢復重建、加固修復、局部拆除修復,因而整個村寨的農房重建基本上是在村寨原址、利用原有建築基礎及舊建築材料並就地取材補充部份相同建築材料、保持原有建築風貌和結構布局的恢復重建。經重建後的村寨,建築風貌、景觀環境未發生明顯改變。代表性村寨如黃泥夯土建築村寨汶川縣威州鎮高山羌寨布瓦村,石砌碉房村寨理縣桃坪羌寨、理縣蒲溪鄉高山羌寨休溪村,木結構吊腳樓建築羌寨北川縣青片鄉五龍寨和神樹林寨等。


2、原址或就近選址按羌族傳統建築風貌重建

地震中,部份羌族村寨建築損毀嚴重,必須拆除重建。受村寨建設用地、保護羌族傳統文化、發展旅遊業、傳統居住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地羌族群眾利用從廢墟中清理出來的部分建築材料或購買部份現代建材,採用傳統泥石牆體結構或鋼精混凝土框架加傳統石砌牆體結構、外觀風貌和建築內部功能布局基本遵循傳統,在房屋原址或村寨內外另行選址重建。部份村寨因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大,村寨被迫整體或分散到附近地區安置重建。經重建後的村寨,除被廢棄的部份受損嚴重的建築外,重建的建築在建築風貌、景觀環境上基本與原村寨建築風貌和景觀環境保持協調。代表性村寨如茂縣牟托寨、黑虎寨、理縣桃坪鄉佳山寨和若達寨、集體就近搬遷到佳山下部安置重建的桃坪鄉東山村等。


3、原址或就近按新規劃設計新建


地震中,部份羌族村寨建築被毀或嚴重受損,村寨需要全部或大部分重建。根據村寨建設用地情況,在原址或就近選址進行規劃、或民間自由調節土地進行重建。此類村寨的災後重建,多由地方鄉村基層政府組織在徵求當地村民對新居建築的設計意見後,分別由工程建設承包方按統一規劃設計施工,或由對口援建方在徵求當地群眾意見基礎上統一規劃設計和施工,或由當地村民共同商議從政府提供的建築設計方案圖紙中選擇一種方案自行施工建設。受設計者及普通羌族群眾對羌族建築文化、建築功能布局與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關係、如何發展文化旅遊、如何在建築上處理好文化保護與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等問題理解的影響,經重建後的村寨在建築風貌和景觀環境上呈現多種狀況:


一是村寨重建農房建築在風貌上多為1~3層現代混凝土框架磚牆體結構塗料外牆或局部石牆體平頂建築、屋頂加具有羌族建築特點的尖角裝飾,內部功能和布局為適應現代生活需要而做了相應改變,如成都至九寨溝幹線公路沿線岷江上游汶川、茂縣境內的許多村寨。


二是村寨部分受損農房建築基本按當地傳統建築風貌修復或重建,部份農房建築採用混凝土框架石牆體或下部石牆體上部磚牆體結構、平頂或人字坡瓦屋頂、單體或連排重建,內部功能和布局為適應現代生活需要而做了相應改變,如汶川縣索橋村、樂善村、克枯村、茂縣白水寨、吉魚寨等。

三是村寨經過重新規劃設計建設,新村寨在外觀風貌環境上得到美化,建築採用混凝土框架磚牆體外表貼石材的平頂建築,外觀風貌既具有羌族傳統石碉房建築風貌又體現出時尚,內部建築功能布局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及發展旅遊食宿接待,如北川縣新建的吉納羌寨。


四是重建的新村寨外部景觀環境較之原有村寨發生巨大變化,在原村寨附近另行選址建設的連排分布、單層平頂聯建小戶型(每戶僅50餘平方米)混凝土磚牆建築,與當地原村寨的環境風貌和建築風貌差異巨大,建築內部功能布局既不能適應傳統生活需要也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如在地震中被毀的汶川縣著名高山羌寨蘿蔔寨。


4、就近或異地搬遷統一規劃設計新建


部份羌族村寨因當地自然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導致原來的羌寨已經不適宜繼續居住,村寨整體異地搬遷。其中,有的村寨為地震中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導致村寨必須搬遷;有的為地震前村寨因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已經在進行或已經確定搬遷。還有的村寨因原村寨位於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條件較差的高半山,地震前已經選址擬搬遷,地震後結合災後重建而具體實施整體搬遷。新村寨經徵求搬遷村寨群眾的意見,由援建方或遷入地建設部門統一規劃設計,建成的新村寨在環境景觀和建築風貌上呈現三種狀況:

