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歷史保護傳承 漢沽滷水製鹽技藝入「非遺」

千年歷史保護傳承 漢沽滷水製鹽技藝入「非遺」

漢沽鹽場的海鹽生產歷史長達千年。日前,濱海新區公示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漢沽鹽場滷水製鹽技藝赫然在列。滷水製鹽技藝是以海水為原料,利用灘涂,結合日光和風力曝晒、蒸發,製取飽和滷水,進而結晶製取原鹽的傳統手工技藝。


據史料記載,漢沽鹽始於西漢(公元前110年)。後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蘆台南部鹵地被設置為蘆台場(今漢沽鹽場)。蘆台場始於唐,衍於遼,盛於金,刮土淋鹵,鍋煎成鹽,所產原鹽白潤透明,品質純正,是天津市境內最早設置的鹽場。明嘉靖年間,所產原鹽被譽為「蘆台玉砂」,名列貢鹽。


自清康熙初年(1622年)蘆台場大面積廢煎改曬,即利用太陽能和風力開灘曬鹽,開始採用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坨的生產模式,使原鹽平收之年可產萬噸。新中國成立後,漢沽鹽場不斷發展壯大,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新的科學技術和設計廣泛應用於生產工藝中,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實現了收鹽機械化、生產工藝科學化、灘田結構合理化,使公司在全國海鹽生產同行業中名列前茅。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國家食鹽重點生產許可證第一號企業」。

「漢沽鹽場的海鹽生產歷史長達千年,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形成了一套更加科學完善的生產工藝。」漢沽鹽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年來,由於支持濱海新區發展建設,漢沽鹽場划出40餘平方公里土地,原鹽生產能力逐步下降,目前在50萬噸左右。現在,漢沽鹽場廠區東部約1565公頃生產面積仍採用傳統工藝製鹽,從修灘、納潮、制鹵、結晶等技藝工序,都是靠人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和感觀把握進行,口口相授、代代相傳。


「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們還特別注重對天氣變化的精準觀察,並在實踐中總結積累了許多天氣諺語,便於分析掌握天氣形勢,組織原鹽生產。」該工作人員介紹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勞作模式的轉變,這項技藝的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保護傳承滷水製鹽技藝,具有多重價值。」該工作人員表示,漢沽製鹽已有上千年歷史,滷水製鹽可視為中國古代沿海製鹽技藝的瑰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
口承文學與民間信仰
失傳多年的民間舞蹈「扇鼓舞」
采絲茸茸香拂拂——地毯的織造工藝與收藏
知識上彌補不足 傳承中守護技藝
您可能感興趣

溫州 非遺體驗,傳承歷史文化
保護古樹名木 延綿千年歷史
古玉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歷史荊州-千古風韻遺荊州
百年春和樓:見證青島歷史滄桑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
八十餘載歷史積澱,中國紅幫技藝驚艷世界
湖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批 明確五大保護系列
醴陵十大歷史人物群落
尼西黑陶——詮釋香格里拉兩千年歷史的質樸藝術
泉州歷史文化
藏密佛教史:讓有緣人充分了解藏傳佛教的淵源歷史
德化陶瓷歷史發展及陶瓷技藝簡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陝西咸陽 五舉措保護古代道教碑刻
承載著拉薩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街道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的歷史寫作指南
青島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公示
百五十年三傳戒·武漢長春觀傳戒歷史的回顧
苗族歷史教科書,朗德非遺博物館
山茶花的栽培歷史、詩詞文化及山茶花十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