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來源:《經濟觀察報》


專家簡介


凌鋒女,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介入放射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亞太地區介入神經放射與治療聯合會終身榮譽主席,世界介入神經放射學聯合會執委會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席,亞洲青年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副主席,亞洲女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副主席。京醫會常務理事。


凌鋒是我國介入神經放射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腦脊髓的血管病的診斷和多種方法治療。尤其在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診斷治療領域做出了系統性、創造性的貢獻,至今累積治療1500餘例,為世界最大病例組,使該疾病的治癒好轉率從原來的46-63%提高到82.2%。


在國內率先全面開展手術和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建立了頸動脈支架成形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腦動脈支架成形術、顱內外動脈搭橋術的綜合團隊,目前每年治療相關疾病500餘例。


擅長治療: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療,腦腫瘤的外科治療,脊髓腫瘤的外科治療,腦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療,神經重症疾病的早期康復。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推動中國康復醫學的發展是我們醫生的一個夢。我當了40多年的外科醫生,開刀無數,見到的創傷無數,有在車禍中嚴重受傷的,有撞成嚴重殘疾的,也有缺胳膊少腿的,也遇到過病人原來狀況不錯,但是因為疾病做完手術後變成殘疾的……所有這一切,我都曾見過。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個人的殘疾,有一些我能夠幫助病人治好,但是更多時候我是在救命,而不是在治療殘疾,大家都應該體會到救命和治殘是兩個概念。


「人」不僅應該活著,還得活的好,生活的有質量。如果一個人因疾病、外傷導致生活質量驟然下降,或者因為衰老等自然規律導致他的生活品質下降,那作為一個生命的體驗會覺得不快樂,這是一直以來、時刻在撞擊我心頭的痛。

醫生有責任幫助他們,讓他們儘可能感到生命的快樂,儘可能讓病人恢復到一個能夠回歸社會生活、回歸家庭,回歸正常生活的狀態。


我曾經有一個門診病人。她受了外傷,她的家人傾盡所有,要求醫生無論如何要把她救活。結果醫生救活了她,但是落下了嚴重的殘疾,而且得了嚴重的外傷性精神障礙。


回家後,病人在家裡成天摔東西打人,她的兩個姐姐都辭了工作在家裡伺候她,但是她發病的時候把姐姐的頭髮一把一把抓下來。家裡沒有一件完整的器皿,全被她砸光了。


她的兩個姐姐帶著她到我這兒看病的時候,十分悲哀地問我,「凌教授,你還有沒有辦法治療?早知道她會這樣,我們當初何必要傾家蕩產救她。」


這句話、這個病人一直到今天都很揪我的心。我雖然治病無數,但是我一直在問自己:我們救「命」以後,是不是能讓這個「命」活得更好?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海若」啟示


我一直堅守一個原則,就是在我做手術的過程中,特別仔細的保護腦的任何一份組織,避免損傷腦和脊髓的任何部分,就是希望病人手術後不能有癥狀的加重和功能的損傷,但是即便是這樣,也仍然很難保證完全沒有損傷,畢竟是「火中取栗」,是在腦或者脊髓組織中間把病變拿出來。

病變就像一個豆腐里包著的一個丸子,要把丸子從豆腐里拿出來,沒有辦法不把豆腐切開就能把丸子拿出來,這個過程對神經組織必然有損傷,我做再多的努力,有的時候也是不可逾越現實技術的。


我們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夠讓病人在被損傷的情況下獲得比較好的康復?我治療過的病人海若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不是給了我什麼名聲,而是給了我很多啟發。


第一個啟發是,人的生命和功能多數是可以重塑的,她給了我這樣一個全新的概念。


過去,我們公立醫院做完手術以後,因為受到平均住院日的影響,病人剛拆完線最多十一天、十二天就要出院了,至於他以後恢復到什麼程度,如果他有辦法告訴醫生恢復的狀況,這是好的,但是這樣的情況很少;大多數病人出院後就杳無音訊了。病人將來會怎麼樣醫生無從得知。


但是劉海若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看著她在我們眼皮底下康復了一年半,從一個昏迷的病人到能夠自己走,自己生活,而且一直持續到今天都在繼續好轉。這是她讓我看到的生命重塑的過程。


