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心理」具有「彈性」


《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意思是說,人生難以預料,常常會有一些「意外」在等著我們。等來好運固然可喜,然而,「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對我們影響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挫折。也許疾病來襲,干擾了你的學業,也許求愛時被意中人拒絕,讓你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甚至一場交通堵塞,也有可能讓你上班遲到,影響你一天的心情。


當人們在遭遇挫折和壓力時,做人的差距也凸顯了出來。有的人會逃避現實,陷入焦慮、抑鬱的情緒漩渦;有的人徹底被困難打敗,以極端的方式傷害自己或家人;也有一些人處理得很好,他們從容不迫,迎難而上,終於度過了逆境。對於後者,我們由於難以理解其力量的來源,所以常常認為這是性格和天分使然。

但是,科學家們不這麼認為。他們發現,在許多遭受過重大災難的地區,比如遭受原子彈襲擊的長崎、經歷毀滅性地震的汶川,大部分人都能夠迅速安頓,回歸正常,即使如智利、阿根廷、墨西哥這樣的貧窮國家,都曾在地震的廢墟上舉辦過世界盃。甚至對於兒童來說(他們一般尚未形成非常強烈的性格),他們也能具備相當高的抗逆力。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曾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追蹤研究一些夏威夷的「高危兒童」。這些高危兒童或者生來不健康,或者長期貧困、家庭破裂,或者父母患有精神病、撫養環境惡劣,但結果發現,他們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都順利地度過了童年期和青春期,不但沒有表現出嚴重的學習或行為問題,而且很好地適應了家庭和學校生活並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科學家們相信,「從逆境中反彈」絕不是只有少數幸運人才擁有的「稟賦」,反而更像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技能,科學家們將這種技能稱為「心理彈性」,又稱抗逆力。


科學家們認為,當變故發生時——比如天災、親人去世、恐怖襲擊,大部分人最初都會暫時出現心理創傷,比如失眠、噩夢、抑鬱等。但由於存在「心理彈性」,因此,人們會慢慢地減少創傷帶來的不良反應。到一段時間之後,除了極少數仍被負面情緒嚴重困擾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恢復到正常的身心狀態。這就好像是一個橡膠球被外力擠壓變形,但隨後就能恢復原狀,人的心理也一樣,在遇到變故或逆境後,具備良好「心理彈性」的人會迅速恢復,回到正軌。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神經通路影響「彈性」


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心理彈性」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研究領域。弄清楚為什麼一些人有著更好的「心理彈性」,這是科學家們研究的核心問題。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已經能夠實時掃描出壓力和挫折對大腦的影響程度,以及大腦對情緒的控制。通過觀察血液流淌的方式,他們能夠測量大腦的活動,並看到不同人腦中的「壓力圖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研究「心理彈性」的關鍵。


科學家們發現,就好像動物一旦擺脫捕獵者後血壓會迅速回到正常一樣,具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大腦似乎能夠更加迅速地消除掉對於壓力的反應,回到正常。也就是說,抗逆力高的人似乎更善於調節或關掉大腦皮層中產生憂慮和恐懼的活動。研究表明,社會性疼痛,比如被拒絕和孤獨,在大腦中會產生與恐懼相同的活動,即人們被社會拒絕時大腦被激活的區域,與看到一匹狼時激活的區域是相同的。科學家說,這是一種進化,因為我們的祖先當時只能靠群居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被孤立就意味著有危險。人類進化到現在,即使我們不再碰到狼,在面臨日常壓力時,這些區域還是一直處於活躍狀態。

可喜的是,科學家們發現,人們大腦中有一條「心理彈性」的通道,這條通道可以控制人們應對壓力的能力。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就找到了一條與「心理彈性」密切相關的通路。這條通路起始於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大腦中主管認知能力和計劃的區域),終點在杏仁核(大腦中響應威脅、管理情緒的區域)。大腦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聯接越流暢,就意味著面對壓力時,前額葉皮層能夠越快地讓杏仁核平靜下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用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實驗中,科學家讓海豹突擊隊員和普通人觀看一系列帶有不同情感色彩的圖片,並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他們的大腦。結果顯示,海豹突擊隊員能夠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情緒之間迅速切換,他們的大腦處理情緒更加敏捷,不粘不滯。而普通人卻很容易陷入圖片的情感色彩中難以自拔,他們則很難將一種情緒「放手」,於是大腦不斷地陷入到處理情緒的過程中。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彈性」可以訓練


