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

影視劇中鬼子軍官的上唇中央部分,往往有著厚厚的鬍子。這種被稱為「板刷胡」或「仁丹胡」的鬍子造型,以人中為中心,寬度大約2-3厘米。日本在歐陸上的盟友納粹德國的元首,更是以被稱為板刷胡的經典形象聞名於世。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如果元首剃掉鬍子……


或許是希特勒的形象過分深入人心,這種為方便佩戴防毒面具改進自「八字鬍」的「板刷胡」,日後不幸成了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標識,導致影視劇中必為鬼子貼上這幅「身份標籤」。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中國電影中「鬼子」的經典形象


其實,二戰前及戰中的日本政要、軍官們,蓄板刷胡的並不多。包括東條英機、昭和天皇在內的蓄鬚要人,留下的影像資料中,八角胡都佔據了壓倒比例。它深入中國人心,或許是當時只有日本人才留這種鬍子的緣故。


日本人的鬍鬚造型其實是西風東漸的產物。戰國時期,武士就有蓄鬚的傳統,明治維新打開國門,日本人的鬍鬚迅速向西方看齊,八字鬍、牛角胡掛在明治時期風雲人物的唇上,隨後一直追緊隨歐洲的潮流風尚變化。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日俄戰爭時任參謀次長的長岡外史的鬍子

在同期的納粹德國,像希特勒那樣留板刷胡的納粹要員比例也並不多。世人容易忽略的一個歷史事實是,真正流行板刷胡的國家,其實是蘇聯,紅軍將官留板刷胡者比比皆是。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留板刷胡的紅軍將領(從左至右:別洛夫、施特恩、庫里克)


二戰結束前,全球範圍內的男性依舊流行蓄鬚的風潮,不過已經是19世紀中期驟起鬍鬚風潮的強弩之末;而板刷胡、八字鬍本身,也是十九世紀更「飽滿」造型的簡化版本。


【蓄鬚的復辟】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中期,蓄鬍須的歐美名人比例並不大。從雕塑以及油畫作品,可以看出啟蒙先驅、美國國父、法國波旁王朝的大多數君主乃至拿破崙,都有著剃鬚後青青的臉皮。

蓄鬚習慣突然在19世紀中葉重新盛行。至今我們可以在教科書中一窺當年的勝景——近代科學各個細分學科的奠基人們,乃至藝術家、革命家、君主都留著大鬍子。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馬克思的大鬍子在當時非常普遍


鬍鬚在19世紀中葉的復興,原因頗為複雜。研究男性形象的美國社會學家德懷特?魯賓遜,曾指出人們廣泛接受大鬍子同時,硬幣的另一面——「理性主義」年代的拒絕剃鬚運動。


1847年,作家威廉?亨斯洛出書抨擊刮鬍子是「致命的時髦」,導致了謀殺和自殺率的增長,顯得對宗教不虔誠並帶來了道德淪喪,丟失尚武精神且傳播疾病。後來者當然有理由指出亨斯洛的歸納總結完全錯誤,並且違背事實。


出於對那個年代致命的結核病的恐懼,以及工業革命導致的大量用煤,當時西歐猶如今天的北京一般被霧霾籠罩。人們以為濃密的鬍鬚(至少是上唇鬍鬚)可像鼻毛一樣過濾空氣,保護呼吸道。然而現今對鬍鬚的色譜儀分析表明,鬍鬚上有幾十種來自工業廢氣的有害物質,以及隱藏在不停分泌油脂的鬍鬚中的微生物,凡此種種均可能吸入體內,危害健康。

拒絕剃鬚的衛生理由當然是荒謬的,但在對病理學知之甚少的時代,這種解釋像張悟本的綠豆茄子理論一樣獲得了大眾的追捧。堅持「蓄鬚養生」的專家非常多,他們也能不期然地說對一些事實。比如「當人們刮鬍子的時候,疾病也許就趁虛而入」這一點:底層勞苦大眾因經濟及衛生條件所限,配套的剃鬚泡沫、面霜不完備,剃鬚用具亦藏污納垢。所以,剃鬚中刮破皮膚甚至感染治病的情況亦不少見。


