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

漢文帝登基的第一年,就對全國的地方官員進行了政績考核,考核的結果,河南郡郡守吳公名列第一。漢文帝讚許他的功績,提拔吳公到中央擔任廷尉(司法部長)。


吳公調任中央以後,向皇帝舉薦了一位青年才俊。這位青年才俊,正是洛陽人賈誼。於是漢文帝召見賈誼,任命他為博士官,並親切詢問他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看來賈誼的回答讓皇帝有驚艷之感,因為年方二十的賈誼,居然在此後的一年之中做到了太中大夫,俸祿千石。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但賈誼的火箭式上升也就到此為止。三年後,當漢文帝打算提拔賈誼做部長級幹部時,遭到了幾乎所有官員的一致強烈反對,理由是:太年輕,學問功底不紮實;權力慾望太強,難以合作共事;毛手毛腳,改革激進。


漢文帝也吃了一驚,想不到大家對小賈如此排斥,看來小賈在中央是無法幹下去了!於是外調他去湖南,當長沙王的太傅。這幾乎就是一個閑差,對於官場來說,小賈簡直成為廢人了。


這件事後來成為文人騷客關注度極高的話題:賈誼為什麼失意?他得罪了哪些人,以至於受到如此排擠?


後世的儒家知識分子,把賈誼的示意歸因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具體而言,首先是賈誼急於表現,得罪了老先生們。《史記》記載,小賈是博士中最年輕的,每次皇帝下詔詢問大家對某件國家大事的看法,老先生們還沒能打好發言稿,才思敏捷的小賈已經全部周到地解答完畢。如此表現,老先生們口頭上只好服軟,後生可畏,心裡卻難免不高興。

其次是賈誼升遷太快,導致同僚嫉妒從博士到太中大夫,不足一年的火箭式躍升,顯然讓在官場上很辛苦耕耘的同僚們義憤填膺了,而以軍功上位的老將軍門更是不滿,我們流血戰鬥換來的官位,你個小青年張張嘴就混上了?


誠然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然而官僚故舊的阻撓,雖能造成阻力,卻未必能改變漢文帝的態度。關鍵是漢文帝的態度如何?


李商隱詩云:「宣室求賢訪逐客,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何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絕非不關心「蒼生」的昏君,他為何只問賈誼「鬼神」事。潛在的原因,恐怕是漢文帝對賈誼的主張並不完全贊同。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而正是這一點,才是決定了賈誼仕途失意的真正原因。


賈誼第一次重大獻策,是鼓動漢文帝改制。這是儒家的禮儀重點,當年叔孫通做了一個簡易版本,解決了朝廷基本禮儀問題,但也就到此而已,因為儒家那一套繁文縟節,實在讓劉邦等漢初君臣提不起興趣。而賈誼所提出的改制方案,不但針對禮樂,還包括曆法、服色、制度、官名,幾乎可以說是將漢朝體制推倒重來的一攬子計劃。

賈誼的這項建議,讓漢文帝很吃不消。為什麼?漢朝建立以來,一切政策,都貫穿著實用主義思維,凡事都以促進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目的,最忌諱的是無事生非的擾民之舉。蕭何當年修建未央宮,稍稍華麗雄偉了一點,劉邦便覺得消受不起。漢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沒有為自己修蓋一間宮殿,寶馬、好車、名貴服裝,毫無添置。當時時尚界流行的服裝款式是「長裙曵地」,但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妃子慎夫人居然「衣不曳地」,為的是節約布料。漢文帝自己的陵墓中的隨葬品,也都是瓦器,金、銀、銅、錫,一概沒有。所以盜墓界的人士都不去打擾他老人家的安息,為什麼呀?一是仰慕他,一是曉得沒什麼可拿的,還不如一個土財主家裡有油水呢!


漢文帝如此節約,無非是考慮到百姓收入有限,上交的賦稅,作為天子要省著點花。花費少了,納稅人的負擔自然也就得以減輕。那麼先「富民」、後強國的漢朝發展路線,庶幾可以完成。


但是如果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改曆法、官制、服色,建立繁文縟節的儒家禮樂制度,必然有兩個結果:其一是花費大量賦稅在無關民生的形式建設上,其二是打亂現有秩序,干擾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


所以賈誼的儒家主張,與主張與民休息的朝廷主流黃老思想嚴重不符,漢文帝自然難以接受,只好表示謙讓不敢當,事實上是否決了賈誼的建議。


改制建議之否決,是賈誼仕途上第一次重大挫折,為他後來的外調埋下伏筆,不過事情還在繼續發展。第二年,賈誼給漢文帝上了一份關於農業問題的建議書。

建議書的前半部分,賈誼引經據典,大談農業的重要性,這固然不錯。但在後半部分,賈誼所提出的建議,卻讓漢文帝再次無語。賈誼是這麼說的:


