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想看最新海外猛料,最快海外商情,就來海外情報社(微信ID:topnews-9)


所謂「流言有一千分貝」,各類網站和微信公號上曾經流播甚廣的一篇「著名」謠言——《美國正式宣布轉基因有毒!》,雖經闢謠並從微信公眾平台上刪除,但還是有很多人對轉基因的安全性半信半疑。諸如「美國人不吃轉基因」一類的謠言仍然在坊間流傳。


如今,又有一家機構來闢謠了。5月1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發布名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展望》的報告,宣布轉基因作物可安全食用,不會增加患癌症、肥胖、胃腸疾病、腎病、自閉症或過敏的幾率,且對環境無害。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的轉基因食品。來源:Museum für Naturkunde Berlin


編譯 | 胡曉宏、玉寶

責編 | 程莉

《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展望》報告長達388頁,由5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耗時兩年撰寫而成。報告詳盡分析了過去20年中約900項關於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報告,召開了3場公開聽證會和15場網路研討會,聽取了700餘條公眾意見。報告總結了轉基因作物對農業與環境、人類健康的貢獻,展望了未來轉基因技術趨勢,並對當前及未來的轉基因作物監管給出了參考意見,明確了關於轉基因的五大事實。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展望》報告封面

01


與傳統育種沒有明顯差異


報告指出,轉基因育種,雜交育種這兩種育種方法之間的差別逐漸模糊。基因編輯技術與雜交育種所採用的輻射或化學技術都能誘導作物的基因發生變異。新的監管模式應該重點放在植物性狀方面,而不是具體的育種過程。


當然,報告也指出,任何育種技術都有可能產生安全問題,不可能一概而論其益處和風險。因此,無論新植物品種是通過轉基因技術還是雜交技術培育的,都應接受安全評價。


02

轉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沒有食用轉基因作物製作的食物而造成不良健康影響的有力證據。」報告中指出。


報告稱,通過動物實驗與轉基因食品化學成分的研究顯示,相比於非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並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更高風險,兩者之間並無差別,即實質等同原則。儘管長期的流行病學研究沒有直接研究轉基因食品的食用情況,但現有的數據表明沒有任何急慢性疾病與轉基因食物的消費之間存在關聯。


USA Today報道,為了衡量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編寫委員會比較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和西歐國家近年來的流行病學報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和加拿大便開始廣泛食用轉基因作物,在英國和西歐地區則較少食用。結果發現,美國和加拿大自90年代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後,並未有哪種疾病呈現長期增長。肥胖或Ⅱ型糖尿病與轉基因食物之間也沒有相關性。乳糜泄(Celiac disease,病人對麩質不耐受)在兩個消費群體中沒有區別。此外,英國與美國兒童自閉症的增長也與是否食用轉基因食品無關。

報告稱,有證據表明轉基因抗蟲作物減少了殺蟲劑中毒,對人體健康有益。此外,一些轉基因作物就是為了造福人體健康而被培育,如黃金大米(含較高β-胡蘿蔔素)可以預防兒童失明和因缺乏維生素A而造成的死亡。


該報告最後總結道,轉基因作物與雜交品種的作物相比,並不會為人體健康帶來更高的風險。不過報告也提醒,任何新食物,無論轉基因或非轉基因,都可能產生新的、細微的健康影響,且可能隨時間累積。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黃金大米與普通大米。來源: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03


轉基因作物影響生態暫無證據


「沒有可靠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與環境問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報告稱,「使用抗蟲或抗除草劑的作物並沒有減少農場中植物和昆蟲整體多樣性,抗蟲作物的大田甚至還會有更多的昆蟲多樣性。」 沒有證據表明大斑蝶種群數量的減少與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相關。


儘管基因漂移(基因從轉基因作物到野生近緣物種)已經產生,但沒有實例證實這種轉移對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


總體而言,委員會未發現轉基因作物和環境問題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然而,即使對於雜交作物,由於評估長期環境變化的複雜性,也很難得出明確的結論。


不過報告也指出,雖然種植轉基因大豆、棉花與玉米對農民有著積極的經濟影響,但「產量增長的速率沒有變,至少沒有顯著性改變。」轉基因作物的增產潛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影響更大。一些新的作物改良技術可能會增加產量的增長率,但報告無法給出肯定回答,因此建議通過多種農業技術保證產量穩定提高。


