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讀了1000篇有關如何改變的文章卻從未改變?
文/Eric Barker
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失敗——不做就不會失敗。
知道不等於執行。
我寫了很多有關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東西。常見的回應是「我懂。」好吧,如果你看 Jeopardy(智力知識競賽節目)的話,你懂就很好。但對於生活來說光懂是不夠的。
那為什麼了解改進那麼容易但真正去進行改善時又他媽的那麼的難?任何始終需要勞神費力的改變大部分都會失敗,因為你把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自動駕駛上了。Charles Duhigg 的好書《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是這樣寫的:
杜克大學研究人員 2006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超過 40% 的行動者每天執行的不是決定,而是習慣。
任何改變都必須在你自動駕駛的時候仍行之有效。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是有關改進的最大迷思之一。幾乎所有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進技術都不依賴于思考或意志力。
* 改變環境
如果屋子裡沒有餅乾,誰還會限制自己不要凌晨 3 點爬起來吃餅乾?
操縱你的環境,這樣你就不需要採取自控。
NPR 有一個很棒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環境在維持(和終結)壞習慣中的重要性:
根據她的研究,回到美國後仍有毒癮的士兵數之低令人震驚。
「我認為第 1 年毒癮複發的人員比例大概是 5 個百分點,」
Jaffe 說。也就是說,在越南患上毒癮的人回到美國後 95% 並未複發。
你往往不是懶就是忙或者分心,所以很多東西都是眼不見為凈。
* 20秒定律
你想做的事情不遲於 20 秒開始,你不想做的事情至少考慮 20 秒再說。Amazon 每年能賣出去那麼多的東西是因為那個「一鍵購買」。超市收銀機旁總會有個「即興購買」櫃檯。同樣道理,你也可以運用。
《快樂競爭力:贏得優勢的 7 個積極心理學法則(The Happiness Advantage: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at Fuel Success and Performance at Work:)》是這麼說的:
降低你想要接受的習慣的激活能,提高你想要避免的習慣的激活能。我們想要採取的行動的激活能降得越低,我們進行積極改變的能力就會變得越強。
* 有同伴壓力是光榮的
對於孩子來說,同伴壓力更多的是幫助而非傷害。面對它,你還是個大孩子,只是不得不假裝在大部分時間裡做個成人—你裝得很累。
去跟你想要成為的人在一起,這樣的話做你想做的事就沒那麼累了。
《習慣的力量》是這麼說:
1994 年,哈佛研究了一些生活發生了根本改變的人,比方說,研究人員發現部分人經歷了個人悲劇(如離婚或大病)後重塑了個人習慣。有的人則在朋友經歷了某件可怕的事情後改變了自己的習慣。
但是未必就要先有悲劇後有改變的。有的人做出改變是因為自己融入到可令變化更容易的社會群體當中……當一個人加入了變化看似可能的集體時,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會變得更加真實。
* 「假設」計劃
你還可以設想一種標準的響應方式來避免思考。這樣當事情發生時你頭腦就會做出膝跳式的反應。
如果你做的一切事情都需要深思熟慮,那第二天就永遠也起不了床。但是這招用得太多你就變成電腦了。審慎地使用它可以變得非常有用。
《成功人士必做九件事(Nine Things Successful People Do Differently)》:
這叫做假設計劃,這真的是一種幫助你實現任何目標的有力手段。從節食、鍛煉到談判乃至於時間管理,上百次的研究表明,事先確定何時何地採取何種特定行動(如「如果現在是下午 4 點,我將回復所有當天應該回的電話)可將成功幾率提高 2 到 3 倍。
* 共性
上述所有的技術都可以讓你不再勞神費力,也可以輕易吸收進你的日常事務當中。這就是它們的力量。
但它們都需要事先做一點計劃。那要怎麼做計劃呢?
《瞬變: 如何讓你的世界變好(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這本書把有效行為改變提煉為 3 個簡單步驟:
1)引導理性思維
提供一個非常清晰的方向。看似有阻力的東西往往是因為不夠清晰。把關鍵的舉措寫下來—不要展望大圖景,考慮具體的行為。
指出目的地。當你知道你要去哪裡、為什麼值得去時改變會更容易。
2)調動感性思維
關注情緒。知道一件事情並不足以導致改變。讓人(或者你自己)感受到某件事情。
縮小變化。把變化細化就沒那麼可怕了。
領導團隊時,要養成一種認同感,逐步灌輸成長心態。相信改變是可能的。
3)設計路徑
看似個人問題往往屬於情景問題。
調整環境。情況改變了,行為也會改變。
養成習慣。久積而成的行為不費神。
選一項技術。花 20 分鐘計劃。頭幾天的實施也許需要你思想上掙扎一下,但熬過之後就更容易堅持到底而不是跑偏了。這就是秘密。
不要試圖重塑自我,你會失敗。給舊的注入一點新東西,讓新的比舊的更容易。你一直在變。你看的電視在變。你買的東西在變,你做的項目也在變。改變即將發生,無論是什麼改變。問題在於,是你控制改變還是讓改變控制你?





TAG:心理健康 |
※每逢佳節胖10斤,你卻因為看了這篇文章瘦了10斤!
※如果你40歲了,該看看這篇文章了
※如果你已經40-70歲了,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0-12歲孩子如何補鈣?只看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2017去哪看紅葉?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通篇只有2個字的100000+文章是怎麼做到的?
※出了一篇60W 的文章 是什麼感想?
※100塊成本=10w+高格調背景牆?看完這篇文章我信了!
※如果你已經超過了30歲,這篇文章就是專門為你而寫的
※你15秒只能閱讀完一篇傷害你心靈的文章,而有的人15秒就賺了10萬塊
※如果你40幾歲,就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了
※不知道520該用什麼唇妝約男神?你該看看這篇文章了!
※如果你超過25歲,那就更應該看看這篇關於宮頸癌的文章
※如果你已經50-80歲了,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經典好文)
※如果你已經50-80歲了, 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經典好文)
※孫立人究竟有沒有活埋1200名日俘,這篇文章應該說清楚了
※《讀者》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篇文章,80後的你是否都讀過?
※如果你已50-80歲,一定要花兩分鐘看看這篇文章,很重要!
※52萬字的《史記》讀不完沒關係,但一定要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