第二個啟發是,從哲學的角度,治療一個病人畢竟要靠整體的理念,要尊重病人本身的自洽能力來保證他全面的康復過程。


從康復的角度,劉海若使我充分認識到「康復對一個病殘者來說是一條新的出路」。即使我們外科醫生做得再好再認真,也不能保持萬無一失,因為還有外傷還有其它的損傷,還有不得已的損傷,那麼我們只有求助於「康復」。


康復是讓病人獲得很好生活質量的另外一條康庄大道,這個國外有很多現成的經驗和可借鑒的發展歷程。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重症早期康復介入的價值


海若是受傷五天後,我趕到倫敦會診,一個月後帶她回到北京。上午運到北京,下午開始討論,康復科的王茂斌教授也參加會診。第二天王教授帶著人就開始給海若進行康復治療,所以在重危病人早期急性期進行康復是特別重要的。


越早期做康復越好,肌力慢慢恢復,張力也被克服了。可是很多康復醫院沒有辦法來接收這樣早期的病人,就因為沒辦法穩定住病人的生命體征,病人氣管切開,鼻飼營養,插著尿管,意識不清,內環境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哪個康復醫院敢接?早期的病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康復,等康復的時候「木已成舟」,很多功能就回不來了。


所以,康復醫院,不僅是所有的康復方法全部要具備,更重要的是要包括重症,重症是一個掌握維持生命的重要崗位,需要很高的技術。這些技術和能力如果能夠把病人的命給穩住,同時我們所有的康復手段都能及時用上,對病人真的很好。


我們最近有一個病人,是從某三甲醫院轉過來的,腦幹出血昏迷一直住在ICU(重症監護室),所有康復醫院都不敢接收。病人有氣管切開,還不斷在發燒,但是我們這裡可以接收,我們有重症監護室,有呼吸機,有整個一套班子,有醫生護士24小時強化處置。


病人到我們這兒醒了,我們可帶呼吸機直接進入高壓氧艙,在艙內既可以吸氧也可以吸痰,在重症的狀態下可以執行我們對他所實施的所有治療,包括中醫針灸等都可以直接上監護室做。到現在是50天,病人醒了。


我們國家殘疾人有八千多萬,各種原因導致的殘疾,有先天,有創傷,有手術傷害等等。其實這八千多萬人中間,有相當一部分人早期是可以通過康復減少殘疾的程度,恢復一些能力,使他變的更好的。


但是我們很多病人、醫生,對康復的認知還不到位,認為手術回來就慢慢養,包括在我們宣武醫院,我查房的時候,經常可以看見我們的病人都躺在床上輸液,其實有大部分是不需要躺的,50%是不需要輸液的,但是病人自己覺得開了刀就得躺著,病人家屬也說好好躺著休息,醫生也會說好好休息、慢慢恢復,他恰恰是忘記了最重要的概念——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康復。


我們努力推康復的價值的時候,真的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反覆講,就這還未必能深入人心。


康復是什麼?康復是科學指導下的運動。只有科學指導的運動才能夠恢復生命的活力。而我們恰恰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和宣傳,總覺得躺著自然就能恢復,就好像有苗不愁長一樣,撒在地里苗長就是了。


其實不是,不澆水施肥,那苗長的就不怎麼樣,就不好好結果實,任何一個生命是需要維護的,同樣的道理,人也一樣,生命需要維護,這個維護也包括康復。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觀念、人才的國際差異


從康復手段上來看,國外康復的手段和方式,我們北大醫療康復醫院都有,而國外沒有的我們也有,因為國外沒有中醫、藏醫、高壓氧等。國外有一個比我們好的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很發達,比如支輔具、義肢、機器人支配的支具等等,都比我們好。


骨科手術完了必須加上康復才更好。在國外,基本上手術後第二天就開始康復。我們的心臟病人,從來都是手術完了以後卧床不動至少一個月,這種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是如此。