至於尚武精神,拒絕剃鬚論者認為:薩克遜人的鬍子意味著男子氣概,沒鬍子的諾曼人則道德敗壞。在當時的言論風氣中,羅馬帝國的崩潰都被認為是刮鬍子的直接後果,剃鬚且愛洗澡的羅馬人娘里娘氣,被有鬍子的蠻族徹底打垮。


其實,希臘羅馬人剃鬚才是尚武善戰的表現,因軍人來自公民的緣故,羅馬軍隊遠比蠻族講求組織紀律性。在此基礎上組建的步兵方陣以近戰聞名,且可實現複雜的戰術意圖。剃掉鬍鬚不僅可以避免在近戰中被敵人抓住鬍子,並便於敵我識別。


漢語中,「胡」也指胡人,這與羅馬人拉丁語中的「鬍鬚」(Bart)一詞有巧合。拉丁語中的鬍鬚至今還是現代英語、法語、德語中野蠻一詞的詞根。

另外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原因是——工業革命帶來了第一批成規模的都市中產勞動者,坐在辦公室的職員無法像農夫、礦工那樣靠肌肉線條展示男子氣概。鬍子作為男性第二性徵的主要標誌,可以暗示擁有者的強勢,由此,鬍鬚自然當仁不讓復辟了。


【君主主義的榮光】


十九世紀中葉逐漸發展成熟的照相技術,以及覆蓋範圍越來越廣的報紙塑造了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觀感。往往僅存在於油畫中的國家元首形象,降至普羅大眾可看到的街頭讀物之上。這是不同於以往的一個全新維度,技術的發展為大眾提供了風尚的範式,加速了傳播。


英王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有著接近的相貌和同樣誇張的鬍鬚。作為表兄弟,這也容易理解。喬治五世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孫子,其母是尼古拉二世的姨媽,而威廉二世則是維多利亞的外孫。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沙皇尼古拉二世(左)、英王喬治五世(右)


英王、沙皇前兩者都有著類似「凡?戴克式」的鬍鬚造型,德皇則以向上翹起的造型獨具一格。凡?戴克,從名字就可以猜出是荷蘭人。查理一世時期的宮廷畫家,在查理一世1649年被砍頭前,凡?戴克為其畫下了諸多肖像。查理一世的鬍鬚造型,成為19世紀中葉以後,蓄鬚時代君王模仿的範本。


對世界鬍鬚造型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他的牛角胡是「凡?戴克式」的升級版,剃掉了下唇部分以及絡腮部分的鬍鬚,鬍鬚兩端用油脂固定住,刻意向上高高挑起。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德皇威廉二世


這種幹練而趾高氣揚的牛角胡維護起來頗為不易,但在德國軍界頗為流行。威廉的牛角胡和昂著下巴的狂傲造型,是當時德國軍國主義最好的形象廣告。


德國作為後起之秀,不僅用鐵與血解決了統一問題,一舉崛起為歐陸第一列強,並且國家治理秩序井然。它理所當然成為全世界面臨治理危機的失敗國家的「彼岸」。以德為師的落後國家,軍政要人多會留威廉二世的牛角胡,它甚至成為權威的象徵,譬如斯大林就留著不那麼誇張的牛角胡。


【從軍閥胡到刮鬍子】


清末,中國人的鬍鬚在西方是被高度臉譜化的。雖然「傅滿洲」的形象,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好萊塢才搬上銀幕,但細長下垂的「鯰魚」鬍鬚、三角眼、高顴骨的瘦臉,早在十九世紀中西交流發生時,就已成為標準的滿洲臉譜。甚至被當作黃禍的擬人化形象。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好萊塢塑造的傅滿洲形象


