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醫 不重解剖 重關係

中醫 不重解剖 重關係

中醫 不重解剖 重關係



中醫學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對於中醫的特點,需要大家不斷探索。只有認清了中醫特色,才能做好繼承與發展的工作,也才能正確認識中醫與西醫的關係。

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醫特色的形成,不是技術障礙阻擋了中醫的臟腑解剖,而是在其理論體系的起步階段,中醫就走向了重視萬物關係的另一條道路。這個特點,在漢代中葉已經非常突出。


「醫經家」不重結構重關係


漢代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高峰。以司馬遷父子為代表的史學家,對此前歷史上的學術流派,進行過全面的總結,他們對於陰陽、易、儒、道、墨、名、法等各家的評論,都有過精彩的論斷。對於此前的醫學狀況,司馬遷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脩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作《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扁鵲醫學的「精明」之處,後世有繼承,也有發展。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這個國家圖書總目里,把醫學分作四大類: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對這四大流派、四大學科,《漢書》作者皆稱之為「某某家」。

所謂「醫經」就是關於中醫理論的醫學著作,是當時醫學著作之中的最重要的基礎部分。《漢書·藝文志》既記載了《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也記載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內經》、《外經》、《旁篇》,一起被稱為「醫經七家」。


《漢書·藝文志》說:「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中醫學建立雖然很早,其學科成熟的標誌,是「醫經七家」的誕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推求人體的血脈,研究這些血脈的起止,研究血脈與內在臟腑的關係,而不是探索臟腑的解剖結構。當然,論述人體的陰陽和表裡,也離不開臟腑的大體解剖,只是這種研究方法不需要特別精細的組織結構,不是為了手術切除病灶,而是為了用陰陽學說在理論上進行統一,「借物說理」即可,是追求理論的普適性,不是探索局部病理結構的具體和細微。中醫學認為,這種理論的圓滿解釋,就是抓住了「百病之本」,就可以在體表進行「內病外治」的針刺治療,和組合方葯內服治療了,所以無需生理生化那樣的基礎支撐。


古人說天地萬物,不離象數


中醫重視的是人與天地相參,人與萬物的相互關係。不用說臟腑器官的結構,就是再精細的解剖,到了細胞、分子、原子階段,仍不能直接看出人與天地萬物的聯繫。人與白天黑夜陰陽變化的關係,四季寒熱溫涼氣候對人體的影響,人與萬物聲色氣味的關係,社會生活喜怒哀樂的精神活動對人體有哪些影響,這些重要因素,沒有一個是可以通過臟腑解剖說清楚的。因此,古人走了另外一條道路:依靠藏象來說明這一切。

人與自然萬物的聯繫是客觀存在的,現代科技用電磁、地心引力、氣溫氣壓、空氣濕度、社會心理等概念解釋周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如果用一個簡單的詞語概括這些影響的話,可以用「信息」一詞來總括。也就是說,外界因素對人體的複雜影響,無非是傳達某種信息,人體要全方位面對這些信息作出適當的反應,引起共振,啟動某些反應,甚至是「巨漲落」,就像遙控器的開機關機、信號調節那樣,或者是加以抵抗、消除某些影響,比如對於噪音、污染的適應和抵消。


古人也是面對環境因素對人體的複雜影響,他們的理論根據是天地萬物廣泛聯繫的思想,並且認定這天地萬物都是陰陽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演它們之間的關係,既有內在數字的證據,也有外在形象的差別。


象和數,是古人推演萬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主要方法。


老子《道德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運用了數字,也運用了生成論,說明萬物起源,由簡而繁,從少到多,不斷發展。


《易經·繫辭》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奇數一三五七九屬陽,上配天,它們的總合是25;偶數二四六八十屬陰,下配地,它們的總合是30。天地之間的萬物,儘管外在形象千差萬別,但是它們都是可以衡量、可測量的,可以由各種數據進行規定,從而可以形成各門科學。但是,古人沒有進一步測量萬物,創立各個分科之學的「科學」,而是在總括萬物的「通學」上大做文章,這種學術傾向影響了幾千年。