但是國外的病人,第二天開始下床,第三天開始洗澡,護士會幫助病人,然後要進行訓練,一個星期病人就回家了,正常生活。而我們這裡還是大車拉小車推回去躺的平平的。


國外差不多是一家綜合醫院配有一家或者兩家康復醫院,這樣才能使病人有一個很好的康復訓練,而且康復的病人完全是被醫療保險覆蓋的。


上次統計,我國現在有3000多所康復醫院,而綜合醫院兩萬所,如果再加上其他的醫療單位是九萬。如果按一比一算,至少需要兩萬所康復醫院,才能讓綜合醫院的病人有一個很好的康復去處,有一個很好的恢復過程,現在的差距還是很大。


此外,康復醫學人才匱乏,很限制康復的發展。目前,只有少數幾個醫科大學有康復系,也不是到處都有康復醫院,因為人才的供需關係是互相聯繫的。


需方越多,刺激著供方不斷的發展,就像現在缺兒科醫生了,就開始使勁加快兒科醫生培養,其實這樣有些無奈,因為醫生的培養哪能拔苗助長,其實最重要的是未雨綢繆,事先把培訓放在前面。


從教育系統看,國外比我們的教育水準要好很多,因為國外的康復人才來自兩個渠道——醫生是從醫學院畢業的,理療師專門有理工學院,裡面有專門的康復專業。實際上,國外的學術跨界非常多,醫學中間有很多理工科,理工科中間有很多醫學,所以康復師和醫生所掌握的知識寬度要比我們現在的多。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有一些急功近利,就想一竿子插到一個尖上,其實底子很薄,基地很窄,這就限制了整個康復醫學的發展。因為我們底子很薄,國家沒有一個專門的理工學院建康復科的,所有的康復都是在醫學院,醫學院建一個康復系,而這個康復系還是大專最多,或者本科,碩士博士比較少。這個層面我們比國外差幾十年。


值得高興的是,在「十三五」規劃中,專門指出要建設中國的康復大學,這是在殘疾人事業中間殘聯提出的。未來從醫學+理工,共同結合建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或者為中國康復培養人才的大學指日可待。


我們也可以跨界,在這所專門的大學裡,醫科、理工科、工科都可以互相融匯,將來會有更多的醫生和康復師為老百姓服務。


當一個病人能獲得最好治療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醫生最大的快樂。






微信名:京醫會 微信ID:jingyihui2012


匯聚中國名醫 打造智慧醫療


採訪、合作、廣告請聯繫: jingyihui666@163.com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

凌鋒:頭部外傷和神經重症,康復介入的越早越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醫會 的精彩文章:

爸媽的降壓藥吃對了嗎?
暢享歐洲杯,護好頸腰椎
42歲總編輯心梗去世,阜外醫院急診主任楊艷敏告訴你如何預防心梗
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魏文斌:工作之餘,喜歡看話劇
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施杞:中醫養生,內行不說,外行亂說
您可能感興趣

兒童重症康復: 從病重到治癒,重症腦炎美麗女孩的康復之路
丑和胖都是病,腿粗是重症,必須得治!
中醫涼膈散臨床應用:三叉神經痛,重症肺炎,帶狀皰疹
一幫重症懶癌設計師搞出的,最強封印之寶!
於小兒重症,比熱情更重要的是嚴謹
重物砸傷,奇蹟生還—記神經危重症科搶救特重型顱腦創傷一例
他們是被政府拋棄的重症病患,在神秘的下水道社區里等死
緊盯著重症監控室那個沉重的門,揪心的痛
這些嬰兒,剛出生就送進重症病房,看完讓人心酸
眼睛睜不開、渾身沒勁,當心得了重症肌無力!
女大學生重症肺炎,抽血顯示感染了艾滋病,三任男友瞬間崩潰!
遇到危急重症的病人,可用山萸肉、生山藥救命,有起死回生之效!
寶寶一出生就待在重症監護病房,看完讓人心疼
強迫症重症患者備受折磨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一槍下去,不但人沒死,病還好了,「最失敗的自殺」
從阿杜的自殺傾向,看中醫怎樣治療重症抑鬱症!
家有重症精神病患者,請勿踏入「旋轉門」
分娩絕非越快越好,時間短可能會導致寶寶進重症監護室
平淡中藥治疑難重症,他是怎麼做到的?
黃龍湯治療老年重症肺炎並發中毒性腸麻痹的臨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