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前到底應該多自信?
從小學到大學,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過這樣一個同學:
每次考試之前他都在大聲喊叫:「完了完了,這次沒準備好,死定啦!死定啦!」你的心中暗自竊喜,自己這次準備的還不錯。可是當考試成績出來之後,那個自稱沒準備好的人比你高出好多分。說好的「死定」了呢?以後再也不能相信這種人了!
按照常理來說,我們都強調考試之前要自信才能發揮出好成績,可是總有人逆潮流而行,考試前「悲觀」的不行,還取得好成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當年對這種人小明就想說一句:
賤人就是矯情
一、為什麼要自信?
講悲觀之前,我們先簡單提一下為什麼要積極樂觀。最早從什麼時候起,大家說自信樂觀效果更好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在心理學界,一個加減法一般普及的心理學理論是這樣解釋的:期望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
54年前的1960年,一個充(bù)滿(huái)愛(hǎo)心(yì)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像模像樣地走進了加州的一所學校內,導演了這出實驗。他先是和助手對幾個年級的所有學生,裝模作樣的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後選出了一份名單,讓校長告訴其中兩個老師:「專家說了,你倆是咱們學校最優秀的老師,而這份名單中的孩子是學校里『最有前途的娃』,記得要保密,別讓其他人發現喲。」
過了8個月後,羅森塔爾帶著他的助手又回到了這所學校,發現不僅名單上孩子的成績更加優異、性格更加開朗,連那兩個老師都分外賣力工作。而這回,校長終於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他倆:「其實那些孩子都是他們隨機挑出來的,當然,你們也不是最好的老師,而是隨機選中的。」
問:林丹蒙眼將一隻質地均勻的鞋子扔到看台,小明被鞋砸到的概率?答案:概率是0,小明沒錢買票現場看林丹比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我們自以為很優秀,或者我們被認為很優秀,潛移默化中我們就真的會變得很優秀。所以說,學習中要自信,並不是空穴來風,自信的暗示真的能創造神奇的效果。但是問題就來了,那些自認為自己死定了的人,排除他們為了保持謙虛形象的因素外,考前反覆強調自己「準備不好」,不就是在暗示自己不行,會完蛋嗎?誠然,有些悲觀和自卑的人確實如此,總是懷疑自己不行,墮入了消極的自我認識的怪圈之中。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
二、防禦性悲觀主義
這個概念由諾倫姆和坎托提出(Norem&Cantor)提出,這種防禦性悲觀主義總是不斷擔心和懷疑自己是否能成功,常常去放大消極的結果,對不好的結果很擔心。但他們常常能收穫成功。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同樣是悲觀者,防禦性悲觀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對可能危險的擔憂。他們對消極結果的關注,並不是單純的被動擔心,實際上還採取了主動的措施積極預防,比如擔心第二天會考不好,所以睡覺前還反覆背誦記不牢的大題。
樂觀者發明飛機,悲觀者發明降落傘
斯賓塞和諾倫姆(Spencer&Norem)用一個實驗去深度研究防禦性悲觀主義這一假設。他們讓三組被試參加一個飛鏢任務。測驗前,三組被試進行了不同的心理預演,第一組測試前保持放鬆狀態(放鬆—意象組),第二組想像自己完美地完成了任務(掌握—意象組),第三組想像自己在測驗時出了些小錯誤,之後思考如何彌補(應對—意象組)。心理預演後,進入測驗階段,並觀察統計三組的成績。
實驗結果不出研究者所料,應對—意象組取得了最好的成績。
當然,這個實驗並沒有否定自信的重要作用,它只是提醒我們,有時候高度的期望未必真的會贏得最好的結果,對可能危險的必要警惕會讓結果更加完美。
現在大家知道為了明年的高考該如何做了吧。
(撰文:小明)





※高考在即,考生們到底應該怎麼吃?
※到底應不應該多看書?
※你到底應該睡多久?
※臨近高考,孩子應該怎麼吃?
※你應該親自試一試
※高考考完後,聰明的你,應該準備些什麼?
※妝前種類那麼多,到底應該怎麼選?
※婚前到底應不應該啪啪啪?
※高考前,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高考前後,家長應該怎樣做呢?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
※VR這劑葯,到底應該怎麼吃
※腹肌不明顯?你應該試試這個
※運動後,到底應該怎麼拉伸?
※到底應不應該喝牛奶?
※裝修,到底應該不應該找熟人?
※男人「那裡」過長,到底應不應該割?
※佛說的話,你應該再嘗試一下!
※偷懶後為什麼不應該自責?
※婚後遇到「真愛」,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