04


監管方法需更新


報告還批評了根據生產技術對食品進行分類的監管方法。「國家科學院從1987年就在討論應該基於食品本身,而不是過程。」報告委員會主席,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演化生物學家Fred Gould對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說道,「現在的監測問題是,你如何決定某樣食品比其他食品需要更多的檢驗?」


報告指出,監管部門應主動向公眾傳播轉基因技術的原理,農業產品如何被監管,以及監管的新方法,也應積極向公眾就這些問題徵詢意見。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在科學層面,關於轉基因作物的政策將涉及科學、法律和社會的各個層面。


對於急需指導的監管部門,美國國家科學院將於今年年底發布另外一項報告,以預測下一個10年內的生物科技產品及監管這些產品所需的科學工具。


05


爭論並未結束


在美國,這份近400頁的報告並未結束轉基因作物引發的的爭論。據《紐約時報》報道,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表示「很高興」,這項報告指明,「農業生物技術能為農場主、消費者及環境帶來許多益處」。


而消費者聯盟資深科學家Michael Hansen對轉基因作物的應用持批判態度,他指出這些作物並沒有顯著的產量提升。在一份聲明中他說,「這些作物並不是世界飢餓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敏感性與複雜性,這份文件的許多結論都列出了警告作為限定。


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是一家美國科學家組成的榮譽性自治、非營利組織,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國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組成。它們分別於1863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該組織在科學、技術與醫學領域為美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這份報告受美國農業部等機構的基金支持。資助者不包括從事轉基因育種的孟山都、杜邦等農業生物技術公司。


《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展望》報告的參與人員


學術委員會主席:


Fred Gould, 北卡大學,美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委員會:


Richard M. Amasino,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C. Robin Buell, 密歇根州立大學


Richard A. Dixon, 北德州大學,美國科學院院士


Jose B. Falck-Zepeda, 估計食品政策研究所


Michael A. Gallo, 羅格斯-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


Ken Giller, 荷蘭瓦根寧赫大學


Leland Glenna, 賓州州立大學


Timothy S. Griffin, 塔夫茨大學


Bruce R. Hamaker, 普渡大學


Peter M. Kareiv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科學院院士


Daniel Magraw,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Carol Mallory-Smith, 俄勒岡州立大學


Kevin Pixley,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


Elizabeth P. Ransom, 里士滿大學


Michael Rodemeyer, 弗吉尼亞大學


David M Stelly, 德州農工大學


C. Neal Stewart, 田納西大學


Robert J, Whitaker, 商品營銷協會


學術事務員工:


Kara N. Laney, 研究部經理


Janet M. Mulligan, 研究部副經理


Jenna Briscoe, 項目主管


Samuel Crowell, 科技政策研究員


Maria Oria, 項目主任


Robin A. Schoen, 農業和自然資源部經理


Norman Grossblatt, 主編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台,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各位讀者大大好~看了社長(ID:topnews-9)這麼多期的文章,有沒有很想社長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呀~

所有關心轉基因的人注意!美國最高學術機構剛剛公布五大事實



社長(ID:topnews-9)等你喲~不服來戰!


微信公眾號可以像聊天那樣置頂了,想試試嗎?長按公眾號就能設置


將【海外情報社】置頂,就能輕鬆獲得最新海外資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個頭條 的精彩文章:

倆女子晚10點到鱷魚出沒區游泳,一人被鱷魚拖走
如今餓得吃不上飯的委內瑞拉其實是全世界美女最多的國家
去柬埔寨買房?你有冇搞錯!
說起免簽,中國還比不上南非?
感動!美一丈夫尾指塗上指甲油的背後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學生最過癮的事,就是用表情包調戲學術大師
美國學術雜誌研究表明,罵罵咧咧的人更實在!
中國最強的人工智慧學術會議來了
中國學術期刊的尷尬與夢想
不看學術不看排名,美國學生心目中的好大學是哪些
我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獲得者官至國務總理,在學術方面更牛
最新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韓春雨學術爭議」事件的最新進展
美國AI公司影響力調查:谷歌微軟蘋果排前三 超過學術機構
學術期刊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
美國留學,因學術不誠實被遣返是否正常?
中國成為第三大國際科研合作學術產出國
中國學術仍是西方學徒,沒能很好解釋「中國崛起」
中國論文抄襲扎推?美國人文學科是怎樣做學術評議的
我校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合作舉辦學術工作坊
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完善軍事法治體系
到美國讀中學,需要比學術能力更重要的四大思維
國際科研合作學術論文產出國
中國學術界出版獎勵政策的真相