一是新村寨採用新型輕鋼樑架、人字坡屋頂藍色彩鋼瓦、下部石牆體、上部免拆模板網填充牆水泥牆面生態房結構,建築成本較低、美觀時尚、抗震性強,建築風貌因建築材料原因及多為四戶聯棟建築而與當地傳統羌族建築風貌存在較大差異,建築功能及其布局同於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普通居民住宅樓,如茂縣楊柳村。


二是新村寨因遷入地為內地漢族聚居區,統一規劃重建的羌族村寨建築採取與其他漢族災民安置點建築風貌大體協調的川西民居加大玻璃窗、外部牆體局部貼片石裝飾的新式民居建築,外部美觀時尚,內部功能及其布局適應現代生活及開展旅遊食宿接待,如異地遷入邛崍市南寶山茶場的汶川縣龍溪鄉直台村和跨坡村夕格寨。


三是新村寨採用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仿照內地鄉鎮現代普通2層民居樓房連棟成排修建,房頂及外牆加具有一定羌族建築文化特點的尖角及局部貼片石裝飾,村寨環境及建築風貌與現代城鎮一致,建築功能及其布局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如遷移到茂縣牟托村岷江西岸河谷台地上安置重建的茂縣蘇村、爬川村。


(二)五種建築類型


1、傳統型建築:包括羌族傳統的石砌碉房、黃泥夯土碉房、木質梁架石牆體瓦房、木質吊腳樓四種。此類建築因為是按受損建築原貌恢復或基本按原貌復建,建築風貌、室內功能及其布局與原建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2、傳統風貌新碉房建築:以北川縣吉納羌寨為代表,外觀風貌仿傳統石砌碉房、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磚牆體外表貼淺青灰色文化石修建,內部功能和布局按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和旅遊食宿接待需要建設,底層置客廳、客房、電氣燃料廚房、衛生間、二樓卧室和客房。


3、現代「新碉房」建築:此類建築在岷江上遊河谷公路幹線沿線隨處可見,外觀風貌以平面呈長方形和近方形、高1~3層的單戶或連戶平頂建築為主,房頂上加砌仿部份羌族地區碉房頂部供奉白石神的尖角狀房頂角,外牆用白色或淺黃色等塗料牆面,部份房屋外牆上部用紅色彩繪一周雷文等裝飾紋飾,內部功能和布局按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建設,仿現代城鎮民居或商住建築設置客廳或商鋪、卧室、客房、廚房、衛生間等。


4、輕鋼樑架生態房建築:此類建築目前在茂縣楊柳村試點,正待推廣。建築皆3層樓房,多數為四戶連棟、少數為單戶及雙拼建築。建築結構以現代新型輕鋼建築材料構建梁架,以免拆模板網和當地石、木、黃泥及少量混凝土、磚等修砌牆體,以藍色玻璃彩鋼瓦搭建人字坡屋頂及二層檐。建築平面布局,底層2廳(客廳、餐廳)1廚1衛,二層2室1廳1衛,三層1室1廳,內置樓梯間。


5、川西民居建築:此類建築以邛崍市南寶山茶場修建的汶川龍溪鄉直台村、跨坡村夕格寨3個羌族移民安置點為代表。因安置點地處川西漢族聚居區,當地民居建築風貌屬川西民居,安置點所在的南寶山茶場同時安置有大批來自青川等地震災區的漢族移民,3個羌族移民安置點中有1個安置點為漢、羌移民雜居安置點,加之當地氣候雨量充沛,因而建築採用以人字形坡屋頂的3層川西民居風貌為基調,結合居住採光、審美和發展旅遊食宿接待的需要及羌族石牆體建築風格,採用大玻璃窗、外牆局部貼彩色瓷磚或石材、青灰色琉璃瓦屋面,使建築外觀顯得美觀時尚。建築內部功能和布局根據人口數的相應戶型面積安排,底層客廳、廚房、衛生間及卧室,二層及三層為卧室、休閑廳、衛生間、陽台。