為何海豹突擊隊員與普通人的「心理彈性」有所差別,科學家們認為其原因在於訓練。就好像訓練肌肉一樣,「心理彈性」同樣可以訓練。海豹突擊隊員正是由於受到特別的訓練,才使他們更加果敢,以至於能夠應對複雜的戰場環境。

那麼普通人應該如何訓練「心理彈性」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自己的「心理彈性」大不大。有一個好方法來衡量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彈性」,那就是當事情不按照我們設想的方式進行時,看一看我們的反應如何。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善於處理微小的壓力,那麼當面臨重大打擊時,一般而言,他的抗逆力也不會弱。但是,個人性格與「心理彈性」 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大,盲目樂觀的人未必比悲觀主義者更有彈性,甚至一個壞脾氣的頑固分子也可能有著很強的抗逆力。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清楚了自己的「心理彈性」能力後,如果感覺自己的「心理彈性」能力較差,那麼我們就需要改進。雖然科學家們認為並不存在一個萬能的方法,但有些方式還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比如,如果有什麼事物讓你始終感覺到恐懼,那麼首先不要逃避,要直面正視它,也許就能夠幫你緩解壓力。這是建立良好彈性的第一步。而更多地進行社交活動,也會對增強「心理彈性」有所幫助。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方法,那就是鍛煉肌肉,因為人在壓力下會損失神經元,而科學家們發現鍛煉肌肉能夠激發大量神經元的再生。

當然,訓練「心理彈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訓練自己的大腦,比如訓練自己的注意力。這是備受科學家們支持的方法,因為注意力不僅是大多數人最容易改進的地方,而且也是避免壓力的好方法——2010年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每天有47%的時間在胡思亂想,而且主要是在想令他們沮喪、焦慮的那些事情。如果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那麼將大大增加自己的「心理彈性」。


在2014年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對4個排的海豹突擊隊員進行了8周的注意力訓練課程,另外4個排則沒有訓練。然後海豹突擊隊員們被安排到一個精心設計的演習場景中——模擬美國大兵在伊拉克的村莊被伏擊的情形。兩組突擊隊員的大腦在實驗前後經受掃描,結果發現,經受過注意力訓練的隊員們其心跳速率和呼吸速率能夠更快地恢復到正常值,他們的大腦中與情緒反應相聯繫的區域活動更少。這說明接受過注意力課程指導的隊員們在面對壓力時,能更好地保持鎮定並有效應對壓力,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被訓練的更有「心理彈性」。


人生在世,終會遇到艱難困苦,而「心理彈性」的研究告訴我們,抗逆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如果能夠找出科學的方法,讓大腦具備更強的心理彈性,這對於我們無疑大有裨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沒有香皂和洗髮水,古人怎麼洗澡?
歡迎對號入座:你真的需要減肥嗎?
您可能感興趣

熊玲:你的嫉妒心理從何而來?
你的內心不夠強大,原來是因為「心理彈性」太差?
人的心理壓力從哪裡來?
心理疾病來襲!日常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變態心理系列之二:夢遊既然是一種心理疾病,要怎麼治療呢?
如何治療性侵害帶來的心理創傷?
你知道你的心理盲點嗎?如何照顧你的心理健康?
你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去撫慰?
如何緩解自己的嫉妒心理
你的心理健康嗎?不妨來對照一下
誰治好了你的心理疾病?
如何判斷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如何通過心理調節來輔助白癜風的恢復?
談戀愛的彈性心理有哪些?
慢性蕁麻疹如何進行心理護理
抑鬱症,如何選擇心理治療?
心理諮詢師如何應對來訪者的各種「刁難」?
如何用心理學來賺錢?
許願就要丟硬幣?讓我來告訴你這種心理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