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在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暨首屆太空經濟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鄭永春就商業航天的的創新困局與出路進行了演講。雖然他本人從事的科研工作不涉及商業航天,卻是商業航天的支持者。他認為,從全球範圍看,商業航天是一個必然趨勢,重要的是搶佔先機。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鄭永春預測,在未來的50年,中國的航天事業可能是這樣的圖景:從地球出發進入太空,然後在太空建立空間站實現長期駐留,緊接著將登陸月球並在月球居留,但人類最終的目的是要登陸火星,在火星上長期居留。除近地軌道商業衛星的發射和運營、太空旅遊等已經商業化的領域外,在人類移民火星的宏大願景中,中國商業航天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發展契機。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目前國際上從事商業航天的公司,如SpaceX、Bigelow、Bule Origin等公司所進行的航天大事件中,我們可以對未來商業航天的發展一窺一二。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SpaceX,也就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火箭回收。火箭回收的難度相當於從奧運塔塔頂上的一支鉛筆掉下來,正好落在下面一顆橡皮上。以前,很多人認為這不可能實現,現在SpaceX已經多次實現了。雖然火箭能不能實現回收後的再利用還存在疑問。但一旦解決相關的技術困難,航天發射成本將降低一個數量級。當然這只是馬斯克現在的盈利模式而已,他還製造了為國際空間站運貨的飛船,並將為移居火星做準備。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另外一家公司叫藍色起源(Blue Origin),是從事亞軌道太空旅遊的商業航天公司,甚至先於SpaceX實現了火箭回收,並且回收之後的火箭也再次成功發射,實現了亞軌道的太空旅遊。太空旅遊也只是藍色起源公司盈利的一個階段。這個公司的最終願景是,把所有地球上的重工業都移到太空裡面,給人類的地球生活創造一個清潔的環境。


另外一個企業叫比格羅公司(Bigelow)。最近,Bigelow充氣式太空艙已經跟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對接。航天員進入太空艙並測量相關參數,與金屬結構的太空艙相比,Bigelow在防輻射和防撞擊的性能上大致相當。未來,利用充氣式太空艙可以在地球軌道建太空旅館,如果在月球上組裝充氣式太空艙,可以形成月球基地,甚至也可以在火星上建立這樣的基地。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球商業航天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400億美金。有上千家商業航天公司掌握了細分領域的獨門秘籍,如可回收火箭、貨運飛船、亞軌道的太空旅遊,等等。


航天是大國行為,但是其他小國也有發展航天的現實需求。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未來的航天一定是個全球市場,而且一定是由少數國家、少數公司瓜分這個全球市場。那麼,在與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這樣的傳統航天企業,以及SpaceX、藍色起源這樣的新興商業航天企業同場競技的時候,中國航天如何構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航天事業經歷了60年,國家與人民都很認可,在世界上也很有地位。我認為,在全國人民心中,航天有三個形象需要塑造。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第一,航天作為中國的國家名片。中國的國家名片是什麼?高鐵、核電大家都認可,那麼航天可以作為中國的第三張名片。如果只是幫其他國家進行商業衛星發射,還稱不上作為第三張國家名片,我們要給國家或公司提供研製、發射、運營的整套航天服務,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走出去」,才符合國家名片的定位。實際上,在「走出去」國門,參與全球航天競爭的過程中,民營企業由於沒有政府背景,也不易受國外政策門檻的限制,所以國外也不會太敏感,在開展國際合作方面更有優勢,所以,中國航天「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充分藉助民間身份開展國際合作。


第二,航天作為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應該顯著帶動國家經濟增長。現在航天領域的投入主要是國家行為。未來,要加大航天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力度,使每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觸到航天,感受到航天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唯其如此,航天助力百姓就業和經濟增長,在國民心中的地位自然更高。

第三,航天作為高技術的代表。航天的高科技不是高在軌道上,而是高在一個個具體的技術細節。現在中國經濟遇到轉型困境和瓶頸,未來要發展只能靠科技創新。航天科技如何為向創新型國家轉型服務,大量航天技術如何在確保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發揮作用?需要大家來思考。


那麼,中國商業航天面臨的困境是什麼?人才和技術都不是主要問題,政策和法律才是關鍵。商業航天在全世界都屬於新興行業,對萌芽階段的新興事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設立條條框框加以監管,而是政策引導和扶持其發展。商業航天的政策要儘可能開放,政策制定者迫切要制定的是鼓勵和扶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比如,政府投資的航天任務訂單,要考慮進行全國性的招投標,鼓勵商業航天公司和團隊參與公平競爭。從長遠看,發展商業航天是必然趨勢。為此,中國現在的航天企業應引進商業化思維,新成立的民營航天企業要細細耕耘,在細分的航天領域找準定位,實現突破。只有這樣,商業航天在中國的發展才能契合市場的需求。

鄭永春:中國商業航天的瓶頸在哪裡?



第二,商業航天的新思維。發展商業航天,就是要在航天領域引入民間力量,使他們也有機會以更低的價格,更新的技術來承擔原來由政府部門承擔的一些任務,目的是把航天這塊蛋糕做大。因此有兩個思維一定要引進,一個是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思維是共贏與分享。另一個是商業化思維,即快速響應需求、扁平化的研發模式、批量化生產、降低成本等方面。響應需求包括來自民間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國家的需求;批量化製造,低廉的成本是航天市場做大的關鍵;扁平化的研發模式是在中間設置一個核心,周圍是各種相關的服務和元器件的供應商,最後合作完成航天產品研發。所以,一方面要將商業化的思維、互聯網的思維引入航天領域;另一方面,現有的強勢航天國企要敞開大門,通過技術輸出、人才輸出和資本輸出等方式為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機會。最後,政府決策部門在政策制定上應該把一些訂單向民間開放,扶持商業航天的進步與發展。


我們期待十年以後,隨著中國商業航天的長足發展,航天事業的產業鏈條將顯著延長,太空經濟的規模大為擴展,航天領域走出國門,深度參與全球競爭。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未來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航天事業的歷史縮影
中國航天日,行星科學家鄭永春帶你回顧航天史十大傳奇
東風航天城:中國航天衛星、載人航天工程的大本營
東北王張作霖的孫子,美國太空署航天專家,曾回國指導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日,行星科學家鄭永春帶你回顧航天史十大經典傳奇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最偉大的人——中國航天四老
俄羅斯為何把最大的航天中心,建在鄰國?
「中國夢?航天夢——首屆中國航天員飛天攝影作品展」在北京天文館開幕
中國航天科工構建「五雲一車」商業航天新格局
馥春茶業:茶道導航天地寬
科幻視野里的中國航天
從中國神十一上天看英國航天專業的名校都有哪些?
北京航天中學初一五班劉碧玉:《我的航天夢》
航天產業,女王眼中保持英國繁榮和引領世界的新產業
中國最後一位「航天四老」逝世,他用一生澆築了中國航天的豐碑
商業航天:小衛星組網的故事與現實
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中國航天第一港,從建造到現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承載「航天夢」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