二、羌族村寨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對羌寨文化重構的影響分析


由上文,羌族村寨災後重建大體分為四種重建模式和五種建築類型,這些重建模式和建築類型目前正在對羌族村寨文化的重構產生重要影響。


在四種重建模式中,第一種原址原貌恢復重建模式,因未改面當地村寨的原有村寨環境景觀和建築風貌、建築功能及其布局,對於當地村寨羌族文化的保護、傳承不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使當地羌族村寨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得到了有效恢復,促進了羌寨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第二種原址或就近選址按羌族傳統建築風貌重建模式,因重建的村寨在建築風貌、景觀環境上保持了與原村寨的基本協調,建築功能和布局基本遵循傳統,不會對當地村寨羌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造成明顯影響。此二種重建模式對當地羌族村寨的文化重構,在恢復傳統、保護和傳承羌族文化方面皆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種模式從總體上看,除以吉納羌寨為代表的模式由於較好地處理了當地文化傳統與生活現代化及與羌族傳統建築文化的關係,使村寨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美譽度得到提升,對促進當地羌族文化的重建、經濟和文化發展、社區秩序的重構皆具有積極作用外,其餘模式因建築風貌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當地村寨建築及其環境的傳統民族文化氛圍和美譽度,建築功能及其布局的現代化導致相關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傳統為了適應新的建築功能和布局,已經停止或將停止使用、傳承,從而將導致相關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傳統逐漸改變和消失,因而該種模式對當地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從總體上看負面影響大於積極影響。尤其是以汶川蘿蔔寨為代表的模式,由於在村寨建築風貌、景觀環境較之原來的村寨改變巨大,新建築的建築功能和布局既不能適應傳統生活需要又不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新村寨佔用了當地最好的大片高產耕地,而新村寨又缺乏發展旅遊業的文化吸引力和民居食宿接待功能與空間,其對當地羌族文化將產生巨大而長遠的破壞性影響。第四種就近或異地搬遷統一規劃設計新建模式,由於忽略了羌族建築與一系列羌族非物質文化的內在依存關係,改變了羌族村寨固有的傳統建築風貌和建築功能及其布局,導致與建築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中斷,將對羌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造成巨大負面影響。此二種模式對當地羌族村寨的文化重構,總體上看負面作用大於積極作用。


五種建築類型,除第一種傳統型建築對於保存當地村寨羌族建築文化、促進羌族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外,其餘四種建築類型因建築功能和布局為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及發展旅遊食宿接待的現代建築,不僅導致當地羌族村寨建築的文化變異,更導致當地羌族一系列與建築緊密關聯的非物質文化傳統傳承中斷,加速當地羌族文化的變異和消失,給當地羌族村寨的文化重構造成長久而巨大的負面影響。如傳統的羌族碉房建築,客廳火塘是各種家庭保護神靈的聚集中心和家庭日常室內活動的中心區,房頂平台是家庭成員向自然神靈祭祀祈福的神壇區和曬糧、挑花刺繡等的生產勞動區和家庭成員集體活動區,建築功能和布局的改變必然導致有關的系列生產、生活及信仰習俗被迫中斷傳承,從而導致文化變異及消亡。但是,第二種建築類型和第四種建築類型,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對羌族傳統建築風貌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同時具有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和發展旅遊業的明顯優勢,在羌族傳統文化保存較差的地區使用,則不失為一種具有文化創新性的優秀現代羌式建築。


三、結語


羌族建築是羌族村寨的代表性物質文化遺存和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載體,在羌族村寨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化發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災後羌族村寨的重建,對於羌族文化的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人們對於村寨建築風貌、建築功能及其布局在村寨文化構建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大量的建築在設計上明顯呈現出重居住功能而忽視文化功能的傾向,導致災後重建的大量村寨建築不利於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給當地村寨災後民族文化的重構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未來村寨災後重建工作中,應當高度重視建築與文化的關係,克服重居住功能而忽視文化功能的傾向,根據當地村寨的文化狀況因地制宜地做好規劃設計,切實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作者簡介:喇明英,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四川 成都 610071


特別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蒙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徐學書研究員提供部份調查資料並給予悉心指導,在此深表謝意。

您可能感興趣

城隍廟 特色的建築 文化的遺產
道教文化對中國古代石橋建築的影響
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苗族服飾
中國風禪文化別墅建築
徽派建築文化的魅力與詩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民族特質和風采的民族文化
詹純新:儒學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三重意義
閩北茶諺 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陵公園古代建築的精華,漢滿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關於建窯茶盞文化
蒙古族傳統文化體驗基地成立
書院建築文化的弘揚
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文化和歷史的裝飾主義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
「石林·台灣農業文化創意藝術村」 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如火如
民族之魂:景頗族的刀文化三——景頗族文化中的「刀語言」
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介質
魏德東:尊重佛教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