「農業為本,工商為末。所以我認為,應該強制工匠商人,改行務農。則積蓄自然充足,百姓也安居樂業。陛下在這一點一直猶豫不覺,實在可惜!」


在這封建議書中,賈誼繼續在兜售儒家的那一套,不過這一會不是禮樂制度,而是抑制商業。對於這一點,漢文帝就更不能苟同了,雖然農業的確重要,但漢初以來,從來就沒有一個皇帝或丞相說要強制商人去種田,而是推行自由政策,鼓勵百姓依據具體條件,各自尋找致富之路。如果按照賈誼的主張,強制工商階層都去務農,那還不亂了套。


實際上,從漢高祖到漢文帝,推行了大量促進農業生產的實惠政策。

漢高祖劉邦做了三件事。其一是頒布了招攬流浪人口回歸故鄉的優惠政策,把老百姓在戰亂期間失去的田地、房子還給他們,讓他們回家安居樂業。其二是發動了一場廢奴運動。戰爭期間,許多老百姓因吃不飽飯而自賣為奴婢,現在全部釋放為自由人。其三:秦朝稅收制度是「泰半」, 泰就是太,太半就是一半還多。漢高祖收多少,田賦改為十五稅一,什麼意思?農業稅(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個人所得稅,因為當時的百姓主要收入就是農業)是百分之六點六七,加上其他附加稅收,也不到百分之二十。


漢文帝繼位以後,一是繼續減稅:農業稅(個人所得稅)再減一半,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也就是是百分之三點三三,算賦(人頭稅)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二是減輕徭役: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


上述措施,遠比賈誼的「強制商人務農」來得實際有效。


對於工商業,漢文帝的態度也頗為積極,至少是「重農不輕商」。他先是開放山林川澤資源,放手讓百姓發家致富。文帝後六年,開放為國家壟斷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結果,民間資本空前活躍,漢朝的商業、手工業、礦業、漁業空前繁榮,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後是廢除了關卡。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通行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取消出入關的「傳」,直接降低了商業運輸成本。


由此看來,漢文帝在經濟問題上與賈誼的態度,又是截然相反。既然道不同,那麼自然不相為謀,賈誼的退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漢朝崛起之謎:關鍵在於漢文帝的決策,先讓百姓發財而後再談強國賈誼的失意,絕非孤立的事件。漢初,大多數如賈誼這樣的儒生,他們的仕途都是失意的,這完全是因為儒家思想與道家黃老思想的格格不入。


所以賈誼的失意,是他個人的不幸,卻是漢初百姓的幸事。倘使賈誼主政,所謂「文景盛世」,恐怕要夭折於襁褓之中了。


那麼賈誼在史冊上,為什麼又會享有那麼高的聲譽呢?首先是因為後世文人對他個人的同情。如李商隱,他自己也失意潦倒,難免就借賈誼這杯酒,澆自己的塊壘。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以後的中國社會,乃是儒家思想的一統天下,對於賈誼這位早期的儒家思想鼓吹者,需要有所拔高。


回看上一集:燒炭工到長安閑逛,居然遇見親姐,更意外的是她居然已成皇后

您可能感興趣

土木堡之變後最關鍵的四天:挽救大明帝國的紫荊關之戰
魏武揚鞭之十五:戰爭勝負的關鍵,未必是實力,而是心態
史上最關鍵的五場戰爭,決定了中華文明的黑暗和光明!
後宮的嬪妃們究竟是如何將皇帝撲倒的,關鍵竟然在太監身上?
蔡英文如此關鍵的場合,又被大風搞砸了
秦國的強弱關鍵在於他!
大唐王朝與突厥國最關鍵的一戰是?
楚漢戰爭關鍵時刻在背後捅一刀,項羽竟敗在自己唯一心腹之手
始皇大帝死後關鍵的瞬間
印度缺乏後發國家成功趕超的一大關鍵因素,致發展遠落後於中國
二戰後,本來比中國強大的印度為何遠落後於中國,此原因是關鍵!
解密:古代皇帝的「帝王心術」,關鍵在於「拆」
秦始皇滅六國背後的關鍵一笑 竟然是因為王翦的貪婪
和之國伏筆重重,最關鍵在於索隆,將會得到二代鬼徹
關鍵一攻傳了?詹皇表態不後悔:再來一次還會傳
此戰定乾坤,停戰談判前的關鍵之戰,美英聯軍潰敗失去談判籌碼!
薩德必須滾出朝鮮半島,關鍵時刻這個核武大國再次發聲力挺!
戰後的日本秘密打開後才知道,決定中越的戰爭勝負的關鍵在這
關鍵戰役再爆發!這一次歐文還能拯救騎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