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何征服「拖延症」?

如何征服「拖延症」?

說到拖延,大家會想到許多場景: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不急著交就先放一下再說;臨近考試才發現自己平時沒有好好準備;假期和周末總是把作業壓到最後才完成……而這些導致的結果往往是,我們在最後期限之前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煎熬,很多時候甚至不得不降低對結果的期待。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拖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下它。


如何征服「拖延症」?


心理學家為拖延做了這樣的定義:推遲自己應當去做的事情,並且因此給自己帶來了不良情緒或者影響了任務的完成和質量。基於這樣的定義,我們再來回顧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我們究竟有沒有拖延的問題呢?如果有,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如何征服「拖延症」?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場景性拖延的行為,而每個人拖延的場景和任務則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理由」。想像一下,當整個班級被布置了相同的作業時,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來選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有人會從簡單的任務開始,而困難的則遲遲無法下手;有人會先著手去做困難的任務,而把自以為「隨時隨地都可以解決的」拖到最後。


我們也可以反思下自己:我一般會在哪些事情上拖延呢?是自己更擅長的任務還是不喜歡做的事情?是需要大量準備的困難任務,還是只要開始就能很容易完成的任務?


拖延的成因

如果問你為什麼會拖延,你可能會給出許多理由,包括:好不容易到了假期,想要先放鬆一下心情;除了做作業、複習功課之外,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我不擅長這些任務,每次試圖開始都覺得焦慮,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後;我需要更多的計劃和準備,以便做得更「完美」……


心理學家們嘗試從各種角度來將拖延的主要原因進行分類。


LauraJ.Solomon和EstherD.Rothblum將拖延的原因概括為兩類:一類是面對困難的任務時感受到了壓力,為了驅散這樣的壓力而將任務押後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放鬆一下」;另一類則是為了優先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包括享受生活。


皮爾斯?斯蒂爾教授(PiersSteel)則認為:信心不足、動力缺失、衝動分心和回報遙遠這四個因素是引起拖延最重要的因素。


這裡,讓我們一起來回想下自己拖延的經歷:我們拿到了任務卻決定放下的時候,在想什麼?放下了應該要完成的任務,我們在做些什麼?到了最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些任務卻發現時間緊迫時,我們是怎樣的心情?而面對拖延的結果時,我們又有怎樣的反思?基於這樣的過程,我們把拖延的原因整理成了三類:動機不足、面對失敗的自我保護以及過去的「成功」體驗。

動機不足


動機不足大概是最好理解的原因。我們拿起了數學作業,然而並不是很有興趣,反正明天也不用交,不如先放一下好了。


所謂的動機,就是一個讓我們行動的理由。動機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動機源自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興趣:老師規定的課外閱讀我總是不樂意翻,但是推理小說一天就能看完一本,因為這是我的興趣。而外在動機則是源於外在的要求:因為老師布置了作業,所以我必須完成;抑或,因為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必須學習。


一般來說,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影響更大。


如何征服「拖延症」?

面對失敗的自我保護


我們選擇拖延的另一個原因是面對失敗的自我保護,這其實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你可能會否認,但是回想一下,當我們因為準備不充足而沒有得到滿意的成績時,是否會說:「這次是自己不夠努力,下次好好努力就行了。」——這就是自我保護。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肯定的動機。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當成績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更願意去尋找一些外在或者可變的因素來解釋這個結果,比如:這次是身體不好,是我根本就沒用心。意思是說:我要是身體沒有問題,如果用心複習了,一定不會比你們差!而拖延就為我們預備了一個方便可用的借口:如果做得不夠好,就是因為時間不充分。相反,如果做得還不錯,那就可以誇口完全是自己的能力了。


如何征服「拖延症」?

過去的「成功體驗」


所謂成功體驗,是說以前我們拖延了,但似乎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雖然作業拖到了最後,但也交出去了;雖然面臨考試臨時抱佛腳,但成績似乎也不太壞。這些「成功體驗」對我們的拖延行為來說更像是一種「獎勵」,甚至讓我們沾沾自喜地認為:時間節點前的緊迫感,會激發自己無限的潛能。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告訴我們:當採取一種行動而受到獎勵,我們可能更多地去重複這種行為;如若受到了懲罰,我們就會有意識地去減少類似的行動。


更有意思的是,獎勵是可以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但懲罰則需要「一次性高強度」才會有明顯的效果。也就是說,但凡我們的拖延行為沒有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們就不太容易記住我們經歷了多大的壓力,也不太容易想起當時的結果其實和最初的預期是有差距的。


如何征服「拖延症」?


