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鉤:宋朝如何應對「高考移民」

吳鉤:宋朝如何應對「高考移民」

吳鉤:宋朝如何應對「高考移民」



摘要:(微信號ID:ipress)宋朝政府對「科考移民」的有限放開,也讓不少士子有了機會鑽政策空子,但畢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在一個充滿流動性的社會,政府的決策,應當是適應這種流動性,而不是對抗它。

作者:吳鉤,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歷史研究者。


北宋天聖七年(1029),開封府查出一起「高考移民」案件,讓許多官員都覺得荒謬。


——在講述這個「高考移民」案之前,我先說明宋朝「高考移民」指的是啥。說白了,就是士子冒籍參加科舉考試。當然將科舉比附成高考並不是很恰當,因為科舉是國家錄取政務官的制度,高考只是各高校錄取新生的全國統一考試。不過,將科舉時代的冒籍比擬成今人非常熟悉的「高考移民」(我們不妨仿造一個名詞:「科考移民」),倒是可以讓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冒籍科考是什麼回事。


宋代的科舉考試實際上只有兩級試:發解試與省試(殿試通常不淘汰,只排定名次)。發解試通常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過發解試取得一個「解額」(相當於錄取指標),才有資質參加省試。省試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在京師統一考試,自然不存在「高考移民」的問題。所以,宋朝的「科考移民」行為都發生在發解試階段。宋政府根據當地人口規模、文化發展程度等因素,給各州郡分配解額,這個解額確定之後,一般就固定下來了,比如西北某州郡人口十萬,解額是十餘人;東南某州郡人口為二十萬,解額是二三十人。實行這樣的地區配額制,是為了讓各州郡的士子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被吸納進政府,特別是文化落後地區的利益能獲得保障。

但是,這種地區配額制也產生了另一種不公平:西北州郡的解額雖然只有十餘人,但那裡讀書人口的比例很低,每屆發解試的考生往往只有百人左右,也就是說,錄取率超過10%;而東南州郡的解額雖說有二三十人,但每屆考生多至二三千人之眾,錄取率只有1%。


這個問題歐陽修已經發現了,他說:「今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蓋已痛裁抑之矣;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比至東南十倍假借之矣。」因此,許多東南州郡的士子,為提高自己被錄取的幾率,便跑到西北州郡,冒用當地戶籍參加發解試。


另外,開封府作為北宋首都,人口超過百萬,參加發解試的士子之多,無疑居全國之冠:「四方士子客京師以待試者,恆六七千人。」中央政府分配給首都的解額也最多,如宋神宗時,開封府的解額為100 名。算下來,錄取率還是高於東南州郡。


而且,那時候開封府毫無疑問是全國文化中心,集中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京師遊學的士子,可以得到其他州郡無法比擬的優質教育,順利通過發解試的機會也要大得多。


用司馬光的話來說,「在京舉人追趨時好,易知體面,淵源漸染,文采自工……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為詩、賦、論、策者,不得及第;非遊學京師者,不善為詩、賦、論、策。以此之故,使四方學士皆棄背鄉里,違去二親,老於京師,不復更歸。」無數士子都跑到京城讀書,並想盡辦法參加開封府的發解試。司馬光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誰肯去此而就彼哉」?

不過中國歷代科舉考試,都要求士子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選拔試(發解試也是選拔試);由於「科考移民」占擠了本籍士子的錄取名額,常常會引發本籍士子的強烈抗議,因而歷朝政府通常也禁止「異地科考」。


趙宋立國未久,太祖趙匡胤便發布了一道關於科舉考試的法令:「應天下貢舉人,自今並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這裡的「寄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異地科考」的意思。


根據「於本貫州府取解」的立法,一名士子如果想在開封府參加發解試,需要先獲得首都戶口


話說天聖七年,有一名叫做王濟的廬州士子,為得到參加開封府發解試的機會,想破了腦袋。嘿,真讓他想到一個法子——原來他的哥哥王修已在開封府祥符縣購置了十八畝田產,有了首都戶口。


王濟在申報戶籍資料時,便將兄長王修登記成自己的父親,這樣便取得了在開封府參加考試的資格。還有一個叫王宇的外地人,也冒用了王修的戶籍,將王濟祖上三代登記成自己的祖宗。誰知開封府在核查應屆士子的戶籍材料時,很快發現了王氏的造假。於是傳為京城笑談。還有人上書皇帝,要求實施更嚴厲的「異地科考」管制。

