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戰爭:美國和英國的宗教衝突,道不同不相為謀!
導語
獨立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導致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宗教的衝突往往很少被提及,本文著重從宗教衝突的角度,分析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經濟上的矛盾,以及北美殖民地民族意識的加強兩個原因所導致的。
然而,宗教上的矛盾卻很少被提及,這恰恰是獨立戰爭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水火不相容」的精神層面因素。
1.基督教
基督教有兩種定義:
一種是廣義,指的是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類,本文後面提到的清教其實是新教的一部分。另一種是狹義,單指新教。
在我國,人們所信仰的基督教,一般指的就是新教。
2.《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
在耶穌出生前,只有猶太教,猶太人信奉的經典是《舊約聖經》。
後來耶穌開創了基督教,才有了《新約聖經》。但是,猶太人不認新的,仍然只讀《舊約》。
舊約和新約,是以耶穌降生的那一年為分界點。
舊約宣布上帝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新約記載這一計劃的成就,也就是耶穌基督來到世界拯救罪人。
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彼此之間互相印證,和諧一致。舊約是新約的根基,新約是舊約的果子。
3.東西羅馬和東西基督教
耶穌創立了基督教,並設立12門徒,耶穌死後,耶穌的門徒開始傳播基督教,但是遭到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
直到直到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才開始成為主流宗教。
後來,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羅馬的基督教也隨之分裂。
東邊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認為自己的基督教是「正教」,因此東羅馬信的基督教名為「東正教」;西羅馬自稱「公教」,後被稱為「天主教」。
東邊的東正教一路傳到俄羅斯,在此不贅述。而西邊的天主教則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影響很大。
4.宗教改革和新教產生
在歐洲,宗教領袖(教皇)和政治領袖(皇帝)形成兩股力量,勢力此消彼長,也狼狽為奸。
總之,天主教在歐洲與政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成為影響歐洲國家的重要勢力。
16世紀,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人們開始逐漸讀到原版的《新約聖經》,機智的人們慢慢發現,從西邊羅馬傳過來的天主教不對勁,被添油加醋,變了味道。
於是,歐洲反對西羅馬天主教的聲音越來越多。
雖然遭到質疑,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腦洞大開的天主教教皇想到了「創業」。
教皇開始在德意志賣「宗教產品」——《懺悔券》,他的廣告很誘人,說買了券的人,就能贖罪進入天國。
這實際上是在利用宗教賺錢,是一種剝削百姓的行為。
德意志的馬丁·路德早已看穿這一切,他帶頭起來反對天主教,開始了「宗教改革」。
改的是被教皇和皇帝添油加醋、加以利用的天主教的教義,革的是傳統黑暗宗教勢力和封建勢力的命。
路德提倡忠於《新約聖經》才是正道,懺悔券都是坑人的。他認為教徒只要認真按照聖經說的做,就能和上帝溝通。
這種與傳統的天主教有著不同教義的基督教,被稱為「新教」。
新教主張「信仰耶穌即可得救」,提倡廢除天主教的各種繁文縟節,摒棄天主教許多形式化、奢華的東西,主張回歸聖經本身的信仰。
新教由於部分教義不同,又被分為: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
路德教和加爾文教分別是以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兩個人的不同宗教理念進行劃分。至於英國國教為什麼也叫新教,全是英國國王自己封的。
5.清教徒的產生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想廢除一直不生兒子的皇后,但是由於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天主教禁止離婚,所以一怒之下,想到了奇招。
他宣布英國改信新教,又稱為「英國國教」,亨利八世最終成功取到新的妻子。
英國國教雖然也是號稱新教,但很多教義仍然和傳統羅馬天主教沒什麼兩樣。
所以,英國國教也出現了一批反對者,這批人看透了英國國教的本質,他們不滿英國當時的國教教義,選擇相信新教的另一類:加爾文教。
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並發起了凈化國教的運動。
結果可想而知,跟政府對著乾的後果很嚴重。
清教徒遭到了國教的打擊和鎮壓,因而被迫逃到了當時新教純正的國家——荷蘭。
不幸的是,從英國逃亡的清教徒和荷蘭本地清教徒發生了衝突,而且荷蘭和西班牙締結的《和平協定》即將到期。
因此,這群英國清教徒湊錢離開了荷蘭,準備尋找一個真正的理想國度。
這群人乘坐有名的「五月花號」輪船,使往美洲新大陸。
6.美國清教徒
最初美洲大陸殖民地的基督徒大多是清教徒,後來陸續移民到美洲大陸的也基本如此。
清教徒反對搞形式主義,清教徒心中始終想像天堂的美好狀態,以評價自己現在的行為,他們認為只有追求高標準的心態,才能指引自己不斷完善行為。
清教徒還十分顧家,認為家就是小的教堂,家事就是大事。所以,清教徒很注重家庭的和睦和團結。
美國新教與英國的國教形成明顯的對立關係。
而宗教對立的種子,早已在第一批「五月花號」上的殖民者心中種下,經過不斷發展,美洲殖民地清教和英國國教衝突日益嚴重,是美國爆發獨立戰爭的重要思想根源。
歡迎在下方訂閱湯姆大樹頭條號,也可關注湯姆大樹微信公眾號:tmds01
湯姆大樹,專註美國留學、美國教育的自媒體人。現在美國學習交流,分享最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感。

※英國最英俊的的首相:認為中國崛起不是威脅而是機遇,挺華政治家
※龍獅之爭:中國為何打不過英國了?
※英國是二戰的中流砥柱和基石,沒有堅決不降的英國,歷史就會改寫
※英國:讓「偉大的教師」無處不在
※英國的國歌竟然得益於法國國王得了肛瘺!
※美國不全是英國之後:不是英格蘭後裔的美國總統
※全世界最牛護照,不是美國,不是英國,而是……
※里約奧運會最大的贏家不是美國也不是中國,而是英國
※英國脫歐:對英國,對中國的自行車產業有何影響?
※美國無人機堪稱戰鬥機,英國卻只有巴掌大,有用嗎?
※毛主席高瞻遠矚,讓英國不得不率先承認新中國
※英國:「脫歐」,不改了
※二戰時,法國和英國曾有一場奇怪的戰鬥,雙方零傷亡
※他和威廉王子同學,擁有貴族血統,卻毅然放棄英國國籍,代表中國參賽奧運會,只因一顆中國心
※此地原屬中國領地,獨立後與英國作戰,英損失比鴉片戰爭慘的多
※孤獨與榮耀!他放棄英國國籍,一個人為中國而戰
※英國脫歐,連《權利的遊戲》也躺槍?
※玩脫了,英國真的脫歐了,美國爸爸表示不開心!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