《素問·陰陽離合篇》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衡量事物的數據精確度不一樣,數字也有繁簡不同,精細分析可以達到「海量數據」,人力難於把握,每秒運算億萬次的電子計算機也難以調控社會和人體的細節問題。


古人承認微觀世界客觀存在


世間萬物都是無限可分的,古人善於思考,也善於駕馭複雜事物。

老子把「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的微觀世界加以概括:「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稱其為「恍惚」。恍惚不是模糊,而是太細微,難以用感官把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不是玄虛,而是細微的客觀存在,也是離不開物質的精微世界。


把握微觀世界的變化,需要運用大智慧。


古人遵循大道從簡的原則,執簡馭繁,把數據轉化為形象,通過研究象來概括數、代表數,形成「象數學說」。《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象和數都可以發生變化,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數是象的基礎,象是數的概括。象變,數就一定變了;而數變了,象未必變,數變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象變。比如白天和黑夜,陰陽象的變化,是時間數的積累。時間的數,可以是晝夜,也可以是時辰,也可以是銅壺滴漏的滴數和刻度。


天地對人的影響有規律可循


《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但是,萬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是天地的一部分。因此說:「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


萬物各得天地之氣有多少,有薄厚,都可以被人利用,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色、五味、五氣的概念,既有一年之中的時間因素,也有東西南北中五方的因素,是對世間萬物按照「時空整體相關」的原則進行的「抽象」、「取象」,也是對萬物自然屬性的總概括。


當黃帝與岐伯討論「藏象何如」的時候,岐伯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這段文字,不僅把人體的臟腑與血脈、筋骨、皮肉、精氣、面色、頭髮、飲食二便相聯繫,而且與春夏秋冬陰陽之氣也聯繫起來。


人與大自然整個時空萬物的聯繫,實際上就是人的生態環境。這種聯繫,既有物質的相互作用,也有信息的互相影響,它們的聯繫和影響可以從人體的功能上體現出來,觀察出來。


《內經》有「五藏生成篇」,沒有五臟構成篇,不研究臟腑具體的內部結構、性質,而是研究五藏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與人類社會精神活動的密切聯繫。


這是中醫的特色,也是中醫的長處。善於利用萬物,駕馭複雜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複雜聯繫,而不必細究萬物內部的結構、化學組成。


如果一定要中醫說清楚內臟細微結構與人體生理功能的聯繫,那的確是傳統中醫視野之外的內容,也是其理論體系之外知識,那是西醫研究的對象,也是西醫的長處。


但西醫無法取代中醫的優點,因為再細微的人體組織結構,也說不清它與世間萬物的複雜聯繫,看不到人類社會精神因素的直接作用。


來源:網路


【大風之友】大風祛霧霾,春水友人來


【歡迎訂閱】點擊藍色「大風之友」圖標,確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風之友 的精彩文章: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任力好勇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外交策略——大小之間
不停歇的政治鬥爭塑造、並繼續塑造著美國最高法院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經濟和政治
南公懷瑾《孟子旁通》不違農時

TAG:大風之友 |

您可能感興趣

撥開迷霧學中醫,中醫的重中之重!
中醫埋線減重
關於中醫治病你了解多少?很多疑難雜症都嘗試過中醫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
脂肪肝不用怕 中醫告訴你一個穴位重新恢復健康
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中醫藥,真的能突破西醫的重重包圍嗎?
《中醫藥法》中關於中醫師承重要信息
慢性腸炎別不重視,中醫治法得知道!
「北參南葛」中醫重用葛根,對頸椎腰腿痛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醫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精髓」所在,大家都應該了解
中醫治療癌症 有獨特的地方值得重視
中醫發展必須把好中藥質量關
癌痛緩解|中醫外治法可緩解癌痛
中醫治病的三大方式,你不能不了解,更好地了解中醫
脫髮嚴重,中醫認為可能與這些原因有關!
臉上有「蝴蝶斑」嚴重影響自信,中醫從肝論治經驗分享
醫案對學中醫的人來說有多重要?淺談中醫醫案的解讀與學習
中醫無毒抗癌讓患者重獲希望
中醫治療尿道炎 讓你重新擁有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