克服拖延有對策


我們一起反思了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發現自己在一些事情上有拖延的行為,也對於自己為什麼拖延有了一定的思考。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不拖延呢?


許多關於拖延症的研究和理論給了我們克服拖延的各種參考方法,可是哪一種才是對我們最有效的呢?對此,判斷的唯一依據就是:我到底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拖延?而了解自己的最佳途徑則是與自己比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拖延了,但是在另一些事情上卻沒有,這說明我們是有抵抗拖延的能力的。同時也說明,我們是對不同的事情做了不同的判斷,進而決定要不要拖延。


拿自己拖延了的事情和沒有拖延的事情相比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比如,我願意看小說,卻不願意閱讀老師規定的課外讀物,因為我對小說更有興趣;我願意在假期開始完成其他作業,卻經常把作文拖到最後,因為相比其他科目,我總是寫不出一篇讓自己滿意的作文……


當我們找到了拖延的原因,對症下藥就變得更容易了。針對之前所提到的拖延原因,我們將對策也整理成三類:努力創造動機、加強自我認同和重新定義「成功」。


如何征服「拖延症」?


努力創造動機


我們之前提到,內在動機總是比外在動機影響力更大。而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任務,特別是學習任務,更多的是依賴外在動機的推動。於是,當外來的要求不夠強或不夠迫切的時候,就不容易驅動我們的行為。


如果作業要兩個月後才交,我何必現在開始做呢?即使我知道提前做或是細水長流地做對我更有好處。這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製造一些「壓力」:我要在一周之內完成這些內容,之後就可以和小夥伴們愉快地玩耍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計劃」或是「時間管理」。為了讓自己制定的計劃更有效地執行,我們還可以將計劃在朋友、同學之間公開,讓大家一起來監督自己。


如何征服「拖延症」?


加強自我認同


拖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面對失敗的自我保護,其結果是,我們經常重複「因為沒有充分準備,所以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長此以往,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如果準備充分了,究竟可以做得多好。


為了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認同自己,允許自己失敗。其中,有兩種情況是可以自我肯定的:第一種是,如果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即使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結果,也至少會比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好;第二種是,當我們做了充分準備卻沒得到理想的結果,我們一定可以找到能力以外的原因。


重新定義「成功」


因為「成功」體驗的強化而養成的拖延行為,大概是最難改變的。因為我們可能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一下所謂的「成功」,也就是「目標」。


如果比較一下拖延之後得到的所謂成功和我們最初的目標,會發現它們可能是不同的:開學時我希望所有的科目都能拿到90分,而期末考試之後我很高興地發現,所有的科目都及格了。這真是個好消息,拖延了也沒有失敗。但是相對於最初的目標來說,顯然是降了幾個檔次。


因此需要我們反思一下,一直以來我們的「成功」到底是參考什麼標準得到的?


了解了那麼多關於「拖延」的知識,在新學期伊始,讓我們一起努力,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做好適合自己的計劃。我想,你一定也想知道「不拖延的自己」究竟可以做得多好吧?


心理學大佬


LauraJ.Solomon和EstherD.Rothblum:美國心理學家,早期從事拖延症相關研究。1984年,兩人(當時所屬佛蒙特大學)在美國心理學會主辦的《諮詢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學習拖延:頻率及其認知、行為相關因素》的文章,這是學習拖延這一術語第一次出現在心理學文獻中。


皮爾斯·斯蒂爾(PiersSteel):全球動機與拖延領域頂尖學者及傳播者之一,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動力學知名教授,《拖延心理學2》作者。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世上有哪些離奇無比的病症?
警惕!人體除了「三高」,還有高「血同」?
總愛「買買買」其實是一種病?
如何通過系內衣扣的方式看出女性性格?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是病嗎?如何解決拖延?
如何戰勝拖延症?
到底如何抗拒拖延症呢?
如何輕鬆戒掉你的拖延症?
如何幹掉拖延症
如何治好拖延症?現在就做!
你有拖延症嗎?
如何自我克服拖延症
今天,你犯拖延症了嗎?腦康君教你如何跟拖延症說拜拜
如何幫助孩子告別拖延症?
如何克服懶惰與拖延,開始健身?
拖延症只是心理問題嗎?
諮詢師案例:如何滅掉拖延症?
「拖延症」真的萬惡嗎?
如何解決拖延症?從思維導圖入手!
是拖延症,還是愛逃避?
今天你『拖延症』了嗎?
你有減肥拖延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