吳鉤:宋朝如何應對「高考移民」



(寧波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內頁,《天聖令》是北宋天聖七年[1029]修成的法令)


但是,假如宋政府想完全禁止「異地科考」,那將是極不現實的——除非宋王朝是一個靜態、凝固如明朝初葉的社會。

但宋代是一個允許自由遷徙、人口流動比較頻繁的繁華時代,許多士子都遊學於京師,或者跟隨在外地工作的父親,早早就離開了家鄉,你叫他們在發解試時必須千里迢迢跑回家鄉應考,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因此,宋政府在原則上要求發解試士子不得「寄應」的同時,也尊重現實,承認現狀,允許大宋士子在幾種情況下可以「異地科考」。我以北宋的三條立法為例來說明:


其一,大中祥符七年(1014)立法:「應進士並諸科舉人等,今後除取本鄉文解赴舉外,如是顯無戶籍,及雖有籍已離本貫、難更往彼者,即許召曾經省試舉人三人,或御試舉人二人,或命官一員,保明行止。……許於開封府投納、引驗,便與收接,依例考試、發解,並於卷頭分明開坐元本鄉貫並寄應去處。」


其二,天聖七年 (1029):「舉人如有戶籍及七年以上、見居本處,即許投狀;未及七年、不居本貫者,不在收接之限。」


其三,嘉祐三年(1058)立法:「奉詔再詳定科場條制……(開封府)凡戶貫及七年者,若無田舍而有祖、父墳者,並聽。」


綜合這幾條法令,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你是宋朝士子,那麼你還是有機會成為一名合法的「科考移民」的:


一種情況是,你沒有戶籍,或者雖有戶籍,但你已遠離戶籍所在地,難以返回,那麼你可以尋求往屆省試進士三人、或往屆殿試進士二人、或朝廷命官一人作擔保,便可取得在開封府參加發解試的資格。


另一種情況是,你已入籍京城,自然就是合法的「科考移民」了。在宋代,要取得京城戶口並不太難,只要你在開封府購置有田產——這意味你要向開封府繳納二稅,開封府要給你編戶——便可取得京師戶籍(「北漂」已哭昏在廁所)。為什麼上面提到的那個王濟非要冒充成他哥哥的兒子?原因就在這裡。王濟冒籍事件暴露後,宋政府收緊了「科考移民」政策,要求必須取得京城戶口七年,並常居於此的士子,才有資質參加開封府的發解試。


還有一種情況,即使你在開封府並無產業,但父祖的墳墓在那裡,也可視同已取得京城戶籍。


宋朝政府對「科考移民」的有限放開,也讓不少士子有了機會鑽政策空子,導致宋代科舉考試中冒籍現象相當嚴重,比如家有資產的士子,往往「旋置田土,貫戶取解」。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得承認,宋政府從北宋初期嚴禁「異地科考」,到後來有限度承認「科考移民」,畢竟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在一個充滿流動性的社會,政府的決策,應當是適應這種流動性,而不是對抗它


※本企鵝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雲也退:你知道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到底是誰
紅肚兜兒:要不要來一次禮貌性上床
閆紅:向平凡人的鬼迷心竅致敬
吳鉤:宋朝體制下君主為何不需要太能幹
您可能感興趣

學渣是如何應對高考的?
如何以最佳狀態應對高考
鄭州華夏:高考在即,青少年如何防範白癜風?
王俊凱首次回應高考!
明星高考成績誰最高?楊冪王俊凱韓雪真學霸,趙麗穎被說遺憾?
如何填報高考志願?
高曉松 李晨 郭德綱押中高考題 明星強行認功勞 尷尬嗎?
蔣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宋紅軍 高考的饋贈
高考前夕趙麗穎 吳亦凡 楊紫等愛豆願同學們考出最好的成績
高考志願如何預防盲目「衝刺」
乾貨│如何將美國大學填寫進高考志願?
高考在即,看大明王朝如何處理科舉舞弊
王俊凱高考千璽王源送對聯,鄭爽昔日高考壓力大到失眠
相對於林妙可、王俊凱的高考成績,我更關心茂縣!
吳軍關於高考志願填報的指導清單
對比民國高考題,如今的高考簡直弱爆了!
宋朝時的高考是怎麼評卷的?
對比民國高考題,如今的高考簡直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