滿洲臉被認為嚴重缺乏陽剛之氣,處於當時西方世界歧視鏈條的較低位置。清末,領風氣之先的外交界和軍界開始流行威廉的牛角胡。比如後來在五四運動時被稱為三大賣國賊之一的陸宗輿就留著牛角胡。而清末新軍的高級將官中,不但袁世凱手下紛紛留起牛角胡,八旗出身的蔭昌和宗室出身的良弼,也因為留洋經歷留著牛角胡,只不過良弼毛髮不盛,其牛角胡若有若無。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陸宗輿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蔭昌(左)、良弼(右)


進入民國,牛角胡幾乎成了軍界要員的標配,沒有牛角胡簡直不好意思稱大帥。袁世凱的鬍鬚在清末還是自然下垂,到了民國,鬍子兩端就開始微微上卷。不但袁世凱及手下如此,孫中山一度也留起了牛角胡。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袁世凱鬍鬚在清末和民國的變化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留著牛角胡的孫中山


一戰德國戰敗,牛角胡的發明人威廉二世退位後流亡荷蘭,曾全球盛行一時的牛角胡迅速式微,北洋軍閥們的鬍子也開始自然下垂。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從左至右:曹錕、蔡鍔、黎元洪


不過,這些蓄著醒目鬍子的軍閥被臉上很少留鬍子的國民黨趕下歷史舞台。不知是否鬍子已成為軍閥象徵,還是一戰後西方政要臉上日趨乾淨,蔣介石政權的軍政要員中,除閻錫山外,大部分人的鬍子都不會超過蔣介石的規模。


這段時期中國人的鬍子似乎失去了模仿對象。有時,鬍子甚至會傷害到敏感的民族情緒——由於日本西化徹底、距離中國更近,往往扮演著中國學習外來文明的中轉站角色,西式鬍子有時會讓人聯想起日本,原本留著牛角胡的魯迅就曾在《論鬍鬚》中批評中國人脆弱敏感的民族心理。


「大約確乎是遊歷孔廟的時候……有歷代帝王像,其中有一張是宋太祖或是什麼宗,我也記不清楚了……鬍子向上翹起的。於是一位名士就毅然決然地說:『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這鬍子就是日本式的鬍子。』」魯迅諷刺道:「日本人何其不憚煩,孳孳汲汲地造了這許多從漢到唐的假古董,來埋在中國的齊魯燕晉秦隴巴蜀的深山邃谷廢墟荒地里?」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因為鬍鬚式樣「涉嫌」日本,魯迅將鬍鬚尖端剪掉


不過,鬍子問題糾結中國人感情的歷史並不長。因為留著少許鬍鬚的國民黨又被鬍子更少的中共趕下了歷史舞台,在「刮鬍子」表示批評之意通行全國的年代,除賀龍等少數首長外,很大程度上,中共是與鬍鬚無緣的,流風所及,甚至八十年代小青年留鬍子都是「二流子」的象徵。


鬍鬚與政治,有關係嗎?也許,是毛澤東從斯大林那裡學到了領袖的標準髮型,卻無法繼承斯大林的鬍子的緣故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曖昧和智商有關係嗎?
皰疹和癌症有關係嗎?
荀彧自殺和曹操有關係嗎?
關曉彤和腹肌有什麼關係?誒!真有關係!
「禪定」與「禪宗」有關係嗎?
便秘與癌症有關係嗎?
與你有關,與愛無關
吠叫與犬種有關嗎?
白髮和腎虛有關係嗎?
睡覺好壞與床頭的朝向有關嗎?他有什麼科學依據?
脫髮與腎虛真的有關嗎?
關羽的死真的和諸葛亮有關?是他見死不救?
「孕傻」和麻醉有關嗎?
和愛情有關的古錢幣,你見過嗎?
貧血與飲食有關係嗎?
今日社會的亂象是否與醫療有關呢?
犯罪和性格內向有關嗎?
它和七夕無關,卻也許和你有關
改元和改朝是一回事兒嗎?這些和朝代更替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